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机组在烈焰浓烟中穿梭,于危难处锻造生命之舟;森林消防并非钢筋铁骨,却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防线。以生命护苍生,将无悔青春融入祖国蓝天。苍山洱海不会忘记,祖国和人民永远铭记……翱翔的消防雄鹰!

洱海牺牲4人评为烈士(苍山洱海记忠诚)(1)

舍身为民,迎火魔逆战捐躯

2021年5月9日,云南大理桥湾。火舌无情窜动,绿林化作焦土。对昆明航空救援支队来说,又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

快速机动能力、遏制火势能力、高点观察能力……航空救援的每一项能力都是急灭火工作之所急,每一次出发都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和期盼。

火场飞行,随时都要面对未知的风险,这无异于刀尖起舞,时刻考验着飞行员的心理素质和飞行技术。

“刘洪机组”恰是为承担重任而来。

洱海牺牲4人评为烈士(苍山洱海记忠诚)(2)

刘洪

5月9日上午11时,机长刘洪、副驾驶李凯涛、空中机械师刘超和孙中杰组成的308号机奉命转场驰援大理湾桥火场。

洱海牺牲4人评为烈士(苍山洱海记忠诚)(3)

李凯涛

5月10日8时55分,接到起飞命令的308号机,如战鹰从地面跃起,径直奔向28.2公里外的火场。

洒完第一桶水后,它再次奔向洱海。10时34分,航电员张淑怀语音问询孙中杰:“孙哥,吊桶好了吗?”对方没有应答。完成洒水任务的310号机也联系308号机,仍然没有应答。

洱海牺牲4人评为烈士(苍山洱海记忠诚)(4)

刘超

310号机赶紧向大理塔台报告,请示帮助用无线电呼叫308号机。听到电台里反复的呼叫声,地面人员也急得给孙中杰、刘超打电话。但,还是无人接听。

“兄弟们,你们快回话啊……”昆明航空救援支队支队长张英海迅速驾驶310号机返回洱海上空搜寻,远远在取水点附近看到疑似308号机残骸。那一刻,他心里五味杂陈。

洱海牺牲4人评为烈士(苍山洱海记忠诚)(5)

孙中杰

“赶快组织营救!”他含泪向大理机场塔台报告位置。机上的氛围无比凝重,但最重要的任务是驾驶310号机安全返场。强忍着心痛,机长张英海驾驶310号机平安落地,但是,大家再也没有等到308号机归来。

很快,战友们收到令他们肝肠寸断的消息——

当日10时20分,308号机在洱海吊桶取水作业时,直升机突发特情,飞行状态大幅改变,虽经全力处置,未能脱险,最终坠入洱海,4名机组人员壮烈牺牲。

忠诚为魂,执信念逐梦蓝天

苍山泣血,洱海垂泪,人们不愿与英雄作别。

“四位英雄不是大理人,但大理人民会永远记住5月10日这天,记住他们。”一位前来吊唁的市民泣不成声。

2021年5月15日,数千名群众自发送别“刘洪机组”。人们鞠躬、献花……只为亲口道上一声:“英雄,走好。”

烈士的遗像高悬在祭礼台中央。那目光中仍有家国,神情中写着无畏。作为森林消防人,他们早已习惯了逆行。

原来,奔赴湾桥前,“刘洪机组”已连续辗转多个火场,啃下了一场又一场硬仗。从2020年11月到2021年4月,刘洪带领机组首次执行跨省机动驻防任务,在广西驻防150多天,圆满完成多次灭火作战任务。

洱海牺牲4人评为烈士(苍山洱海记忠诚)(6)

2021年1月,刘洪组织队员在广西进行常规灭火。

卫士从来步履急,战袍未洗又出征。4月27日,驻防归建不到3小时,他又和李凯涛一起请战执行大理苍山森林火灾扑救。出征之前,李凯涛妻子正在住院,得知支队派人探望,他还专门打电话表示家人能够克服,不想给组织添麻烦……

洱海牺牲4人评为烈士(苍山洱海记忠诚)(7)

2021年4月27日中午,广西驻防机组归建。

在大理苍山火场,因为洱海和苍山高度相差1000多米,直升机每次洱海取水后都需急剧向上爬升,这对机组技术挑战极大,刘洪始终不敢松懈。

4月28日,大理宾川火场告急,刘洪和李凯涛继续作战,多次在火场附近的小型水库或鱼塘就近取水,最大限度增加单位油量内取洒水次数,提高灭火效率。经过8天的连续奋战,圆满完成大理2起森林火灾扑救任务。

洱海牺牲4人评为烈士(苍山洱海记忠诚)(8)

2021年4月28日上午,刘洪驾驶308号直升机在苍山火场上空吊桶洒水灭火。

5月6日至8日,刘洪赶赴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开展招飞政策宣讲;5月9日,他和李凯涛、孙中杰、刘超紧急驰援大理市湾桥镇火场……

洱海牺牲4人评为烈士(苍山洱海记忠诚)(9)

2021年5月4日,灭火归来,机长查志宏,飞行员李凯涛及机组成员合影。左起第四名为李凯涛。

通过事后解析直升机黑匣子,刘洪在坠机的最后时刻还在大声喊道:“稳住!稳住!不要动,我来,我来”,拼尽全力去挽救直升机……

他们,用生命践行了“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铮铮誓言。

深钻细研,矢志投身航空应急事业

作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仅有的两支航空力量之一,也是唯一一支在海拔2000米以上高原使用国产直8机型遂行救援任务的队伍,昆明航空救援支队在组建一年多时间就形成战斗力。

作为支队首任班子成员,刘洪不到40岁便已满头白发。为了尽快实现森林航空救援队伍“辐射南北、纵贯高原”的目标,他把全部精力扑在航空应急救援事业上。

洱海牺牲4人评为烈士(苍山洱海记忠诚)(10)

2021年5月10日,刘洪机组驾驶308号直升机在火场上空吊桶洒水灭火。

2个月,带领机组完成支队首飞,6个月,参加灭火实战,他用最快速度做到了边组建、边训练、边战斗。

作为高原航空救援事业的第一代创业人,他带头在空气稀薄、发动机功率发挥不充分等复杂多变的高海拔环境下开展悬停救援、吊桶灭火、水箱灭火等实战课目训练,填补了高原航空应急救援多项空白。

“他总是把高难、高危的任务和训练课目留给自己,主动承担接机、试飞任务,再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

与刘洪有“洪宏组合”之称的飞行员查志宏说。

几年来,刘洪主编的《遂行航空森林消防任务规范》《安全风险评估办法》《直升机紧急出动组织实施流程》《飞行训练课目规范》成为支队新飞行员成长进步的必学教材,为森林消防航空救援力量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8年生人的李凯涛年纪不大,同样是业务“尖兵”。战友在整理其遗物时,光飞行专业书籍就装了3大箱,宿舍除了生活用品外,占据最多空间的就是各类飞行资料和图表,办公电脑内全是与飞行相关的各类文件。

“他一有时间就抓住机会向兄弟单位战友、航空护林站同志请教林火常识和灭火战术,和战友一起努力研练多机跟进吊桶灭火战法。这种对工作深钻细研的劲头时刻感染着我们。”李凯涛生前战友说。

据统计,李凯涛在10多年飞行经历中,先后撰写飞行心得10余万字,编写飞行教案20余份,为新飞行员培养留下大量实用资料和飞行数据。

英雄的“刘洪机组”,个个都是好样的。

刘超,这个携笔从戎的高材生,因业务能力突出,曾被选送到捷克共和国PBS公司培训,取得APU官方维护授权资格认证。在他带领下,所在中队技术骨干研究解决了直-8型直升机高原条件下20多个机务保障难题,让直升机始终保持较高的完好率和战备率,为遂行多样化应急救援任务奠定坚实的装备保障基础。

孙中杰调入昆明航空救援支队工作后,仅用半年时间就将新型装备的“脾气”摸清摸透,并在这期间带教培养了20余名机务业务骨干……

青春无悔,舍小家只为国泰民安

刘洪经常对爱人说,“森林消防救援人员先属于国家,再属于小家。”火战面前,他们一往无前,但家人面前,却一次次“缺席”。

这几年,刘洪的婚礼因任务一次次推迟,婚纱照也是婚后补拍的;妻子怀孕期间2次住院,他直到孩子出生的前一天才请假赶到医院照顾;2020年,妻子被森林消防局评为“最美消防嫂”到北京领奖,别人都有丈夫陪同,唯独他因跨省驻防无暇分身,缺席了颁奖仪式……

5月9日增援湾桥镇火场时,李凯涛的妻子难得有机会目送丈夫架机离开,她在朋友圈里写下六个字:“战鹰再次出发!”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李凯涛的整个飞行生涯,始终诠释着一个红色后代从小立志报国的不变初心和矢志决心。5月15日,当灵车即将启程离开大理时,他的父亲突然下车跪谢组织和人民,并深情地说:“我儿子是组织的人,从事的是他喜欢的飞行事业,干的工作都是他应尽的责任,他的牺牲死得其所,是党给了他这么高的荣誉。”

结婚十年,刘超只在每年休假时才有机会陪伴家人,儿子刚满7岁,他从未接送过一次,参加过一次家长会。为了更好照顾父母和孩子,妻子辞去工作,把家庭重任一人扛在肩上。2020年10月,他的妻子因过度劳累导致流产,在急需丈夫陪伴的时候,他因任务需要,仅仅请假回家陪了5天,就重新返回任务一线……

孙中杰给儿子起名“孙翼航”,就是希望孩子能够赓续飞行梦想接力走下去。2018年9月队伍改革转隶前,面对地方航空公司的高薪邀请,他丝毫不动摇。用他的话说,“当兵保家卫国是我的梦想,现在队伍虽然转隶了,我从事的依然是保家卫国的工作,这就是我一生不悔的选择。”

现在,他们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也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洱海牺牲4人评为烈士(苍山洱海记忠诚)(11)

任务归来。左起第一名为刘超,右起第一名为孙中杰,右起第三名为李凯涛。

“英雄的离开并不会让我们这支队伍消沉,反而会更加激励支队全体人员肩负起英雄的遗志,把国家航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得更好。”昆明航空救援支队政委孙雨峰坚定地说。

信念如磐,信仰如山。

组建两年多来,昆明航空救援支队始终秉持“飞行,飞行,不飞不行”和“战斗力是飞出来”的建设理念,扎实开展机降、索(滑)降、楼顶平台起降、吊运医疗方舱设备等训练,参加首届“火焰蓝”尖子比武飞行演示、“驰援·2019”拉动演练、冬奥安保等大项任务,参与遂行森林航空灭火任务20余次,有效应对处置了一系列自然灾害,用行动践行着忠诚。

同为凡人,为何警铃一旦响起,他们便刀山敢上、火海敢闯?因为,对党忠诚、竭诚为民,是他们不变的信念!

在“刘洪机组”4名烈士牺牲一周年之际,编者想说:英雄走好,我们常念。苍山洱海不会忘记,祖国和人民永远铭记。(昆明信息港 记者俞逍 通讯员王志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