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第一》第一则

孔子培养学生的目的是让他们都成为——君子

不过,想成为君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纯读完《论语》,觉得能比较全面解释“君子”的大概是这四个字:文质彬彬

意思是,外在的礼节谈吐和内在的真诚质朴相得益彰,那么这就是君子了。

有些英文版本的《论语》把“君子”翻译成“绅士(gentlemen)”,这有点令人啼笑皆非,但也确是难为他们了。因为西方的文化里面从未出现过“君子”这一概念,无怪乎外国人学习《论语》的时候,总是难以理解,但这却恰恰是《论语》的核心内容。

孔子讽刺人言而无信的经典语句(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1)

“绅士”和“君子”怎能混为一谈呢?

说实在的,“绅士”相对而言容易学到,只要把外在的礼节做到极致,不给他人带来一丝困扰就可以了;然而,他们的一切行为是否出自真心实意且恒久不变就很难说了。

“君子”的磨炼显然更多——如果只是学到外在礼节而缺乏真诚的心意,非但别人不认可你是“君子”,自己也不会心安。

孔子讽刺人言而无信的经典语句(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2)

您瞧,孔夫子不但给出了君子这个概念的标准,平常还很注重细节的传授,像今天要讲的“人不知而不愠”就是其中之一啦。

孔夫子神色平和,微微笑着说:“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恼怒,这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

有一种翻译是把“愠”直接理解成“生气”,但一纯琢磨来琢磨去,觉得这不太符合人的正常情绪变化——只是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就立刻“生气”,这未免太过了,个人觉得理解为“恼怒”更恰当一点,因为“生气”的怒气程度比“恼怒”要高。

而“愠”本来的字义也能很好地证明一纯的推测。

汉字是象形文字,在不清楚原本字义的时候,我们除了查字典,还可以发挥想象力,并联系已有的汉字知识进行联想。

=竖心旁

孔子讽刺人言而无信的经典语句(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3)

竖心旁就代表心❤,凡是有竖心旁的字都基本上跟人的心情脱不了干系,如:愤、悷、怆。

日和皿跟“热”都有关联:太阳代表火热;皿是煮熟食物的器具,属于导热体。

这么一来,我们可以推导出“愠”的意思大抵是“心里燥热”。

孔子讽刺人言而无信的经典语句(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4)

像这种结构简单的字,一纯基本上能看出字义,果然,后来我为了准确起见再去查证,发现和我想的八九不离十。

稍微有点出入的是,有一种说法认为右边“昷(音同温)”原本是“上囚下皿”,表示“给囚犯食物”,意为仁慈温和。但也无伤大雅,因为无论是“上囚下皿”,还是“上日下皿”,都表示温热。这对我们理解“愠”字没有太大影响。

孔子讽刺人言而无信的经典语句(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5)

所以说,“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很好的素质,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的心也不要因此燥热、气闷。

毕竟人的性格多样,习惯与爱好各不相同,别人不了解你是很正常的,我们不能奢求些什么。相反,我们在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心态应该更加平和,更能理解和包容别人。

我们也不妄想一下子就能做到,成为“君子”,只不过在这个心态浮躁、节奏快速的现代社会,在日常与人交往之中,我们能磨炼出一颗温润包容的心,对人对己都是一件好事!不知诸君是否和我一样,都期盼,也在身体力行中呢?*^_^*

孔子讽刺人言而无信的经典语句(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6)

(本文作者一纯,今年17岁,在家自学国学三年,有所感悟,愿能与您分享交流,您的点赞、转发、评论是我前进的最大动力,谢谢!*^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