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怎么幽默回复(凭什么说关关雎鸠)(1)

这首《周南·关雎》是收录在《诗经》里的第一篇诗歌。《诗经》是我国古代诗词的开端,它收录了从春秋到西周时期五百年间的写实主义诗歌。而孔子在收录诗歌的时候,从上万首之中把这篇《关雎》放在第一篇,这首诗的地位可见一斑。

人们对“第一”的事物都记忆犹新,即使不是诗词爱好者,也会对这首诗歌非常熟悉。比如撩妹的时候,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听着既含蓄文雅,又能成功表白心意,经典远胜“土味情话”。

虽然现实中大家用到它的地方都是在爱情表白的时候,但是,它到底是不是一首君子追求淑女而夜不能寐、辗转反侧的爱情诗歌呢?

恐怕还真不是你想的那样。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三个。

1. 对诗词中词语的精确解读,推敲它作为爱情诗歌的不合理性。

诗歌中前面四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运用起兴的手法上,奠定了这首诗基调的同时,给读者呈现了一幅赏心悦目的画面。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怎么幽默回复(凭什么说关关雎鸠)(2)

接下来几句“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和“左右芼之”在解释的时候,就带来了有争议的地方,这也是读这首诗的时候应该细细推敲的。如果这几个地方没有很好的把握它的意思,那么对整个诗歌的理解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通常大家都会从字面意思去理解,那就是参差的荇菜,左右随水流过,左右把它采摘,左右把它拔取。

有道是古今言殊,汉语词汇历经千年的沧桑变化,这种从字面意思似是而非般的诠释“左右随水流过”确实有不妥之处。

其实,这个“流”字就是“捞”的意思,在《诗经三百首大师导读》里论述“流”意为寻觅,“采”意味摘取,“芼”则意味连根拔起,这三者是递进关系。

基于准确理解这些字义的基础上,我们再来推敲诗中描绘的情节。既然是一位君子追求一位窈窕淑女,他一定要专一,一定是“山无棱,江水为竭”也不会分离,断然不会像“渣男”一样左右逢源,又怎么会“左右流之(寻觅她),左右采之(摘取),左右芼之(拔起)”。这样左拥右抱的轻浮浪子配不上君子的名号,更不会让孔子把他放在诗三百的第一篇啊。

如此想来,单纯把它当做描写爱情专一的诗歌,在逻辑上有说不通的地方。

2. 从起兴的事物“雎鸠鸟”来细推,缺少象征爱情的依据。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怎么幽默回复(凭什么说关关雎鸠)(3)

首先,先解释一下什么是起兴。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在诗词中经常用到这种手法,目的在于用风景暗示或表达作者的心情。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李白的《将进酒》中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乍一看,完全是一句描写黄河夹风带雨、一泻千里汇入大海的磅礴气势。其实,作者是借用这种景色描写,形成一种咏叹,即人生时光一去不复返。

我们再来看《关雎》这首诗中的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景色描写中写到了雎鸠这种鸟。那它自然是有所指代的,而不是单纯的写景。如果说把雎鸠看成像“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和“愿作鸳鸯不羡仙”中的比翼鸟和鸳鸯一样,是一种爱情的象征也不是很恰当。

我们先来看雎鸠到底是什么鸟。在《汉语大字典》中解释道:

“雎鸠,也叫‘王雎’。鱼鹰,鸟纲,鹗科。上体暗褐,下体白色。趾具锐爪,适于捕鱼。常活动于江河海滨。也单用作‘雎’ ”。

如此看来,雎鸠是一种比较凶猛的鱼鹰。与鸳鸯这种温柔的鸭科类禽类完全不是一回事。用如此凶猛的鸟类比喻恋人或夫妻,从形象上不符合夫妻恩爱和美满和谐。

古人诗词描画都是惟妙惟肖、细致入微,不会把这两种形象不相符的事物放在一起类比。

3. 作为《诗经》第一篇收录的诗歌,被寄托的政治理想和愿景大于谈情说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怎么幽默回复(凭什么说关关雎鸠)(4)

五百多年的时间有成千上万首诗歌留存,可是孔子只挑选了311首收录入《诗经》,《诗经》在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把《关雎》放在第一篇,妥妥的送它上了热门排行榜的第一位,这一传就是千百年。《诗经》中内容丰富,反应了各种社会面貌和风土人情。孔子这样一位有政治理想的人,他所喜爱的《关雎》以“大咖”地位出道,必定承载了他的儒家思想和政治抱负。

以孔子游历各国而不受重用的经历来看,如果说这首诗寄托了孔子渴望统治者求贤和纳贤的心情更为贴切。以君子对淑女的辗转渴望,扩大来说一国之君对人才的求贤若渴。

经过搜寻,发现的确有关于这个观点的历史资料佐证。《老子甲卷后本古佚书》认为:

《关雎》是以思“色”喻思“礼”,比喻思求具有仁、义、礼、智、信的贤者。

从《古佚书》的这个说明来看,在战国时代,人们正是按渴求淑女比喻求贤若渴来理解《关雎》的。如此也能解释为什么要“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毕竟,招纳贤士不像寻求配偶,一定要多多益善,左右招揽,希望贤士都为君所用。如此理解,诗中的逻辑也很容易讲通了。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读经典的时候若只是循规蹈矩,被各种“合情合理”的观念束缚住,岂不是失去很多探索和思考的乐趣?有很多时候“纸上得来终觉浅”,那不如自己去探个究竟,体味过程中的快乐。

也欢迎大家来一起分享读《关雎》的心得体会。

关注华彩之荣,快乐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