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逢招生季,家长们“压力山大”,公民同招、不挑生源、民办学校报名数超招生数要摇号,摇不上要被统筹,原有相对确定的“择校”过程变得充满着“不确定性”。

报家门口的公办校、还是选择离家较远,但几年来一直是重点关注的心仪民办校?摇不上怎么办?家长们困惑、纠结、矛盾……家庭中大人们也有分歧争论。

确实,替孩子择校不易,今年招生新政下,择校更不易!

怎样申请择校(择校的标准)(1)

作为一个十五年一贯制学校校长和一个小学五年级孩子的家长,我个人有着双重身份,其实,也在纠结中。作为一所正在招生的民办寄宿制学校的掌门人,我应该告诉正在犹豫不决的家长们,该如何选择。同时,自己又是一位“小升初”的家长,我该怎么选择。这二者的标准应该是一致的。

我想通过给自己三个儿子国内外三次择校的过程,与大家分享自己对“择校”的感悟反思。

第一次是在国外生长求学的老大,小升初时的择校,他在小学阶段成绩优异,还拿到过奖学金,但老大很有个性、学习上有自己特有的认知方式、喜欢钻牛角尖、不是那种能无条件听从老师、循规蹈矩的常规好学生。当地有一所百年历史的最好的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这所学校的学生大都稳健优秀、中规中矩,学业成绩一流、也有着最好大学的高升学率。那时,就自然而然地替老大选择了这所“最好”的老牌名校。

可是,老大在这所学校逐渐碰到了不少问题,他爱在课堂提问、爱刨根问底、不满足标准答案, 做作业、考试测验也时不时会“标新立异”。因为个性鲜明,与一些老师关系也处得不好。慢慢这个小学阶段的好学生在这个传统名校越来越不适应,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也在下降。

怎样申请择校(择校的标准)(2)

后来,果断地将他换到一所更开放包容的学校,那儿的师生关系平等融洽,和谐宽容、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自由发展,更有多元的评价标准。老大在这所学校,又重新找回了自我与自信。

第二次是替老二择校,因为老大转学后发展不错,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同一所学校,那时老二似乎在校也一切顺利。可去年己在贝克利硕士毕业,在硅谷工作的老二回沪探亲,他回顾当年在这所学校读书时的感受,说那时坐在教室里,觉得好无聊,老师教的,他早已懂了,学术挑战不够。老二是个各方面发展都较为平衡,性格平和稳健,但有着很大学术潜力的学生。也许,一个有着深厚学术底蕴和更强调学业方面挑战的传统老校会更适合他。老大一开始进去后不太适合的那类较为传统的Grammar School,也许会更适合老二的成长。

轮到这次老三“小升初”的择校,本来与他妈商量,想让他换一所初中,因为父子同校,老爸是校长,他也变得愈来愈敏感,有时我走进他班上听课,他总觉得很不自然、有压力。

怎样申请择校(择校的标准)(3)

最后,在征求他意见时,尽管有父子同校的“不方便”,他还是坚持要留在西外,想直升西外初中双语融合部,理由是他喜欢他的同学与中外教老师,也喜欢这所学校的各种课程与校园环境。他特别提到中午吃完饭后的Recess, 中外师生们在大操场上的游戏活动, 尽管课业压力很重,老三始终有着较为乐观开朗的心态。最后,我们也尊重了老三的选择。

是的,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世上没有一所学校,那怕办得再好再出彩,也无法满足千差万别、个性潜能差异多样的所有学生。所以,择校,是在充分了解自己孩子和知晓各类学校的基础上,选择那些与自己孩子的个性、学习方式、潜能及未来发展最匹配的学校。对每一个孩子来说、最适合他发展生长的学校,便是最好的学校。归根结底一句话,个体与学校的“匹配度”,就是替孩子择校的最重要标准。

(本文作者系上海市西外外国语学校总校长 林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