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读书时,对于晚唐诗人白居易的印象与注意力,都在他的名字上。“白居”有点占便宜的味道,就像“白吃白喝”这类的词眼,而且后面还加个“易”,于是脑海总浮现一个白住旅馆还没人敢说的大哥形象,读来更觉诙谐。

白居易至今已经一千多年,被他名字所注意的定然也不止我一人。据载,白居易年少进京时,名士顾况就拿他名字打趣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意思就是说,长安的物价很贵的,想在此落脚安定还是不容易的。

七上古代诗歌四首课后习题(选录课本上的草)(1)

可当看到白居易的一首诗后,顾况连连惊叹:“道得个语,居亦易矣”。意思就是,诗写得这么好,在长安定然有白居易一席之地。这个故事虽然记载于野史,真实性有存疑,但白居易的名字确实有趣,诗文也是一流之作。

后来知道白居易的字叫做“乐天”,他的名字,也是寄予了“随遇而安”的大自在之意。而顾况所看到的那首诗,便是《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七上古代诗歌四首课后习题(选录课本上的草)(2)

这是白居易十六岁参加科举时所作,不比平常作诗,可以长久思考斟酌,可以反复更改打磨;对于古代读书人,科举的重要程度比之我们现在的高考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紧张是在所难免的,可即便在这种环境下,十六岁的白居易依旧写出了此等千古名篇,可见其诗才。

首联“离离”,便呈现了一幅古原生机无限、绿草无边的景象,“枯荣”二字,更包含了春秋更替有常,而人生无常的深刻哲理。第二联写出了“草”的精神,顽强、有韧性,虽然它可能会受到牛马的踩踏咀嚼、也可能受到野火的吞噬,但当春风吹过,它们又重新焕发生机。

七上古代诗歌四首课后习题(选录课本上的草)(3)

这种精神,正是值得我们敬佩学习的。第三联则将视线随着野草延伸,落到那素朴沧桑的古道之上,浓郁的翠色在阳光的照耀下,生在了那片荒寂的旧城当中。

人生最是别离难,此刻却偏逢送别,朋友啊!你一路踏过的草木、古道、荒城,其中都蕴含了我那不舍的离别之情。

此诗之文学成就,已无需赘言,不过后世很多人认为第三联有问题,用专家文人的话来说叫诗病。诗病来自于沈约的说法,早在近体诗格律没有成熟之时,他便提出了“八病”之说,用以讲述五言诗所犯的忌讳。本来此种说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对近体诗的形成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七上古代诗歌四首课后习题(选录课本上的草)(4)

然而后世的诗词理论,将“诗病”之说越演越烈,甚至归纳了数十种之多,光一个押韵便有挤韵、撞韵、联韵等忌讳。对仗之“病”也就更多了,其中“合掌”就是其中一类“病症”。

所谓合掌,就是在律诗的联句中,上下联字虽不一样,但意思一样,也就是《蔡宽夫诗话》中所说的:大抵上下句多出一意。

很多人认为,“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就犯了“合掌”治病。因为远芳、晴翠都是说草,而古道、荒城的意思也差不多,故而上下句意思重合。最初听到这种说法时,我差点就信了,但仔细品味,这两句诗带来的感受并不相同。

七上古代诗歌四首课后习题(选录课本上的草)(5)

首先“芳”字有芳香之意,是嗅觉感官之美,而古道,是一条线状,承接上文,从眼前的离离之草,到古道,说明主人公有一个视觉的延伸过程。而“翠”是视觉感官之美,荒城也和古道不同,是面状,并且还是视线的落点。

所以,这两句不仅感官、呈现之状不同,其中隐藏着一个视线延伸、停留的过程,并不是后世诗家所说的“合掌”之病。

七上古代诗歌四首课后习题(选录课本上的草)(6)

另外,这首诗被删减了后四句,选录之小学语文课本中,简化诗名为《草》,并非是因为有所谓的“诗病”,而是小学生不足以理解后四句蕴含的那种离别之意。而前面四句单独看也有完整的意思,并且抒发了一种积极向上的顽强意志,具有良好的教化作用,更容易记忆,所以才删减了后两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