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民间传说真实故事(临清民间故事传说--驴驮寺)(1)

早年间,临清土城怀朔门里,有座元代修建的古刹——“弥陀寺”。这座松柏环抱的寺院里,上千尊泥塑的金刚、罗汉神像,倾身悬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尤其是殿首那尊观音菩萨塑像,塑造得更是与别地不同,那菩萨端坐祥云莲花宝座,身骑金毛吼兽,再配以慈祥的面容、纤细的手指、彩绘的飘带、闪光的缨珞,真可谓神韵丰盈,塑技绝伦,令人叹为观止。而这么多塑像的用土,却都是一篓子一篓子用驴从山西驮来的,因而当地人俗称“泥陀寺”或“驴驮寺”。这究竟是谁?为何而作呢?有段故事说给你听:

元末明初,临清地界植棉兴起。不久,便织机户户唱,布店街街开,于是招来不少布业商贾。其中就有一个常年绳牵驮驴、跋山涉水往返临清与潞安府(今山西长治地区)两地的布贩,来时驮来柿饼、核桃、花椒山货,走时载走棉线、布匹。此人为人诚实、谦恭和善、买卖公平、老少无欺,当地人都亲切称他为“白布亲(音切)人”。

话说这一秋日,布贩像往常一样,挥鞭牵驴,满载着两大捆白布,沿着太行山崎岖的山路行走,刚翻过东羊关山头,突然一阵锣响,从山坡石崖后面跳将出七、八条彪形大汉拦住去路。为首一个将鬼头大刀一抡吼道:“此路我们开,此树我们栽,要想打此过,留下买路财!”布贩一看这如狼似虎的强盗,知道凶多吉少,他顾不得驮驴和布匹,扭头就往山下跑。七、八个强盗见主人弃物逃遁,哈哈一阵狂笑,遂从驴背上卸下布捆,坐地分起赃来。

布贩战战兢兢在蒿草乱石中奔跑,钱褡裢里的铜钱颠嗒得乱响,强盗们听见这诱人的声音哪肯放过,提刀追了过来。可怜这布贩生意人,直跑得力乏气短、浑身冒汗,头重脚轻一个趔趄跌下山坡。

说也凑巧,坡下是片废弃的破缸窑,布贩跌落在一片瓦砾上,他顾不得伤痛东藏西躲,最后钻进一个二十头大破缸里藏起身来。

强盗提刀追到破缸窑场,四处搜寻,发现破缸下露出一点衣角,“拿命来!”一声吼叫就要掀缸,把缸底下布贩吓得浑身筛糠、魂魄出窍。

正在这危难之时,就听“救命啊”一声呐喊,从对面山坡石崖后冲出一头山牛来,只见牛背上驮一妇人,此人披头散发、破衣烂衫,在牛背上挥臂可着嗓子呼喊。山牛跑过东山,东山上探花采的听到呼唤赶奔过来;山牛跑过西山,西山上搿玉茭(山西称玉米为玉茭)的听到呼唤赶奔过来;山牛绕过南坡,南坡沤核桃的放下活计朝破缸窑跑去;山牛转过北坡,北坡上晒柿饼子的也都朝窑场跑去。骑山牛的蓬发妇人东西南北、山上山下跑了一大圈,四面八方劳作的人们在呼救声中,荷铲掌棍赶到破窑场把一伙强盗团团围住,痛打一顿,遂将其绳捆索绑起来,送官衙问罪。

布贩从破缸下钻出来,眼含泪水向众人谢恩跪拜。当听到人们述说骑牛蓬发妇人呼唤奔波之事,布贩赶忙寻找谢恩,寻来找去怎么也不见踪影,布贩恍然大悟,这定是观音菩萨化作赤脚蓬发妇人前来相救。

从此布贩许下心愿,为菩萨驮土塑像,终生香火侍奉。每每从潞安府去临清州路上,定来此受难之地,虔诚地将土一捧捧装进箩筐里,跋涉数百里驮到临清州。日久年常,白布亲人心恒如铁、风雨无阻、积沙成塔,终于在花甲之年运载了两座小土山,塑起了身骑金毛吼兽的救世观音菩萨和上千尊象征见义勇为、驱恶惩邪的众乡亲塑像。但由于当时寺庙条件所限,都塑成金刚、罗汉罢了。然而,白布亲人这种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义举,几百年来在临清传为佳话。据说如今冀晋交界的东羊关山下停河铺乡前有座半边山,其中那一半的山土就是白布亲人当年用驴驮到临清啦。

(搜集整理:马鲁奎)

来源:临清市文化馆临清市非遗保护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