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大秦赋》在各大影视APP上面很是火了一把,刷新了人们对于秦王朝历史的认知。纵观华夏五千年历史:始于夏,烈于商,礼于周,霸于秦,强于汉,乱于晋,雄于隋,盛于唐,富于宋,蛮于元,刚于明,衰于清,复兴于中华。整个的历史就是一部汉民族的奋斗史,要么被“汉”同化,要么被“汉”消亡。那么秦,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只是周天子手底下的一个小小的诸侯国,那个时候的诸侯国不是很多,西周初期大大小小加起来也就800个左右,到了战国时代,都还有好几十个。秦国世居西隅之地,逐水草游牧而居,可是秦国的历代先王从无龟缩自保之意。

秦失其鹿而逐鹿中原(泱泱华夏维天有汉)(1)

礼于周,上善若水,水不争而利万物。可身处战国时代大争之世的秦国,列国伐交频频,连年流血大战,国强则强,国弱——则亡。如何改变秦国在诸侯国之间弱者的地位,如何能够生存下去,甚至是攻守易势!是秦国每一代统治国君呕心沥血思考的问题。

1、变法图强—求贤令广纳天下英才,为一统天下打下坚实基础

秦孝公嬴渠梁受命于危难之际,老父新丧,河西之地丢失,六国密谋瓜分秦国,二十多岁的青年一夜白头。如若秦国仍守旧地尊旧制,闭关苟活,何异于坐以待毙?如果真的这样做,嬴渠梁才是害了秦国。

弱则思变,此时的嬴渠梁敏锐的意识到了变法的重要性,秦国人同意——要变法;秦国人不同意——还是要变法。因此广发求贤令寻得卫鞅变法强国,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君臣肝胆相照终成大事。对比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变法强国,无论是李俚、吴起、申不害、还是韩非子,卫鞅的变法可以说是最成功的的。

秦失其鹿而逐鹿中原(泱泱华夏维天有汉)(2)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春秋五霸也好,战国七雄也好,耗尽了一代人的心血,造就的都是强盛一时而又迅速衰落的国家。其根本原因在于体质没有改变,变法在不久后就被复辟。可是卫鞅死后,他所建立的法治体制被历代秦王都很好的恪守,极大的积蓄了秦国的国力,才会有嬴政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天下。

2、夺周天子九鼎—统一天下锋芒初露

嬴渠梁死后,秦武王嬴荡继任国君,此时天下仍旧纷争不断,周天子跻身洛阳,于天下苍生哀嚎痛哭不闻不问。秦武王直接发兵洛阳,夺走了周天子定鼎天下的九鼎,并放言:周天子不如来我大秦,从此秦国护从天子,天下之事天子不必烦心。总有一天本王要叫天下臣服。言下之意是周天子不管的事情我秦国来管,周天子做不到的事情我秦国来做,这样的秦国如何不霸气侧漏。

秦失其鹿而逐鹿中原(泱泱华夏维天有汉)(3)

王命不可违,将士不可负。等到了秦昭襄王嬴稷,他的理想就是:要率大秦的铁骑,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土。大秦就是要灭六国,只有真灭了六国,我大秦才能真正一统天下。此时的嬴稷距离秦始皇嬴政灭掉六国的时间不足五十年,留给六国统治者纵情享乐的时间不多了,六国说灭就灭了。

直至秦庄襄王嬴子楚,虽不受安国君待视,以质子身份滞留于赵国邯郸。可是他姓赢,是大秦太子的嫡子,一番风云际会后入住中庭,代秦王行事。从小颠沛流离的嬴子楚,深明一国之君岂能置国置王于不顾。王命不可违,将士不可负,国事更不可误,在位期间为秦国夺取了三十六座城邑的土地和人口,更是有了子嗣-嬴政。

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与宇内

十三岁继位的嬴政,经过一番腥风血雨除去了权臣吕不韦和嫪毐。又重用李斯、王翦等人内练外修,率领大秦的铁骑,先后灭掉齐、楚、魏、韩、赵、燕等国,打下了一个大大的疆土,凡江河所至,日月所照,皆为秦土。如果只是这样的功绩,还不足以让他为万世称赞。

秦失其鹿而逐鹿中原(泱泱华夏维天有汉)(4)

要知道当时国家非常多,同样的一个字,多的竟然有19种写法,又互不相认,极为不便。等秦国灭了六国之后,秦始皇将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统统废除,只留一种,书同文,车同轨,甚至统一了其他的度量衡,这才是为后代王朝大统一和民族大统一奠定了万事不灭之基。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文武百官于泰山“封禅”:朕在,当守土开疆,扫平四夷。定我大秦之基。朕亡,亦将身化龙魂,佑我华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为证,天地为鉴,仙魔鬼神共听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