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4月24日电(记者 蔡馨逸、李亚楠)在陕西省图书馆四层走廊尽头的一间办公室里,古籍修复师吴菲菲伏在桌案前,一手轻压书叶,另一手小心翼翼用镊子把一张刷好浆糊的小纸条放在书叶上破损的位置……十余年里,她让一本本破损、虫蛀、卷曲的古籍“重获新生”。

古籍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经历过时间的动荡,古籍或多或少会出现酸化、絮化、老化、霉变、鼠啮、虫蛀等病害,危及存续。

古籍修复师就是为古书“看病”“续命”的人。

古籍修复师傅讲书(为古书治病分几步)(1)

陕西省图书馆馆员、古籍修复师吴菲菲正在修复古籍。(受访者供图)

“修复古籍是个细致活,要对每页纸负责。”吴菲菲说,拿到古籍后,要仔细检查它的基本情况并加以记录、制定修复方案,拆解书衣、纸捻、书叶等,检测纸张,选取合适的修复用纸、染料和浆糊。

做好前期准备,才能开始着手修补。修补的关键,是“对症下药”。遇到水渍、脏污,选择合适的方法去污除酸;遇到书口开裂,用皮质条粘牢裂口;遇到虫蛀、破损,要用材质相近、颜色略浅、厚度稍薄的修复纸补齐;遇到霉变、纸张强度降低,则要在背面加托一张纸加固书叶……

待病害一一解决后,还要将书叶逐页喷潮压平,再经过剪齐、墩齐、锤平、齐栏、压实、上书捻、上书衣、装书皮、贴书签等多项程序加以装订。

根据病害情况不同,修复一本古籍需要一周到数月不等。完成陕西省图书馆镇馆之宝之一的清雍正铜活字《古今图书集成》的抢救性修复则用了四年多时间。

陕西省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拥有古籍35万余册。《古今图书集成》共4600多册,是我国图书史、类书史、印刷史上里程碑式的巨著,入选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经历过战乱颠沛流离,这套书存在酸化、缺损、褶皱、粘连、虫蛀、水渍、断线等多重问题。2015年,“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陕西传习所”建立,《古今图书集成》迎来了整体性科学修复保护。

项目开始时,修复团队选取了15册古书进行试修。“这套书整体水渍严重,我们尝试了多种方法,效果都不理想,反而对纸张有伤害。所以我们暂时不去处理水渍,先解决其他问题。”吴菲菲说,“每一个举动都可能对古书造成伤害,根据修旧如旧、抢救为主、治病为辅、最少干预、过程可逆的原则,对于不能妥善修复的,宁可不修。”

2020年,《古今图书集成》抢救性修复保护阶段任务完成。此后,陕西传习所除了持续进行《古今图书集成》的修复保护外,还开展了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和陕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保护修复项目。

古籍修复师傅讲书(为古书治病分几步)(2)

陕西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师陈茜正在修复陕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新华社记者 蔡馨逸 摄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2009年,吴菲菲刚参加工作,正赶上陕西省图书馆扩充古籍修复人才队伍,从小对传统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她立即报名加入。

从理论学习到实际操练,再到能够独自修复一本书,吴菲菲用了一年时间。“比起前辈们,这已经算快的了。”吴菲菲说,得益于国家对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视,他们有机会到北京、山西等地学习交流,系统学习版本、拓片、纸张、书画装裱等相关知识。

入行11年,吴菲菲在多个修复项目中锻炼了技艺。最初的新鲜感褪去,她习惯了工作的平凡和枯燥,在每页纸中寻觅历史,与古人“对话”。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像吴菲菲这样的修复师从不足百人增至数千人。同时,全国古籍资源分布和保存状况基本摸清,并建立了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上线“中华古籍资源库”实现在线登记查询阅览,满足了公众使用古籍资源的需求。

在拥有24万余册古籍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生们除了能够翻阅古籍,还从善本书展、雕版印刷体验、古籍摹写体验等活动中了解古籍知识,感受文化传承。

今年“古籍保护利用”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吴菲菲说:“随着国家对古籍保护利用的重视,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能得到更科学、规范地修复和保护,还将通过多种方式走进公众生活。”(完)

来源: 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