《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影响力颇为深远的散文集,其中共收录了他的十篇散文。

《朝花夕拾》中的鲁迅(走进朝花夕拾真正的鲁迅)(1)

朝花夕拾

它最初刊载于《莽原》上,名叫《旧事重提》,后改名为《朝花夕拾》。他说“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还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其和芜杂,我还不能使他即可幻化,转成离其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吧。”

他认为,自己把过去的事放到现在来写,转头望回去时,反而会眼前一亮,产生更深刻的思考。

由于鲁迅先生生活在不很太平的乱世时期,每每颠沛流离,改变住所。因而这十篇散文也分别写作于不同的地方。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中间三篇写在流离之中的医院和木匠房,最后五篇作于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我们在阅读之时,可以联系相关背景,有针对性的来读。

品读前明晰:我们应当如何去读《朝花夕拾》?

鲁迅,生于1881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

作为一个作家和民主革命战士,鲁迅及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去品读鲁迅的这部散文集呢?

  1. 在读鲁迅的作品时,切不可作寻常观。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都应透过表面,去挖掘深层次的意蕴。
  2. 同时,在读《朝花夕拾》时,也应关注鲁迅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怀。如在《范爱农》中,他对于范爱农的同情跃然纸上;在《藤野先生》中,又恰到好处地表达出自己对老师藤野先生的敬爱。这些篇幅都展现了在鲁迅的作品里难以见到的真情。这是鲁迅对于自己生命的一种深层次的回归。
  3. 再者,在阅读《朝花夕拾》时,我们必须明了当时“爱国志士”们遭到排挤的心境,以及颠沛流离的境遇。把它们与鲁迅的文章相联系,才能够较好地听懂鲁迅的心声。所谓“知人论世”便是这个意思。

散文集《朝花夕拾》,看似只是对过去的追忆与叙述,实质上却是鲁迅精神世界的深刻写照。在“小引”中他写到的“纷扰”,与这一历史时期的“北师大风潮”、三一八惨案和“陈西滢们的论战”不无关系。

外在的纷扰转化为内心的“纷扰”,于是鲁迅先生便从内心深处寻找自我的回归,寻找一种生命深处的“闲适”,来抵御纷扰。这应当是鲁迅写《朝花夕拾》的根本原因。

接下来,我们就按照顺序走进这十篇散文。

品读中感悟:文本的每一个角落都流露出真情。

《朝花夕拾》中的鲁迅(走进朝花夕拾真正的鲁迅)(2)

读鲁迅,与鲁迅“约个会”

《朝花夕拾》的首篇是《狗猫鼠》。鲁迅借追忆自己童年时救下的可爱隐鼠最终惨遭杀害的往事,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先生从小便是爱憎分明的。他在听说自己的隐鼠被猫吃掉之后,从此便极为仇恨猫,甚至会用飞石打它们。可见他痛恨时便痛恨,绝不留情;但从隐鼠这一面来看,鲁迅先生又是极为温情的,他看到被蛇咬伤的隐鼠之后,不假思索便救下它悉心照料。然而,作者表面上是在“仇猫”,实际上却是在“仇人”——他想要借此鞭挞与猫具有类似习性的一类人,如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正人君子”、军阀统治者的帮凶等。

毋庸置疑的是,在《朝花夕拾》乃至鲁迅所有的作品中,《阿长与山海经》都是一部艺术水平高且极具重要意义的作品。此文记述了鲁迅儿时与保姆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全文语言平实形象、处处流露着真情,在丝毫不带造作的叙述中,将读者带入到了儿时作者的世界中,令人觉得特别可亲。在结尾中,鲁迅写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鲁迅对长妈妈的爱和依赖由此展现得淋漓尽致。但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来自鲁迅心灵深处的一种呼唤。他在遭受外界的伤害与种种痛苦之后,渴望像儿时一样,回到长妈妈温暖的怀抱里,永安他的灵魂。

在第三篇《二十四孝图》中,鲁迅的写作重点在于对“正人君子”以及封建礼教的抨击。但他并没有单纯运用尖锐的语言,而是别出心裁的将人伦感情融于其中,使之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认为,诸如“郭巨埋儿”一类的行为是惨无人道且有悖人伦感情的。他在表达反对意见时,并没有直截了当,而是拐了个弯:“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父亲竟学了郭巨,埋的不正是我吗?”这句话似乎很幽默,看起来很好笑。但其由彼推此,论证十分严密,抨击了封建礼教的荒谬性。

《朝花夕拾》中的鲁迅(走进朝花夕拾真正的鲁迅)(3)

四季荣枯

《五猖会》和《无常》可放在一起去读,两者都与迎神赛会有关。五猖会是长辈十分重要的迎神赛会形式,但在当时的鲁迅眼中,看“五猖会”的重要性远不如作为孩童天真烂漫的情感抒发重要,其中读起来最为快意舒适的莫过于“我”在船上给父亲背了《鉴略》之后的愉悦了。这份愉悦,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的。不得不说,鲁迅抒情,着实棋高一着。

如果要讲到鲁迅深层次的思想,《无常》这一篇是无法忽略的。其内容较为深刻,同时也较为难读。无常,是中国传统迎神赛会里的一种鬼,分为死无常和活无常。鲁迅认为:“人是大抵自己衔些冤抑的;活的‘正人君子’们只能骗鸟,若问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在这里,鲁迅感到他与处于社会底层的“下等人”和“愚民”的处境与命运是相同的。这是他与“正人君子”们论战时的境遇,因而会感觉十分宽慰而非孤独。

更让鲁迅向往的是,在“无常”面前,无论贫富,无论贵贱他的手里拿着大算盘,死限到了就得死。“哪怕你,铜墙铁壁!哪怕你,皇亲国戚!……”在鲁迅看来,那些“正人君子”高喊着的公平与公正,只能存在于民间的想象之中。在行文中,无常性格的诙谐,豁达,其实也表现了鲁迅故乡浙东人的民性,是一种作者从地方文化传统中寻求精神支撑的表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琐记》都可以看作是鲁迅求学的故事与历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作是鲁迅在厦大图书馆完成的,这时候他境遇稍好,因此文章不似之前激愤,甚至多了些愉悦和清闲。在本篇里,鲁迅写到自己儿时在百草园里的趣事和在三味书屋上课时的难忘事件,流露出对儿时纯真美好回忆的无限留恋之情。而《琐记》里,则详细记录了鲁迅从南京到日本整个的求学历程,内容较繁杂。然而,鲁迅还是在“情”上着笔甚多,着重讲述了“我”和小孩们都喜欢的“衍太太”。在这篇里,我们可以了解到鲁迅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整个社会的状况,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鲁迅。

《父亲的病》这一篇,着实值得细读,可联系鲁迅的小说《药》来读。这篇写鲁迅的父亲治病,家人先后求了几个名医,都让他们去找奇药,说是要“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一对,平地木十株,败鼓皮丸。”大家无奈照做,最终,父亲还是病死了。在父亲病死时,鲁迅却又被怂恿大叫父亲,这成了鲁迅先生一生的愧疚。作者的那一声声大叫,把整篇文章的讽刺意味推向了高潮,鲁迅先生对于父亲的爱也在最后一段的叙述中达到高潮。“我现在还听到那时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这篇故事虽然简单,但却饱含了鲁迅失去至亲的悲痛和对封建迷信的抨击。

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凡是读过鲁迅作品的人都知道。而鲁迅写出这个原因就是在名篇《藤野先生》里。正是在留学日本期间,在老师藤野先生的影响下,他的心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他认识到,当时只有医治心灵才能够救中国。在鲁迅看来,藤野先生是最使他感到感激的一个。他对藤野先生是饱含着无限真情的。鲁迅写到:“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最后一篇是《范爱农》。这篇文章罕见地写到了作者本人的青年时期的风貌和交朋友时的意气风发,以及两人喝酒时的真情流露。“我们醉后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此外,鲁迅对于范爱农的种种描写也表现了当时大环境之下大多数青年的共同命运,流露出鲁迅先生的同情跟悲哀。

品读后思考:我们要多方面把握,读懂一个真正的、有血有肉的鲁迅


《朝花夕拾》中的鲁迅(走进朝花夕拾真正的鲁迅)(4)

在大多数人看来,鲁迅的形象是刻板单一的。他善于运用尖锐直白的讽刺、擅长辛辣地抨击封建礼教,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等等。但这些伟大在无形中却把鲁迅给神化了。光知道这些,对于了解鲁迅的作品跟鲁迅的思想还是远远不够的。

鲁迅之所以是鲁迅,是因为他首先是一个人。他具有同情心,拥有对民众的真诚关怀,有常人都有的亲情、爱情和友情,有温情,也有他的悲痛。这,才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鲁迅。

《朝花夕拾》确实带给了我们一个这样的鲁迅。走进《朝花夕拾》,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别样的鲁迅,感受到无限的温暖与爱。


杜荷语,一枚可盐可甜的少女。可背起行囊四处行,也可围炉夜话到天明。

我在这里等你~欢迎关注@杜荷语


#之星校园计划##情感心理学院##刺猬大学成长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