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原【第09子罕篇第20章】,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孔子问孝全文及译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孔子问孝全文及译文(拼图解论语孔子论孝11-)

孔子问孝全文及译文

《论语》原【第09子罕篇第20章】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杨伯峻译文】孔子说:“听我说话毫不懈怠的人,只有颜回吧!”

【钱穆译文】先生说:“和他讲说了不怠懈的,只是颜回了吧!”

【李泽厚译文】孔子说:“和他谈了,就不松懈怠惰的,大概是颜回吧。”

【注】三大家基本情况:杨伯峻——代表老式的考据,更多文言文解释的传统视角;钱穆——代表台湾最高水平,更多历史学家和宋明理学的视角;李泽厚——代表大陆最高水平,更多哲学家和五四西学的视角。

【游梦僧直译】孔子说:“与之辩难而不不敬的人,那就是颜回吧?!”

【游梦僧意译】孔子说:“与之进行激烈的辩论而不会不敬的人,那就是颜回吧?!”

【详解】此章的“不惰”,就是“不不敬”,即“有敬”,就是举例诠释“有敬不违”中的“有敬”这两个字的,这就是本章排在这个位置的依据。

此章字句很简单,但历来所解,本僧看见不少版本,均没得其本义。杨钱李三老如此,南宋大儒朱子(熹)也如此。

朱子的《论语集注》:语,去声。与,平声。惰,懈怠也。范氏曰:“颜子闻夫子之言,而心解力行,造次颠沛未尝违之。如万物得时雨之润,发荣滋长,何有于惰,此群弟子所不及也。”

总而言之,他们都栽在一个看似简单觉的字上,那就是“惰”字。

下面,本僧就纠正这个千古“不惰”之误。

语:《说文解字》论也。徐曰:论难曰语。语者,午也。言交午也。吾言为语,吾,语辞也。言者直言,语者相应答。段注:此即毛郑说也。语者,御也。如毛说,一人辩论是非谓之言。如郑说,与人相答问辩难谓之语。此章取“辩难”,激烈的辩论,就是“辩难”。

在现代汉语中,言语、语言等词语的构词都是同义语素并列,看不出“言”与“语”的区别,但在古代汉语中,这两个词的区别是很明显的。许慎概括为“直言曰言,论难曰语”,意即自我陈述是“言”,与别人谈论是“语”。《礼记·杂记下》 “三年之丧,言而不语,对而不答”用的就是本义。

之: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

惰:《说文解字》不敬也。本作憜,从心隋声。或作惰。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滕成公来会葬,而多涕。译文:滕成公来鲁国参加葬礼,表现得不恭敬而眼泪很多。

宋· 苏轼《教战守策》今者治平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骄”与“惰”,“脆”与“弱”,是近义组词。骄,骄纵,骄横;惰,不敬。

不惰:即“不不敬”,否定之否定,为肯定。故“不惰”,有敬也。

回也:即颜回,也就是句首的“颜渊”。《论语》中,孔子习惯用弟子的名加“也”字来称呼弟子。如“由也”是子路;“参也”是曾参;“鲤也”是孔鲤……

所以说,本章句,是“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中,“又敬”这个词的诠释章句。

本僧解读《论语》,看了近十个版本的解论书籍,发现栽在简单字词上的例子,数不胜数。如本章的“惰”字;如“非我也,夫二三子也”中的“非”字;“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方”字……

真是“论者,显而难;易者,隐而易”哪!

本章,通过孔子的话,咱深深体会到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谦恭仁厚——强烈的辩论,仍可以做到恭敬如常(语之而不惰)。

本章诠释了“有敬不违”的“有敬”,那就有没有相关章句诠释“不违”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与本章有“语不惰,言不违”的“语”与“言”的关系。欲知详情,敬请继续关注游梦僧之《拼图解论语》,谢谢!

【第09子罕篇第20章原文】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游梦僧直译】孔子说:“与之辩难而不不敬的人,那就是颜回吧?!”

【游梦僧意译】孔子说:“与之进行激烈的辩论而不会不敬的人,那就是颜回吧?!”

版权所有,请尊重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