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黄浩博 见习记者丁莉 广州报道,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加快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加快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大湾区发展新变局)

加快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黄浩博 见习记者丁莉 广州报道

今年6月28日,深中通道中山大桥实现合龙,预计2024年如期建成通车。届时,从深圳到中山的车程将从2小时缩短至约半小时,珠江口东西两岸“天堑变通途”,大湾区“时空压缩”程度进一步加强。

区域经济一体化,交通先行。如今,随着深中通道、深江铁路、广汕高铁、广湛高铁等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以及环珠三角地区融合发展的“黄金通道”日益完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正在粤港澳大湾区快速流动。

聚焦提升一体化水平,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着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聚势腾飞。

对此,多位受访专家表示,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打通都市圈核心要素流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协同发展的有力支撑。大湾区内部城市间产业协同基础良好,叠加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合作平台建设,传统城市发展壁垒被打破,大湾区正逐渐成为一个交通互联互通、经济融合发展的大都市圈。

珠江两岸崛起“大桥经济”

珠江东西两岸的联通问题,一直是广东的痛点。在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开通之前,偌大珠江口只有一座虎门大桥硬撑了近20年。

面对跨珠江口日益增长的客货运需求,“建桥”成为必然选择。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自此珠海、澳门同香港间的车程由3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形成港珠澳一小时经济生活圈。

如今,珠江口岸公路、轨道交通、水上高速客运等多方式跨江通道格局正在形成,已建成4条公路跨江通道以及1条铁路通道,从北向南分别是黄埔大桥、南沙大桥、广深港高铁、虎门大桥、港珠澳大桥;在建4条,分别是佛莞城际铁路、狮子洋通道、深江铁路、深中通道;“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2条,分别是莲花山通道、中南虎城际,远期规划1条伶仃洋通道。

“大桥时代”的来临也将为大湾区东西两岸产业共融带来更多可能。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枢纽工程,深中通道串联起“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城市群,将成为粤东通往粤西的黄金走廊。

如今,中山翠亨新区深中通道西着陆点旁塔吊林立,由深中两地国资平台共同建设的湾区未来科技城项目加快建设。未来,这里将“东承”深圳创新要素,打造集智能制造、高科技研发等高新产业于一体的科技云谷产业新城。

日前,广东省深改委部署中山市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简称“实验区”),要求加快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借助深中通道开通带来的便利,破解珠江东西两岸面临的产业发展瓶颈。

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黎友焕认为,深圳在金融服务能力、产业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等方面优势突出,深中通道建成后,深圳和中山就能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实现两地的产业链、金融链、创新链、人才链的多链融合,这对于提升整个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的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陈广汉也表示,以往深圳科技产业外溢主要集中在珠三角东岸地区,形成以“深圳总部/深圳研发 周边地区制造生产”的发展模式。随着路桥联通,“大前海”区域价值将进一步释放,珠江西岸城市也将获得更多承接东岸产业与知识资源的机遇。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南沙也将受益于珠江两岸的互联互通。今年6月,国务院发布《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明确将南沙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更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成为南沙重要抓手。在公路交通方面,除已有的南沙大桥、虎门大桥,建设中的深中通道也会经由中山与南沙无缝对接;在轨道交通方面,南沙正研究引入京广客专南沙支线、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广州段)等多条轨道线路,南沙“半小时交通圈”呼之欲出。

黎友焕表示,在珠江东西两岸“硬联通”基础上,叠加横琴、前海、南沙三大战略平台,探索创新“软联通”,将实现各城市间有效对接、联动发展,促进“黄金内湾”中生产要素快速流通,对粤东、粤西、粤北也将起到一个牵引作用。

“轨道上的大湾区”串联都市圈

“轨道上的大湾区”是大湾区交通互联互通的重点。

2021年12月10日,赣深高铁正式开通。至此,广东21个地市实现三小时左右通达,全域“三小时经济圈”形成,高铁成为粤东西北人民出行的标配。

近年来,广东内联外通的铁路网络加快形成,深湛高铁江湛段、梅汕铁路建成通车,广湛高铁、梅龙高铁建设进展顺利,粤东城际铁路“一环一射线”开工建设,广汕、汕汕等时速350公里高铁建设加速推进。

截至今年6月,广东铁路运营里程达5278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达2367公里,居全国前列。

城市轨道交通进一步缩短了大湾区时空距离。5月1日,广州地铁七号线西延顺德段正式开通初期运营,成为佛山顺德首条“零换乘”进入广州的地铁,也是广州和佛山之间第三条轨道交通大动脉。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都市圈”时代,城市间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协同发展。广州地铁七号线西延顺德段的开通是广佛全域同城的重要标志,沿线的顺德区、番禺区、黄埔区,经济总量过万亿元,串联广州科学城、广州大学城、广州南站和佛山三龙湾科技城等重大平台,将进一步强化广佛核心级,加速产业升级和城市升值。

实际上,除了广佛地铁,“跨市地铁”正成为“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的常态。比如已经开通的广州地铁18号线(首通段)、22号线(首通段),以及即将动工的28号线,均兼具地铁的公交化与城际长跨度、高快速属性。

其中,广州地铁22号线未来将向北与芳村至白云机场城际项目贯通运营,向南经东莞与深圳衔接,率先连接起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18号线则将向北与广花城际贯通,向南经中山至珠海。

对此,华南城市研究会(智库)会长胡刚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湾区融合发展离不开轨道交通支撑,未来22号线、18号线将构成畅通广州南北的两条交通“大动脉”,加上东西向的28号线,三者将共同构成市域轨道交通线网。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注意到,《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提出,要做好与大湾区内高铁、普速铁路、市域(郊)铁路等轨道网络的融合衔接,形成“轴带支撑、极轴放射”的多层次铁路网络,构建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广东省内地级城市2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相邻省会城市3小时通达的交通圈。

“轨道交通的连接扩展能够让城市间资源高效链接起来,实现湾区三大都市圈以及城市主要发展功能区的沟通协作,人流、信息流等要素流通更加顺畅,这将激发区域经济活力。”胡刚表示。

根据《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广东将建设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珠海至肇庆高铁等项目,推动广深港高铁和广珠城际进入广州中心城区,研究广州至深圳高铁新通道,建设广深、广珠快捷走廊。同时,广东还将加快构建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佛肇城际-佛莞城际-莞惠城际、肇顺南城际-中南虎城际-塘厦至龙岗城际等3条横向铁路通道。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