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有着重要地位。1949年至1965年,以《冰山上的来客》《刘三姐》《五朵金花》《芦笙恋歌》《阿诗玛》《山间铃响马帮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经典记忆,在当时创造了空前的观影纪录。今天,获得极高口碑与票房的纪录电影《远去的牧歌》再次将观众的目光拉向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支持少数民族电影事业发展”。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可待挖掘的故事素材还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历史悠久,风俗各异;他们的音乐舞蹈极具民族特色;生活环境有不少处在雪山草原、大漠高原等地区,为电影镜头的呈现提供了广阔的视觉空间。其中,战争主题在风格多样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占有特殊地位。
回顾以战争为主题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有许多经典作品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1959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推出的电影《回民支队》是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影片之一,影片以回民支队的成长为主线,讲述了抗日英雄马本斋带领乡亲们英勇抗击日寇的故事,具有较为浓郁的民族特色。与此类似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还有很多。电影《嘎达梅林》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蒙古族勇士嘎达梅林率领各族人民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军阀、封建王权的英雄事迹,影片中千军万马在广阔草原上的厮杀场面,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体验。电影《悲情布鲁克》讲述了“九一八事变”以后,蒙古族牧人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英勇抗击日寇的感人故事。情感纠葛和战斗经历这两条线索互相交织,让叙事情节曲折饱满。电影《红河谷》以20世纪初的西藏为背景,演绎出一段汉藏儿女并肩抗击英军侵略者的英雄传奇。这部电影以油画般浓厚雄壮的镜头展示了青藏高原的绝美风光和古朴的民俗风情,生存与死亡、自由与战争、文明与野蛮等冲突表现了少数民族同胞不畏强敌、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气概。《嘎达梅林》《悲情布鲁克》《红河谷》等电影就如同可歌可泣的民族诗篇,给观众以深深的震撼。亲情、友情、爱情交织于残酷的战争中,在真实展现民族性的同时,也成为歌颂民族精神、弘扬爱国情怀的重要载体。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凭借其在服饰、音乐、语言、地域等方面的民族特质,深受大众喜爱。其中的战争主题电影更能展现出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在新时代的银幕上,期待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能够从深厚的民族历史和文化中挖掘出更多有质感、有温度的好故事,为中国电影市场增添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