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继续收看诸葛文化。上一集介绍了酸枣会盟的190年前后,幽州的基本态势。接下来我们聊一聊东汉其他各州的态势。
首先要说的是黄巾军“贼窝”——冀州。冀州辖地相当于今河北中部和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治所邺城,也就是今河北邯郸市临漳县西南。冀州是古代九州之首,“天下之中州”,古人眼中的“中土”。也是东汉的“龙兴之地”,汉光武帝刘秀就在这里建立稳定的根据地,才得了天下。冀州号称“天下粮仓”,黄河冲积形成的沃野千里的华北平原上,自古就养育着大量的人口。到了东汉末年,冀州的人口密度和土地开发程度,都非常之高。加上“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民风彪悍,使得这里既诞生了乱天下的“贼首”张角,也成就了日后袁绍、曹操等军阀割据势力的辉煌。
东汉灵帝初年,刘焉当了五六年的冀州刺史,后来升迁做了南阳太守。接任者为后来的“东北王”公孙度,他也当了五六年的冀州刺史,后因“谣言”被免了官。这里说的谣言,不是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流言,而是指民间流传的评议时政的歌谣、谚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间对时局和为政者的看法。东汉时期因为谣言被免官的不在少数,这也算是东汉时期对官吏监督的机制之一。
之后有名的冀州之主,是东汉末年名将皇甫嵩,因平定张角领导的黄巾军的大功劳,当上了冀州牧。然而他公元184年11月赴任,185年7月就被免了官。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上书请求皇帝免除了冀州一年的赋税,这给了“黄巾军贼窝之地”的子民生的希望。冀州百姓,唱着歌谣,歌颂皇甫嵩这个天降的大救星。
可惜,皇甫嵩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这个冀州牧做不长久。首先是他在平黄巾之乱的时候,就将当时被汉灵帝呼为“老爸老妈”的张让和赵忠两个大宦官得罪了:一个盖房子超过了天子的规格标准,被皇甫嵩告到皇帝那。一个索贿的时候,当场被皇甫嵩拒绝。要不是皇甫嵩功劳实在是大,张让和赵忠等十常侍早已经把他置于死地,免官对于皇甫嵩是最轻的处罚。
其次是,灵帝认为冀州的黄巾叛乱基本肃清,只有少数盘踞山野的黄巾余贼,不成气候。此时皇甫嵩坐镇冀州的意义不大,这个时候东汉帝国凉州的叛乱更让灵帝担忧。于是,将皇甫嵩所属军队转到西北去平叛。
东汉末年,一场冀州刺史引发的废帝政变接替皇甫嵩的是名士王芬。王芬其名,在史书上记载得少,但他做得事在当时来说,可谓惊天动地。有推论说,王芬和同时期“八厨”之一的王考是同一个人,因为他们都当过了冀州刺史。
“八厨”前面讲到张邈的时候说过了。王芬和张邈,被时人一道赞誉为“八厨”,是天下仗义疏财的榜样。王芬能做上这个官很不容易:桓灵时期两次党锢之祸,王芬都受到波及,被赦归田里,禁锢长达十九年。直到皇甫嵩与正直的中常侍吕强的努力,成功让灵帝解除了党锢,王芬才得以重新被启用,并不久当上了冀州刺史。可能因为为官资历尚浅,所以朝廷只是任命其为冀州刺史。不过,当时的冀州刺史已经有相当大的权力了。
名士王芬,或许从一开始,就对灵帝的昏庸感到强烈不满,因此有了效法霍光、伊尹废立的大胆想法。他联合了许攸、陈逸、襄楷等人,准备废黜汉灵帝,拥立合肥侯。许攸就是日后助曹操打赢官渡之战的关键人物。陈逸则是灵帝继位之初被宦官诛杀的太傅陈藩的儿子。襄楷是一位能观星象,善天文阴阳之术的方士。桓帝时期,他就大胆给桓帝连上了两道奏疏,大意是他夜观天象有异,是因为陛下任由宦官专朝,政刑暴滥,滥施党锢,杀伐忠义之士的恶果。桓帝虽然不喜欢听这些话,但因为是天文恒象之数,所以也没杀他,只是将他发配边疆服劳役2年。到灵帝继位的时候,或许是因为桓帝不是他老子,而只是堂叔侄的关系,所以直接给襄楷平反了,认为襄楷在奏疏中说得没错。当时有很多机会,襄楷可以入朝为官,但都被他拒绝了。也许是因为襄楷对灵帝的不认可。
襄楷经常成为太守们的座上宾。一次他与冀州刺史王芬、陈逸坐一起聊天,说:“天象显示,对宦官不利,那些黄门、常侍们看来就要被灭族了。古人对天象之说,信得人很多。这让陈逸很高兴,因为他的老爸陈藩就是被宦官们杀害的。王芬估计是喝了酒了,听完后也很兴奋,说:“如果事情真的是这样,我愿意做先锋扫除奸佞。”于是他们捣鼓出来了“等待时机,刺杀灵帝,拥立合肥侯”的计划。像这个“合肥侯”具体指的是谁已无从得知。在他们看来,杀了这个亲信宦官,祸害天下的皇帝,另立新君,就可以一步到位,彻底清算宦官势力。
终于他们等来了机会。一次灵帝想要北上去巡视河间,也就是今天河北献县东南区域。河间国是灵帝的出生地,他祖上就是河间国主,到父辈因推恩令,被封为亭侯。这几年灵帝通过宦官,搜刮了很多钱财。大部分都用在了老家买田地,建府邸。东汉的皇帝是高危职业,灵帝生前已经想好了自己的退路。此次亲自回家,是专门为了查看自己多年的心血成果。
从洛阳赶来,去河间,就必须要经过魏郡的治所邺城,也是冀州的治所。王芬这一伙人抓住这个时机开始预谋起来。首先,王芬向灵帝奏表,陈说冀州黑山贼死灰复燃,报请朝廷批准他征募军队讨伐黑山贼,以确保灵帝巡视河间期间的安全,灵帝准奏。接着,王芬就名正言顺地在邺城招募上万士兵,专候灵帝自投罗网。
说来也巧,此时北方的天空中出现了红色之气,太史就对汉灵帝说,这是不祥之兆,于是汉灵帝放弃了北上的计划,还下令王芬收兵并派人调查这件事情。王芬这个时候怂了,对可能被查出谋反这件事情惴惴不安,就畏罪自杀了。废帝之事,以失败告终。
做为一州刺史,要阴谋刺杀皇帝,这是之前鲜有的事情。王芬不仅胆子大,心也大。这么凶险的谋划,王芬居然去邀请很多名人参加,这里面就有曹操。曹操还专门写信,告诉他千万别轻举妄动。王芬发出的邀请,基本上都被拒绝了。而他却不怕计谋被泄,依然执意要杀皇帝,这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
王芬被杀后,贾琮被任命为冀州刺史。贾琮是一位非常成熟,能带来政绩的官吏。他最出色的是在交趾州担任交趾刺史一职。该州远离中原,辖地最南到了今天的越南,因此不好治理,经常出叛乱。贾琮到任三四年,把交趾各郡管理得井井有条,成为同时期最安定的州。于是,灵帝将其升迁到了中央做官,这次王芬谋反事件,让灵帝十分震惊。灵帝于是选择了他信任的贾琮担任冀州刺史。
横行太行山脉的一伙山贼,被招安成了冀州一股强大的官方军事力量然而,此时的冀州,除了内部官僚系统的反叛,还有黄巾余贼的死灰复燃。张燕领导的黑山军,崛起于黄巾猖獗之时。当时张燕还只是叫褚燕,趁着冀州大乱之时,在老家常山真定,聚集了一帮少年做强盗,颇有点梁山好汉啸聚山林的意思。常山真定,就是现在的石家庄正定县,张燕和赵云是正宗的老乡。
张燕身轻如燕,又骁勇善战,绰号“飞燕”。 他与当时博陵(今河北蠡县)人张牛角合兵一处,褚燕推举张牛角为首领。黑山军的头头们,为了不累及家人,许多都是用的绰号,比如嗓门大的被称作“雷公”,骑白马的就叫“白骑”,眼睛大的就叫“大目”。这里的张牛角估计是形容他额头高。
后来,张牛角死于一场战斗,临死前嘱咐大家认当时还叫褚燕的人做黑山军的新首领。褚燕也由此改名,叫张燕。东汉末年,张姓可能是农民起义军的一面“大纛”,那时候的底层百姓,会相信张角、张宝、张梁、张牛角、张燕等张姓首领,能够拯救自己脱离苦海。
袁绍扫平太行山一带黑山军路线图
张燕领导这支黑山军,依着太行山脉的山势,盘踞在冀州、并州、司隶三州交界处山谷活跃。山贼性质的黑山军发迹于黑山,也就是太行山脉的南端,今河南安阳以西附近,按当时朝廷的说法,他们属于山贼。那里地势错综复杂,非常适合打伏击。围绕黑山一带出现了大大小小二十多支的武装势力,号称是“黑山军”,黄巾余众很多又投靠了黑山军。
太行山脉是中原平原地带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也是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分界山脉之一。在连绵起伏南北走向的山势中,都会有中断的地方,这些中断的地方就形成了峡谷,这些峡谷在中国古代中原战乱频频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了重要的战略要地。其中最重要的太行山峡谷,就是“太行八陉”。“陉”字,意思是山脉中断的地方,也就是俗称的山口,网上很容易错写成“径”。“太行八陉”是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围绕“太行八陉”发生的著名战争,不胜枚举:上古奠定华夏民族基业的两大战争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的遗址都在军都陉;秦国雄踞太行陉,打赢了长平之战;战神韩信背水一战于井陉;曹操派儿子曹彰大战乌桓于飞狐陉;明朝“土木堡之变”于蒲阴陉……
话锋转回,张燕凭着个人威望,统领这些松散的武装。他们占山为王,时不时看准形势,下山攻掠州郡。鼎盛时期发展到了拥有数十万兵马,上万骑兵的武装部队。这些士兵大都是黄巾之乱幸存的黄巾余众,拥有很强的作战能力。而且黑山军还拥有百万人口跟随,这些人口有相当多是黑山军的家属,可谓拖家带口闹革命。这使得黑山军的士兵,更加具有凝聚力和战斗精神,成为冀州最大最强的黄巾军分支。
东汉中央政权,此时忙着西北凉州的战事,无暇顾及冀州的黑山军。而且冀州内部也出了王芬造反这档子事,使得中央对冀州的管控能力变弱,冀州大小官吏贪污腐化,横征暴敛愈发严重。于是,灵帝把地方治理经验丰富的贾琮,放到冀州当刺史。贾琮也不负所望,一上任就将冀州的吏治整治一新。一些“屁股不干净”的冀州官吏们,主动解除印绶卸任。
尽管贾琮将吏治治理得不错,但因为冀州的精锐部队,大部分抽调到了西北前线,他也无力对黑山军做出有力的镇压和反击。灵帝也多次派中央军征讨,可是都被张燕成功击退,河北的大多数郡县都已经脱离了朝廷的控制。
当时黑山军中有一名首领杨凤(有推测是杨奉),主动向汉廷投降,汉灵帝给他封了“黑山校尉”,让他保持自己的军事力量,割据一方自治,以制衡其他不肯招安的黑山余党。黑山军的首领张燕看准时机,也主动向朝廷示好,表示愿意受招安。灵帝为了稳住冀州,只能答应招安,任命张燕为“平难中郎将”。并且还答应张燕拥有一项特别的权力,可以每年向朝廷推举孝廉、计吏,也就是拥有地方官员的人事任免权。
事实上,灵帝给冀州又助长了一股搅乱时局的势力。或许从灵帝内心深处,希望看到的就是一个均势的冀州,不希望任何一方势力在冀州做大做强。
有资料说,得到朝廷认可的黑山军,甚至派了部分部队参与了190年的讨董联盟作战中。但更多的时候张燕并不是真心投降,他仍然有自己的小算盘,招安只不过是权宜之计。此后,趁着天下战乱此起彼伏,汉廷军队四处征战,无暇顾及黑山时,张燕甚至派人入侵河内郡,结果被太守朱儁击退。
张燕以及他领导的黑山军在未来的袁绍与公孙瓒,袁绍与曹操的河北争霸战中,施加了自己的影响力。最终他投靠到曹操阵营,封侯拜将,是黄巾军起义里,难得的善始善终的起义军首领。
朝廷认为冀州的局势稳定了,于是又将贾琮调任幽州担任度辽将军一职,目的是让贾琮能够维护好东汉东北地区的边防,同时能够策应皇甫嵩西北的平叛行动。
董卓的“昏招”,将冀州推向了他的“对立面”此时的灵帝,已经驾崩,董卓开始把持朝政。他一上来就借废立之举,树立威信,自领丞相一职。但是,董卓内心还是挺自卑的,因为他崛起得太快,所以霸占京师后,有意讨好当时的世家大族和清流高士。韩馥就是其中一位。韩馥在董卓进京的时候,担任御史中丞的职位(有史料记载为尚书),被董卓举荐担任冀州牧。至于为什么韩馥能被董卓举荐,最大的因素可能是董卓受到朝中大臣周毖与伍琼的忽悠。
与此同时,董卓被他们忽悠得将袁绍任命为渤海太守。袁绍放着京城里的司隶校尉的大官不做,也要逃离京城。董卓明知道袁绍明显是对自己废立之举感到不满,但他还是听从了两位“大忽悠”的建议,这其中的原因正是袁氏集团在朝廷里的影响力。有资料说,董卓原来也是受到袁氏恩惠过的,与韩馥一样是袁氏门生。后来随着袁绍和董卓的斗争激烈,董卓才狠心将朝中为官的袁绍叔叔袁槐一家满门抄斩。
冀州牧韩馥
韩馥上任不久,就接到了袁绍的讨董邀请。韩馥是一个相对软弱和善的人,在国家危难之际,还犹豫是倒向袁绍还是董卓。毕竟是董卓举荐他当的冀州牧。而他身边的谋士和将领,大多仰慕袁绍的盛名,也深知这场讨董运动的正义性,所以在韩馥面前,极力请求参与讨董。本身韩馥就属于空降地方的一把手,正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很多事情都会受到地方势力的掣肘。唯有同心协力,方能自保。韩馥于是答应参与讨董,在邺城举事,还负责给屯兵河内的袁绍和王匡提供粮草。
简言之,190年前后的冀州,经历大乱之后的相对稳定,原本就属于兵强马壮、粮草充沛的人口大州,现在恢复了生机。在这次讨董作战中,韩馥与袁绍都作为一方诸侯,都参与了讨董作战。而冀州的另一股被朝廷承认的军事力量,黑山军,据一些资料记载,也派了部分兵力,参与战斗。来自冀州的势力,是这次讨董运动的主要力量之一。
好了,这一集的解说就到这里。下一集我们接着聊一聊其他关东各州,在公元190年的态势。感谢谢大家的收看,我们下集见!
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和影视截图,侵删。因能力有瓶颈,知识有盲点,如有表述不正确之处,欢迎各位三国历史爱好者,留言讨论,必定虚心接受批评。在此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