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境内,距鄂尔多斯市区40公里的成吉思汗陵是蒙古民族心目中的圣地。“伊金霍洛”蒙古语意为“圣主的陵园”。相传成吉思汗一次率部路经此地,被丰美的水草、旖旎的风光所陶醉,手中的马鞭不觉掉在地下,于是嘱咐随从在他去世后要安葬在这里。

13岁开始守陵多少年(800年来一支人数高达500人的守陵队世代为其守陵)(1)

成吉思汗像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1162-1227年),蒙古族各部的统一正是由其完成。在历史文献《蒙古秘史》中对12世纪的蒙古草原有这样的描述:“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掠财物。有草皮的地翻转着,全部百姓反了,不卧自己被儿里,互相攻打”。年幼时的铁木真,因父亲在部落的纷争中离世,经历了许多挫折磨难,切身感受到只有将草原上的各部落统一起来,才能给草原带来和平,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铁木真率部多次征讨,在心腹大将孛儿出、木华黎等人的协助下,逐一打败草原各部强大势力,经过长期战争,统一蒙古诸部落,于公元1206年建立了蒙古汗国。其被佣立为大汗,成吉思汗是其尊号,在蒙语中是大海的意思。

1227年成吉思汗率军进攻西夏时,同年七月,成吉思汗病情恶化,临终前嘱咐窝阔台、托雷两个儿子,愿他们齐心协力,尊崇朋友,不更改《札撒》。并告诉诸臣,他死后不发丧,不举哀,以免被敌方发现,于在六盘山(今宁夏南部)去世,时年66岁。在今天的伊金霍洛旗境内这一座成吉思汗陵原为全体蒙古民众供奉的“总神祗”—八白宫(室),即八座白色的毡帐,是世界上唯一保留祭祀文化最完整的成吉思汗祭祀场所,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衣冠冢,并不是埋葬金身之地。那么真正的成吉思汗陵寝究竟在何处,这是一个千古之谜。中外史书虽有记载,但答案不一,今已难以考证,原因何在?

蒙古族实行土葬,但无冢,葬入土中后,当即驱马蹴平,上面覆草,不再修建陵墓。等到明年青草生,则葬处一片萋萋芳草,无任何遗迹,亦无人得知帝陵所在地方。那么,元代皇帝陵为什么无冢呢?元末人叶子奇说,皇帝陵无冢,“岂复有发掘暴露之患哉”,以护送皇帝灵柩途中遇到的人作为殉葬者和不立冢,都与其为避免“发掘暴露之患”之故。因此,从成吉思汗到元代诸帝陵地的具体地点,人们至今不得而知。并且元朝皇族还实行着密葬制度,陵墓的埋葬地点不设标志、不做公布、亦不记录在案,这才导致人们始终不知道真正的成吉思汗陵在哪,连建立元朝完成统一全国大业的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也不知自己的祖父葬在何处。

为了悼念自己的祖父,忽必烈只能将成吉思汗生前的居所一比一的还原,将祖父生前的衣物之类供奉在其中。为防止被盗,忽必烈还专门组建一支由军中勇士和王朝重臣组成的高达五百人的守陵队,赐名达尔扈特,专门守护祖父的衣冠冢。达尔扈特是蒙古语,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担负神圣使命的人”。后来元朝覆灭,达尔扈特守陵人只能将成吉思汗衣物等收集起来,到处迁移。

13岁开始守陵多少年(800年来一支人数高达500人的守陵队世代为其守陵)(2)

成吉思汗陵

现今的成吉思汗陵经过多次迁移,1954年又迁回伊金霍洛。1956年人民政府尊重蒙古族人民的意愿,拨巨款修建起具有蒙古民族风格的宏伟庄严的大殿,陵园占地约5.5公顷,这里四野绿草如茵,湖光闪闪,畜群滚滚,一派秀丽纯朴的草原风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墓为八角重叠的蒙古包式宫殿,飞檐镶砌蓝宝石色琉璃瓦,穹顶有金黄色琉璃瓦的四出云头装饰,配以描金朱门红窗,两侧各配以单层式宫殿,既组成中国传统的殿堂结构,又具浓郁的民族特色。内部藻井及天棚绘有成吉思汗的生平业绩画,室内陈列其鎏金座像、遗物及元代蒙古族文物。而达尔扈特人已经忠诚地为成吉思汗守灵近八百年,现有大约两千人。

那么成吉思汗究竟葬于哪里?

按蒙古人习俗,蒙古皇帝离世,无论其卒于何地,须运其梓宫于漠北安葬。从成吉思汗到元代诸皇帝皆然。对此,马可·波罗说,蒙古皇帝死后,“按例应该葬在一座名叫阿尔泰的山上,无论他们死在什么地方,甚至相距一百天的路程,也要把他的灵枢运送到阿尔泰去。这已经成为鞑靼皇族一种不可更易的传统风俗。”《元史》则称元帝均葬于起辇谷,而拉施都丁《史集》说是葬在不儿罕合勒敦山。此地在何处,现一说在肯特山,一说在克鲁伦河畔。起辇谷是否即不儿罕合勒敦,也无定论。因而对上述几种记载的可信性都值得怀疑,其原因是元帝的丧葬在绝对秘密情况下进行。

13岁开始守陵多少年(800年来一支人数高达500人的守陵队世代为其守陵)(3)

成吉思汗陵

草原宽广无边,成吉思汗戎马征战一生,凭借胯下战马横扫亚欧大陆,未逢敌手,缔造了东方乃至整个人类历史的奇迹。他所创建立的赫赫业绩,对于蒙古人来说,毫无疑问是空前绝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