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仁”?《礼记·中庸》记载孔子对鲁哀公问道:“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孔子认为“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春秋时,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行之一。 仁有两种,一种是王者之仁,一种是妇人之仁。 王者之仁是作为强者对于弱者、领导对于下属的怜爱,是一种风度,一种气量。

妇人之仁,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往往放虎归山,贻误战机,最终贻害无穷。 有一则这样的寓言:有一匹饿狼闯进羊圈,想抓一只小羊来吃,不巧却被牧羊犬发现了。这只牧羊犬非常凶猛,狼见打不过也跑不掉,便趴在地上一边流泪一边哀求,发誓这辈子再也不会来打这些羊的主意。牧羊犬被狼的话感动了,便放了这只狼。想不到这只狼在牧羊犬转身的时候,纵身咬住了牧羊犬的脖子。幸亏主人及时赶来,才救了牧羊犬一命,但牧羊犬流了很多血,它伤心地说:“我原不应该被狼的话感动的!” 这就是妇人之仁。

做大事不能有妇人之仁(妇人之仁要不得)(1)

妇人的特色之一是心特别柔软,她们容易感动,意志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而动摇。就像沈从文所说:“女人是个矛盾的综合体,她们内心深处期待一种被征服的无力感。”女人的母性一旦被激发,就容易变得很没原则,很不理性,甚至没有是非。 项羽的妇人之仁是出了名的。《史记·淮阴侯列传》说:“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鸿门宴上,项羽要杀掉刘邦,可以说易如反掌。然而,项羽始终未能下定这个决心,而且对范增的提醒不予理睬,最终放了刘邦一条生路。 项羽是贵族,是君子,所以可以“欺之以方”,你跟他摆规则,讲风度,他就轻信了。鸿门宴上,项羽放过刘邦,并不难理解,因为对他来说,酒席上杀人是有失风度、很丢面子的事情。汉元帝刘示做太子时,有一次谈话中说父亲所订的刑法太重,应该多用儒生。宣帝变了脸色,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他狠狠骂了一顿儒生,哀叹道:“乱我家者,太子也!”这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仁”这个东西,是做给外人看的,自己万万不能信,眼看自己的儿子被儒生教“坏”了,他怎么能不生气?

做大事不能有妇人之仁(妇人之仁要不得)(2)

三国时郭嘉论曹操对袁绍有“十胜”,袁绍则有“十败”,其中之一便是在“仁”上的胜败。郭嘉说:“袁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也。”他意思是说袁绍这种仁爱是短浅的、没有胸怀的,因为他爱的范围只是他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太有局限性。他的仁爱并不是从普天下的所有人出发,他没有博爱天下的气魄和勇气,所以他是成不了事的。 唐高宗李治去世后,武则天全面掌控朝政,她废中宗为庶人,逼杀太子于巴州,改国号为“周”,自称“金轮皇帝”。这激起了李唐王朝的宗室和一些大臣的强烈不满。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武则天除了动用军队、消灭反对自己的武装外,还大兴冤狱,用酷吏、施酷刑来镇压一切心怀不满之人。 她重用来俊臣、周兴、索元礼等酷吏,鼓励告密,滥杀无辜,滥施法外之刑,其手段之残酷,令人发指。当唐朝宗室子弟几乎被赶尽杀绝的时候,武则天决定收手,回过头来向酷吏开刀。有趣的是,武则天对付那些酷吏的刑罚却是他们自己发明的,可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做大事不能有妇人之仁(妇人之仁要不得)(3)

公元691年,武则天以谋反之名,命来俊臣逮捕周兴。 来俊臣接到圣旨后,便马上实施计划。一日,他以请客为名邀周兴来喝酒。酒过三巡之后,来俊臣对周兴说:“有个犯人,不肯认罪,所有刑罚都用过,此人还是不招供,请问老兄有何妙计?” 周兴不知是计,遂献计说:“可找来一个大瓮,用炭火从四面围烧炙红,请他入瓮,保管他望而生畏,何事不招?” 来俊臣于是叫人抬过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办法,用炭火围住烧烤,然后站起来对周兴说:“现在有人告发老兄谋反,皇帝命小弟来审问你,那么就请君入瓮吧!”周兴半信半疑,说:“老弟,别开玩笑了,咱俩接着喝酒吧。”话音未落,上来几名武士将周兴五花大绑,准备放入瓮中。周兴见势不妙,惶恐地跪倒认罪,连连磕头求饶。 按照唐律规定,谋反罪应当处死。武则天因周兴以往告密有功,又曾助她排除异己,所以将他免死,流放岭南。但是由于周兴平时作恶多端,害人无数,行至半程即被仇人用刀碎剐而死。 之后不久,又有人告发来俊臣谋反,武则天下令将他斩首于市。为了争取民心,武则天下了一道诏书,历数来俊臣的罪状,将任用酷吏以来造成的灾祸,统统归于来俊臣身上。 武则天虽为妇人,却没有丝毫的妇人之仁,她借酷吏之手,为其扫荡政敌,而后又以毒攻毒巧借酷吏的头颅,清洗自身,缓和危机。由此可见武则天权谋之高明、用心之狠辣,真所谓“最毒妇人心”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