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在洛阳邙山南麓发现了一座西汉壁画墓,被称为“卜千秋墓”。位于墓门门额上的一方空心砖表面绘有一幅“人面鸟身”的奇怪图案。此鸟长着人首、鸟身、凤尾、斑纹,头上梳着发髻,两缕长发自鬓角垂下,双耳平伸,立在山头上,展开双翼俨然欲飞。姿态舒张、线条流畅,给人以一种优雅高贵之感。

这种半人半鸟的图案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一个“猎壶”之上,为鸟首、长喙、鸟翼、人身的模样。一般把这类图案称为“羽人”。

古人说神仙是欧洲人(汉朝人觉得神仙都是鸟人)(1)

卜千秋墓羽人图

关于羽人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山海经》,其中记载有两种羽人,分别是“羽民”和“驩头民”:“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驩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一曰在毕方东。或曰驩朱国。”此外,《山海经》里还有一些羽人属于神灵或者妖怪之类的。

其实不仅中国有羽人,世界上的许多地方都流传着关于羽人的传说,古希腊有海妖塞壬、美人鸟哈耳庇厄,古埃及有巴、天神荷鲁斯等等,可见羽人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 虽然普遍却不见得在每个文化语境中羽人表达的含义都是相同的。

汉代墓葬中的羽人代表的是仙人。在我们现代人的印象里,仙人除了能够乘着云气飞行以外,外表与人来别无二致才对,怎么会是一副鸟人的样子呢?然而汉人的思想就是这么直观,他们认为仙人之所以能够飞行,不是借助云气的力量或者某些神秘的法术,而是因为仙人像鸟儿一样长了翅膀和羽毛。

古人说神仙是欧洲人(汉朝人觉得神仙都是鸟人)(2)

羽民

首先将羽人和长生不死联系在一起的是《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乡。”但这里还没说明羽人就是仙人。给《楚辞》做注的王逸却说:“人得道身升毛羽。”洪兴祖也:“羽人,飞仙也。”两人指出羽人即仙人。王逸为东汉人,洪兴祖为宋代人,他们两人做注释的时候均可能受到方仙道理论的影响。

所谓的“方仙道”是对自战国中期便存在的一群寻求长生不老的方士及其思想的统称,当时还算不上一种宗教。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吸纳了周易思想、道家思想,到了汉代才形成了宗教,即道教。求仙、求长生是这群人的核心关怀,也正是他们将羽人和仙人联系在一起的。

葛洪在《抱朴子》中引《神农四经》曰:“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毛羽,行厨立至。”这里指出服食某种仙药以后,就能升天成为神仙,同时身体也会长出毛羽。

《汉书·郊祀志第五》写道:“天子又刻玉印曰‘天道将军’,使使衣羽衣,夜立白茅上,五利将军亦衣羽衣,立白茅上受印,以视不臣也。”颜师古注:“羽衣,以鸟羽为衣,取其神仙飞翔之意。”五利将军指的是方士栾大,他指导汉武帝求仙,被册封为五利将军。栾大这个五利将军和另外一个天道将军两人身披鸟毛,装扮成鸟人模样,其实是在模仿传说当中神仙。

古人说神仙是欧洲人(汉朝人觉得神仙都是鸟人)(3)

电影《鸟人》剧照

曹植在《平陵东行》中也写道:“阊阖开。天衢通。被我羽衣乘飞龙。乘飞龙。与仙期。东上蓬莱采灵芝。灵芝采之可服食。年若王父无终极。”

此外,道教也将人变成神仙称为“羽化”。《晋书·许迈传》:“偏游名山,后莫测所终,好道者谓之羽化。”

秦汉的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因此使一大批方士活跃了起来,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当数秦始皇身边的徐福,和上面提到的栾大。这两个人忽悠了秦皇汉武,使他们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寻访神仙和不死药的事情上。最后徐福带着一大堆金银财宝和童男童女跑到海外寻仙一去不归,而栾大则因为没有请来神仙被汉武帝砍了。

这种求仙思想也不仅局限在皇帝身上,肯定还会下渗到一部分贵族身上。卜千秋墓的墓主人无疑就是一个深信升仙思想之人。他期望在自己死后,灵魂可以升上天化成神仙。所以在墓室门额上画了一幅羽人图,这个羽人可能代表前来接应墓主人成仙的仙人,也可能代表墓室主人自身转变成的仙人。前一种可能性比较大,因为在墓室内部的顶部还有一幅壁画,描绘的是墓室主人的灵魂在青龙、朱雀、白虎等一众神兽和仙女的簇拥下乘着凤鸟飞往月宫的场景。

后来,随着世人的思想日益改变,羽人图被当成了一种不合理的想象,逐渐遭到遗忘。而乘鸟图则流传了下来。近人将人去世称为“驾鹤西去”,其实和“羽化”的意思相同,都表达了企盼死者灵魂能够升仙的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