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在腊月或正月里,乡村最热闹的是看戏听戏,村民们在欢庆节日到来的同时,庆祝一年的丰收,并为来年祈福。春节将至,在通渭县常河镇固河村村文化广场,皮影戏台内响起“咚咚锵”的声音,伴随着激昂有力的唱腔,精彩的皮影大戏拉开帷幕。在两盏硕大的夜壶灯的照射下,白色的幕布上出现了皮影人活蹦乱跳的身影,提前奏响了过年的“前奏曲”。

皮影戏的创新与传承(新春走基层年味)(1)

皮影戏的创新与传承(新春走基层年味)(2)

皮影戏的创新与传承(新春走基层年味)(3)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为进一步丰富当地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通渭影子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满仓师傅和他的伙伴们正忙着搭棚排练,准备晚上在通渭县常河镇固河村村文化广场为村民表演一场精彩的皮影戏。刘满仓师傅告诉记者,每一次皮影戏演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他都丝毫不敢马虎,为了能在晚上给大家呈现一场别具风味的通渭影子腔,准备工作从下午就开始了。等师傅们均已准备妥当,顿时,这响了不知多少年浑朴自然咚咚锵锵的曲乐声又在寂静的乡村响了起来。

皮影戏的创新与传承(新春走基层年味)(4)

  “我在外地接触了很多皮影团,他们听了我的演唱之后,都说通渭的影子腔韵味好。咱们通渭影子腔唱腔有当地小曲、民歌元素,也有碗碗腔、眉户、陇东道情。通渭的影子腔汲取了众多剧种的腔调,听起来非常好听,这是一个最大的特点。去年我去北京出去演出以后,我唱了一本戏,北京的一些老艺术家,他们看完听完之后都说很好。”通渭影子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满仓告诉我们,通渭的皮影戏好听又有韵味。

皮影戏的创新与传承(新春走基层年味)(5)

  刘满仓师傅是刘氏皮影班第七代传承人,他的祖辈从清嘉兴十五年开始就组建了皮影班社,一直延续到现在。刘氏皮影戏经过代代传承,已经有两百多年了,2018年,刘满仓也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通渭影子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皮影戏的创新与传承(新春走基层年味)(6)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一扇屏风,一束灯光,娓娓对白,讲述着多少诗情画意的剧情。皮影是由牛皮经过刮磨、绘色、精刻等多道工序制成。头、身、手、腿用牛皮绳连接起来,可以活动,下面的叫桩子,上面的是头稍,合起来叫线子,也叫影人。皮影高一尺有余,有大有小,有男有女,有文有武,一个个形态逼真、惟妙惟肖,所配的器物有车马、刀剑、桌椅等。

皮影戏的创新与传承(新春走基层年味)(7)

  看皮影戏,就是看皮影从白布屏幕上投射出来的形象。因此,天不黑透,戏是无法开演的。圆月高挂时,村民们提了自家的小板凳出门来到广场看皮影戏。一阵“咚咚锵,咚咚锵锵”的锣鼓声后,活泼的皮影就在白色的幕布上“蹦跶”起来,男女老少皆坐在戏台前观戏,光与影交错,一张皮影开始叙述一个故事。

皮影戏的创新与传承(新春走基层年味)(8)

  小时候乡村几乎没什么文化生活,记忆中最热闹的事情当数看皮影戏了。现在再看戏,老人和孩子最活跃,老人们在一闪一闪的皮影里回想曾经无忧无虑的童年,小孩们不知愁滋味,对这些新鲜玩意感到好奇,问着身边人“那个小人是妖怪还是孙悟空?”皮影戏上演时,观众前面看得热闹,艺人后台同样热闹。有人抱灯唱词,有人敲锣打鼓。一人主唱,多人帮腔合唱。在锣鼓、二胡、板胡、三弦、渔鼓、唢呐、碰铃、甩板等乐器的伴奏下,刘满仓师傅熟稔地操作着皮影,做出行走、奔跑、骑马、打斗等各种复杂的动作,闪转腾挪、摇滚空翻,一出出好戏上演,一声声铿锵有力的声音响彻村庄,村子也在人声鼎沸中渐显浓浓的节日氛围。

皮影戏的创新与传承(新春走基层年味)(9)

  “说不尽的千古闻,唱不完的离合调。三尺生绢的戏台,悲怆古朴的唱腔。”皮影艺术就好像一瓮醇香朴实的老酒,如今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众人的欣赏。月色皎洁,圆月象征团圆,过年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抹不去的情结,乡村皮影戏也是村民抹不去的记忆,承载着浓浓的乡情和对家乡的思念。(记者 田倩倩 陈佰万 杨德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