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阅读指导31到40回(读红楼梦学写作54)(1)


红楼梦阅读指导31到40回(读红楼梦学写作54)(2)


红楼梦阅读指导31到40回(读红楼梦学写作54)(3)


红楼梦阅读指导31到40回(读红楼梦学写作54)(4)


红楼梦阅读指导31到40回(读红楼梦学写作54)(5)


红楼梦阅读指导31到40回(读红楼梦学写作54)(6)


红楼梦阅读指导31到40回(读红楼梦学写作54)(7)


红楼梦阅读指导31到40回(读红楼梦学写作54)(8)

湘云和翠缕在大观园里“一面说一面走”,刚走到蔷薇架下,湘云就有所发现:“你瞧那是谁吊的首饰,金愰愰的在那里。”翠缕听了,忙赶上拾在手里,攥着笑道:“可分出阴阳来了!”------文字进展到这里,曹师此前安排湘云向翠缕科普了一大段“阴阳”文字的用意,逐渐显现。

从这一段文字开始,第三十一回进入最后一个场景:湘云得麒麟

曹师安排湘云和翠缕一路上边聊边走,直奔怡红院而来。翠缕对一切都很好奇,一直东张西望,却偏偏没有看到那只“金愰愰”。曹师的这种安排,在萧遥看来,有些过于追求”缘分聚合“,稍稍影响到情节的合理性。

文字和情节是小说的两大要素。文字很重要,但情节更直接决定了作品的趣味性、可读性,以及将读者带入情境的效率。

很多红学专家都承认,《红楼梦》全书在凝炼文字方面,达到了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整部小说作品无法增加、删除任何一个字,这对于任何小说创作者来说,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曹师做到了。这种超高难度的诗词曲赋级别的“炼字”能力,在曹师笔下司空见惯。情节设计方面,《红楼梦》高度精炼,全书没有任何生拼硬凑、毫无逻辑或者完全孤立的情节或场景。

因此,曹师安排湘云、而不是翠缕发现了路边蔷薇架下的金麒麟,想来或许另外蕴含深意。萧遥眼拙,没能看清楚缘分之外的合理解释,只是勉强看出如果让翠缕发现金麒麟,行文整体节奏不会这样顺畅,人物关系也会更加复杂。

翠缕一边喊着,一边跟湘云要她的麒麟来瞧,湘云却只想要翠缕捡到的麒麟瞧瞧,翠缕只管不放手,笑说:“是宝贝,姑娘瞧不得。这是从哪里来的,好奇怪,我从来在这里没见有人有这个。”湘云再次讨要,才终于拿到了手中。曹师这才以湘云的视角,描写这个麒麟“文彩辉煌”,比湘云自己那个“又大又好”。湘云把麒麟伸手擎在掌上,只是“默默不语”,“正自出神”。

在这一回里,曹师没有正面直接描写湘云的心事。虽然在入府拜见贾母、王夫人时,王夫人透露出湘云即将名花有主的消息,湘云却丝毫痕迹不漏、行事没有任何变化。曹师也没有平铺直叙,他只是耐心地引导读者自行去发现字里行间的蛛丝马迹,通过湘云两次进贾府明显不一样的行为举止,自己得出湘云有心事的结论。

这里湘云手捧着刚刚拾到的金麒麟,默默地想着自己的心事。一时间神不守舍。正在出神,忽见宝玉从那边来了,笑问她俩怎么不找袭人,湘云一边把刚得的麒麟藏了起来,一边说:“正要去呢,咱们一同走。” 湘云把拣到的麒麟藏起来的心理,曹师没有交代,萧遥勉强猜测,湘云会不会是想着在出嫁之前,也送宝玉一件礼物留作念想,这只麒麟,湘云一眼就看出跟自己的一阴一阳,正是最佳选择。

宝玉在这里突然出现,在萧遥看来纯粹是曹师为了场景切换而节省笔墨,有些生硬,有些突兀。前面湘云入府场景中,场景结束时居然漏写了宝玉的去向。这两个失误,让萧遥对这一回的真正作者产生了严重怀疑。

周老先生在“周按”里说,《红楼梦》第二十九回至三十一回都经作者重新写过,因此这三回里没有任何批注,哪怕关系亲密如脂砚斋,都没能来得及在书眉页旁留下评语。萧遥认为,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原著损毁太过,这三章的部分文字散佚丢失,从而由后人自行补写编入。

湘云翠缕二人跟宝玉一起进了怡红院,袭人正在“阶下倚槛追风”,“忽见湘云来了,连忙迎下来,携手笑说一向久别情况”。短短几个字,将袭人与湘云的亲密关系描写备至,为后文两人之间的亲密对话做好铺垫。

宝玉这时候准备“献宝”,结果发现“好东西”不见了。“嗳哟一声”,赶紧问袭人见过麒麟没有,袭人告诉宝二爷那东西一直是他自己贴身带着,不该问别人。宝玉登时“黄了脸”,要起身去找。湘云此时方知,原来自己捡到的麒麟正是宝玉遗失,于是将藏在手里的麒麟给宝玉看,宝玉欢喜非常,因说道:“可不是他是谁!”

这一小节文字,曹师通过宝玉准备“献宝”,到发现麒麟不在、再到发现麒麟遗失之后关心则乱,这三个情感层层递进的场景,重点突出宝玉对湘云的情感属性。宝玉跟湘云从小一屋长大,看待湘云,自与别人不同。在曹师笔下,宝玉对湘云的感情非常纯粹,就是自小一起长大培养起来的深厚的兄妹之情。至于湘云对宝玉的想法,曹师并没有交代。以时代背景而言,不交代也是必然。那个时代,女孩自己的想法,原本无关紧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