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七擒孟获是《三国演义》里面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但不知道读者朋友们有没有去注意这个故事的真实性问题。其实这个故事有部分是真实的,虽然真实的历史没有三国演义里面描述得那么精彩,但诸葛亮对孟获叛乱这件事处理得却非常得当,而且充分体现出诸葛亮个人极高的政治智慧。

  下面就让我为您详细解析一下。

  不是反派主角的孟获

  你一定很奇怪,既然叫“七擒孟获”,那孟获肯定是这个故事最大的反派啊。但其实历史上孟获在“七擒孟获”这个故事中并不是占主要的角色,真正的大反派其实是雍闿与高定,孟获只能算个次级反派。

  这事还得从夷陵之战说起,刘备把蜀汉初期的家底打了个精光,自己也病死了,在白帝城托孤。吴蜀联盟也随之破裂,两家关系陷入了冰点。之后蜀汉有四个郡一齐发生了叛乱,分别是益州郡、永昌郡、越隽郡、牂牁(读作zang、ke)这四个郡,为首的叛乱首领就是当地豪强雍闿。

  在刘备、诸葛亮严刑指治蜀那篇文章我有提到过这个人,他发生造反的时候,同时刘备的托孤大臣李严马上写信给雍闿,希望能劝降他避免兵祸。不过诸葛亮可不同意,要拿他杀鸡儆猴。

诸葛亮擒孟获的意义(不是反派主角的孟获)(1)

  这也是有原因的。

  第一个原因,这个雍闿造反的性质恶劣。雍闿捉了本郡(益州郡)的太守张裔,将他押到东吴去,企图向孙权讨好。如果只是简单的内乱还好,能劝降则尽量劝降,但这次不简单,这分明是叛国,这能忍?当然是不能忍了!要知道夷陵之战刘备输了,还几百官员投敌,过去还没多久。如果继续放任这种叛国投敌行为,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个原因,这个雍闿阻碍了诸葛亮的恢复吴蜀联盟的国策。虽然吴蜀关系这时候还没缓和,但是诸葛亮心里很清楚,曹魏才是吴国跟蜀国最大的敌人,他们联合才是最符合彼此利益的。所以开始刘备贸然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诸葛亮是持反对意见的,这大概也是刘备没带诸葛亮到前线的原因。现在刘备死了,诸葛亮掌权,自然是要想办法恢复吴蜀联盟。而这个时候,雍闿去讨好孙权,孙权接下了张裔,等于是默认了继续跟蜀汉敌对。这样对和解是极为不利的,所以诸葛亮必须处理掉雍闿,提醒蜀汉所有想投降或者不想跟东吴合作的人。

  第三个原因,这个雍闿是在后方造反。之所以说是在后方造反,其实指的是雍闿他煽动各地边疆的民族跟他一起造反。他叫一个在永昌郡的徒众孟获到处造谣,说是蜀汉朝廷要向他们征收三项很难达到或者不可能达到的物品,不然会受到严重的处罚。前面有篇文章说过,刘备、诸葛亮治蜀汉法度是比较严格的,所以这些夷人、叟人纷纷起来造反。所以一下子第二个大反派夷王高定就冒出来, 对蜀汉的后方威胁颇大。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也绝对不会放过雍闿,这个是造反的源头,鼓动别人造反的头子,不杀掉等于是给所有想第一个造反的人一个信号,造反没事,鼓动别人造反也没事,反正打不过就投降,还说不定投降之后反而给你更多好处呢。

  基于上面三个原因,这个雍闿必须杀,而且第二反派高定也必须死。但从上面你也可以看出,孟获在整个过程中,其实就是打下手的角色,只是雍闿的小跟班而已。

诸葛亮擒孟获的意义(不是反派主角的孟获)(2)

  诸葛亮的政治智慧

  诸葛亮处理这次叛乱,应该是手段极其高明的,经过上面的分析,也许你大概也能猜出,应该怎么做妥当。

  史实中的诸葛亮,虽然处在这内忧外患中,但并没有慌了手脚,他是隔了一年多才着手去平定四郡的叛乱。也许你会奇怪为什么隔了这么长时间,那是因为他要先跟东吴孙权那边的外交办好。雍闿其实是失算了的,其实孙权在夷陵之战之后也有点后悔,也有恢复吴蜀联盟的念头,共同对抗曹魏。所以当诸葛亮派人来提出和解的时候,孙权马上答应了。就这样,雍闿的后路就被堵死了。此举也给想造反的人提了个醒,造反之后,“国外”没有政治势力支持你们了。

  建兴三年,诸葛亮亲自带队去平定四郡叛乱。很快就搞定了,并且杀了雍闿与高定。而孟获被诸葛亮捉住一次,后面被放了,但最终又被捉回来了。第二次叫他走,孟获不肯再走了(啥都没有了,能走到哪里去),之后便死心塌地地投诚了。

诸葛亮擒孟获的意义(不是反派主角的孟获)(3)

  不杀孟获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因为孟获不是这次造反的主角,只是受雍闿鼓动而已。

  其次诸葛亮也不想赶尽杀绝引起少数民族的怨恨,不利于统治。

  再次经过这件事,诸葛亮知道这些少数民族是需要人来帮他管理的,而这个人最适合的可能就是孟获--孟获能用谣言蛊惑民众,说明他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政治能力是有的。

  而事后四郡恢复秩序,诸葛亮也不在这些少数民族地区驻军镇守,这也是很高明的手段之一。因为留兵太多,影响北伐大计,太少也镇不住这些人,况且还会徒增反感。果然在他撤兵后,四郡就不再叛乱过了。

  所以你看,诸葛亮在处理这次叛乱的问题上,是不是比李严要正确得多?

诸葛亮擒孟获的意义(不是反派主角的孟获)(4)

  七擒孟获逐渐传下来

  因为孟获诚心诚意归降,后来为诸葛亮帮了大忙,这个故事带着那么一点情义在里面,所以《汉晋春秋》就把孟获屡败屡战最终投诚的故事,扩充成十分热闹的“七擒孟获”。在之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流传下来,一直到了罗贯中手上,被加工成现在《三国演义》里的七擒孟获。

  经过本文的解析,你是不是对七擒孟获故事来源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了呢?有没有从这件事上看出诸葛亮的伟大之处呢?

诸葛亮擒孟获的意义(不是反派主角的孟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