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在镇江金山寺,他问当时的高僧:“长江中船只来来往往,这么繁华,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啊?”高僧回答:“只有两条船。” 乾隆问:“怎么会只有两条船呢?”高僧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之中来往的无非就是这两条船。” 古往今来,无论国家或个人,其本性就是对利益的最大追逐。

司马迁说过治国之道(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1)

***“利益是人类行动的一切动力。”(法国思想家霍尔巴赫语)。于普通人而言,有“利”才能生活,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不来源于“利”,无利不起早,起早为利而谋生。追逐利益,利益最大化不是坏事,一个不追逐利益的人才可怕。古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普通人能利益最大化,就能改善我们自己的生活,就能提升我们自己的生活品味,千百万个普通人“有利”了,整个社会就进步了,整个社会就富裕了,整个社会就稳定了,“仓廪实而知礼节。”何乐而不为呢! ***政治家是公众利益不眠的看守。(英国诗人 丁尼生)于国家层面而言,“国家利益”是政治家为公众而追逐的利益,但是国家利益不是孤立的,可以说国家利益即为一国之国民全体个人利益之总和,自古以来,打着国家利益的旗号与民争利的统治者数不胜数。“人民利益是基础”,明白了这个道理的政治家,管理的国家则兴旺,没有明白这个道理的政治家,管理的国家则衰败。

司马迁说过治国之道(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2)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 ”(孔子) “爱财”是我们每个人的天性,但是“爱财有道”则是我们追求利益的依据与原则。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的“道”也就是我们所提到的君子取财之道,这个道就是仁义礼和信,即人们取得财富、获得利益时的标准和依据。凡是符合礼法、仁德和信义的,就符合道,而符合了这样的“义”道,也就达到了可以获利的基本条件。义道、守道、执道和行道就成了君子从事经济活动并获取财富时的道德标准。因此“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就成了很多人在追求物质利益时的基本守则了。 无论个人还是集体,无论家庭还是国家,道义之财才会永久,有道才会财源广进。参考文献: 1,《史记》 2,《汉书·食货志》

司马迁说过治国之道(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3)

我是“草庐心语”,关注文化历史和教育,欢迎关注,共同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