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桢,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名士。他五岁能读诗,八岁能背诵《论语》《诗经》等,并赋文数万字,被妥妥地誉为神童。他偶然在驿馆中结识了曹植,曹立即被他的才华吸引,二人由此成为至交。因为才华突出,后人还把他和曹植并称为“曹刘”。他位列当时蜚声文坛的“建安七子”之中,并颇受曹丕和曹植的赏识。

赠从弟其二刘桢的表达手法(刘桢赠从弟.其二)(1)

刘桢画像

到了汉代,五言诗开始流行,他的五言诗《赠从弟》三首一直为后人赞颂。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特别是其中第二首,写出了松柏的坚贞不屈,不畏严寒的气质,成为流传后世的佳作。

赠从弟.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直译: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迎着山谷中瑟瑟吹过的劲风。

每当风声强劲猛烈地刮过,松枝都更加坚强地挺立着。

任由冰雪寒霜凄凄惨惨地侵袭,松树年年岁岁端端正正地挺立着。

难道松树不曾被风霜侵袭到吗?原来松树自有天然耐寒抗风的本性。

赠从弟其二刘桢的表达手法(刘桢赠从弟.其二)(2)

亭亭玉立黄山松

赏析:

第一联:起首二句,写出松树在高山上挺拔高耸的样子,迎着山谷中瑟瑟吹来的雄劲之风。“谷中”对应着“山上”,一出手就见诗人的水平和风貌。

第二联:这二句写松树与狂风的搏斗。每当风刮得猛烈时,松树也就挺立得越直。诗人用两个“一何”,把这种搏斗写得如同你来我往的拳击一般。

第三联:这两句归纳了松树与风暴等灾害长年累月搏击的结果。侵袭松树的不但有狂风,还有雨雪寒霜。如此经年累月的摧残,松树却依然端庄挺拔站立在那里。

第四联:用疑问和回答句式,点出了松树最令人佩服的高尚品格。难道各种风霜严寒都无法侵袭到松树吗?原来松树自有天然耐寒抗风的本性。

这首诗之所以是刘桢的代表作,被世世代代的后人传诵,就是因为这首诗风骨雄健,气势有力,借由松树的高洁挺拔,不畏严寒风霜,赞颂和表达了一种令人尊敬和学习的高贵品格。

赠从弟其二刘桢的表达手法(刘桢赠从弟.其二)(3)

建安七子

刘桢借由此诗,寄托了他对从弟的深情勉励和殷殷期望:无论遇到何等艰难险阻,牢记松树的坚韧品格,保持自己的秉性,做坚强的正人君子,不为他人所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