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高原行”系列医学科普(19)

青藏高原旅行的自然原因(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与民族风情)(1)

夏丽萍 贾化平 摘译,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 援藏医疗队

医研部医学科普中心 编辑

一般认为,超过3000米以上为高海拔地区,大多数人在海拔3000米以上都会有一些高反症状,对于久居平原者,4600~4900米是其永久居住的海拔最高限,对于高原居民来说,5800~-6000米是迄今为止人类可居住的最高海拔记录。世界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主要有西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天山和帕米尔高原、落基山脉和内华达山脉、埃塞俄比亚高原、安第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等,有大量人口居住的主要是三个高原地区:西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谷、安第斯山脉和埃塞俄比亚高原。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大部分海拔在4600~4900米,为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许多大河的发源地。高原上冻土广布,植被多为天然草原。

青藏高原分布着世界中低纬地区面积最大、范围最广的多年冻土区,占中国冻土面积的70%。除多年冻土之外,青藏高原海拔较低区域内还分布有季节性冻土,即冻土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冻结、融化交替出现,呈现出一系列融冻地貌类型。

另外,青藏高原上冰川及其雕塑的冰川地貌也广泛分布。青藏高原共有大小湖泊1500多个,其中,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091个,面积44993.3平方公里,大于10平方公里湖泊有346个,总面积为42816.10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49.5%。著名的湖泊有纳木错、青海湖、察尔汗盐湖、鄂陵湖等。

青藏高原旅行的自然原因(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与民族风情)(2)

青藏高原气候总体特点: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气温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由东南的20℃,向西北递减至-6℃以下。由于南部海洋暖湿气流受多重高山阻留,年降水量也相应由2000毫米递减至50毫米以下。喜马拉雅山脉北翼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而南翼为亚热带及热带北缘山地森林气候,最热月平均气温18~25℃,年降水量1000~4000毫米。而昆仑山中西段南翼属高寒半荒漠和荒漠气候,最暖月平均气温4~6℃,年降水量20~100毫米。日照充足,年太阳辐射总量140~18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总时数2500~3200小时。青藏高原光照资源丰富。年太阳总辐射量为5000~8500兆焦耳/平方米,多数地区在6500兆焦耳/平方米以上,只有东南部和东部少数地区在6500兆焦耳/平方米以下。年日照时数除东部、南部少数地区少于2500小时外,大多数地区为2500~3400小时。光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季节分配较均匀,有利于农业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

青藏高原旅行的自然原因(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与民族风情)(3)

青藏高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华夏文明史上流传的伏羲、炎帝、烈山氏、共工氏、四岳氏、金田氏和夏禹等都是高原古羌人。青藏高原的居民以藏族为主,形成了以藏族文化为主的高原文化体系。

青藏高原旅行的自然原因(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与民族风情)(4)

在藏族集镇与农村,男女上身都以藏袍为主,男子下身穿长裤,妇女下身穿长裙。藏袍大多以氆氇(以牦牛织成的布)、毛料或呢料制成,颜色多为黑、褐或深灰,大襟宽腰,领口袖口镶有花边,因袍长过人,穿时将腰部提起系上腰带。藏族歌舞是藏族民间文学的结晶,运用比喻、联想、拟人等手法,描写藏民的生活、风俗、男女感情或历史故事。一般分“跳果谐”、“跳弦子”、“卓”和“热巴”等几种。藏戏,藏语叫“阿吉拉姆”,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17世纪时,藏戏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表演。

藏族特色饮食声名遐迩。酥油是由牦牛奶或羊奶提炼出来的,营养价值很高。将牦牛奶或羊奶稍微加温,然后倒入“雪董桶”中,搅拌至表面浮上一层脂肪,把脂肪舀起装入袋中,冷却后即成酥油。酥油可制酥油茶,或加入糍粑中食用。酥油茶是藏族最普通的饮料。制作方法是,先将茶砖熬煮成浓稠的茶汁,然后与酥油、佐料一起倒入酥油茶桶中,搅至水乳交融后煮开饮用。青藏高原气候干燥,缺少蔬菜,而藏民多以肉食为主,所以清热败火的酥油茶是他们日常必不可少的饮料。糌粑是藏民的传统主食。将青稞晒干、炒熟、磨成粉状,加入酥油撮捏成团,成为“糌粑”。青稞酒以青稞酿成,酒精成分在10度左右,味道酸甜,似内地的米酒,更象是四川一带的醪糟。青稞酒是藏民喜庆宴会不可缺少的饮料。藏族传统的食品还有“包子”(藏式饺子)、酸奶酪及风干的牛羊肉等。

(本文部分内容译自West JB 等编著的《High Altitude Medicine and Physiology》第五版)

(配图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