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第十八届群星奖进入高潮阶段,舞蹈门类决赛率先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启动,《苗家阿婆笑哈哈》《雅卓冲谐》《打扁担》等来自贵州、西藏、广西等地的21件舞蹈作品参与角逐。随后几天,戏剧、曲艺、音乐也将分门别类进行决赛兼展演。
重庆市选送群舞《龙把子》
台前
“中国艺术节,我们来了!”一大早,集结在东方艺术中心的各支参赛队伍摩拳擦掌,兴致勃勃,嘹亮的赛前宣言回荡在每个人耳边。剧场门口,文化云取票处排起了长队,都是奔着演出来的忠实观众。“票子很抢手,瞬间就被秒光了。”69岁的朱培婷前一天去上海保利大剧院观看了舞剧《敦煌》,这次又专程为群星奖赶来东艺,“全国决赛一定很精彩,并且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非常令人期待”。
每一场群星奖决赛,既是竞争激烈的赛事,更是走入市民心底的惠民展演。由山东省文化馆老年舞蹈团展演的群舞《奶奶·虎头鞋》一亮相就吸引了观众目光。舞台上,穿着朴素的奶奶们坐在矮矮的小板凳上,手中绣着虎头鞋,对儿孙的思念之情呼之欲出。“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太多了,这个舞蹈以情为主线,演的是奶奶盼儿孙回来。”62岁的舞蹈演员张静茜说,孩子满周岁时送虎头鞋是山东的习俗,寓意孩子像小老虎一样,壮壮实实。这支舞蹈团全由老年人组成,平均年龄超过60岁。
山东省选送群舞《奶奶 虎头鞋》
贵州省文化馆的群舞《苗家阿婆笑哈哈》则是一个令人会心一笑的作品。“舞蹈从头到尾都在笑,一开始是含蓄的笑,后来是哈哈大笑。”贵州省文化馆舞蹈编导李青说,“展示扶贫政策给苗家人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荷包鼓了后,苗家阿婆也买起了自拍杆、走起了模特步。”无论是道具还是音乐,舞蹈都进行了大胆创新。只见舞台上,苗族的“花棍”既当麦克风又当自拍杆,既助阿婆们摆pose,又助阿婆们走猫步。“自拍杆,亮闪闪,田间地头到处闪。”舞蹈演员李春霞介绍,编排时还将方言说唱点缀于舞蹈之中,更生动形象,“下乡演出时,乡亲们都说没看够。”
幕后
台上演出精彩纷呈,每一件走上全国舞台的作品,都见证了团队所有人的辛勤付出。
舞台上打了鸡血的演员以最好的状态呈现给观众,下了舞台身体写满了疲惫。
“以前用汗水击壤,这次用泪水击壤。”赛后,有一间休息室里传出了哭声,扎着冲天辫的孩子们各个眼泪汪汪。原来,他们是群舞《击壤歌》的小舞者。“比赛完,有个小朋友因为激动哭了,一传十,十传百,全都哭鼻子了。”工作人员说,这支来自湖北的参赛队伍是所有参赛者中年龄最小的。《击壤歌》创排于去年6月,由湖北省江陵县阳光鹤艺教育的低年级学生出演,通过朗朗上口的荆州地方童谣旋律,让人仿佛置身于江汉平原的田间地头。“最小的只有七八岁,23个孩子中一半是留守儿童,一步步走到全国舞台非常不容易。”校长关艳莉说。
演出后台,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文化馆的年轻舞者们,来不及换下演出服,三五成群围着手机观看刚刚的现场直播,从观众视角检验自身的表演。由他们带来的群舞《村里的画室》以“油车港合心村十姐妹”为原型,围绕秀洲区新名片农民画展开创作。“放下锄头,拿起画笔是真实写照。”节目编导苏丹介绍,《画室学画图》 《乡村风光图》《农村建设图》三幅画贯穿舞蹈始终,演出服也参考了农民画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造型夸张、色彩艳丽的特点,“舞者既是画中人又是画画人,以此展现新农村的面貌。”
江苏省选送群舞《这么近·那么远》
群星奖决赛结束后,5月18日至5月21日,所有参赛作品将分组奔赴上海16个区开展24场基层惠民演出。文化惠民对各省市演员来说,都已经是常态了。“观众喜欢,我们就继续演。”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编辑:项建英
题图:贵州省选送群舞《苗家阿婆笑哈哈》。 图片摄影:蒋迪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