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为我国古代的自然哲学领域创立了特有的“道”的概念,并将道视为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自老子始,“道”不再是真理的同义词,而是被用来指陈在宇宙中某一实际存在着的实体。他勉强用“道”字为这一实体命名。

老子是如何讲述道的(老子讲域中有四大)(1)

道,不是可经验的万事万物本身,宇宙万事万物里没有它的形式,而它却是万事万物的的生养之母,是万事万物之所以为是的原因和根据。它对万物有生养之功,使得自然界秩序井然。但它为而不恃,功而不居,没有因为自己对于万事万物的有莫大的功劳而高居万物之上,为王为主。反而以虚、无的形式隐于万物之下之后。

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个类比的说明“道”与万物关系。我们假想,有一位统治者,治理国家,使全体人民都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如果他功而居,为而恃,因为自己有治国平天下的巨大功绩,对人民有巨大的贡献,所以他要高居万民之上,要人民尊重他,对他顶礼膜拜,山呼万岁。认为自己具有超乎常人的秉赋,所以就要享受高于万民的各种特殊待遇。

所以,他称孤道寡,占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聚敛天下财富,却导致了社会体系内部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等内部矛盾,破坏了社会团结的基础,使得社会安定团结仅仅是暂时的局面。王朝不断地兴衰更替,不能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老子慨叹,“物壮则老,非道也”。这便是有为政治及其必然的宿命。

老子是如何讲述道的(老子讲域中有四大)(2)

一个真正英明的君王,他虽有盖世的功劳却不希望老百姓不知道;他使万物井井有条,老百姓却不知道是他的功劳,反而认为万物的秩序本来如此;他德行很高,老百姓不知道歌颂他的名字;他在位与否,天下都同样清静太平。他为而不恃,功成不居,不称帝王,不聚敛财富,不过奢靡安逸的生活。天下反而能实现永久太平的目标。这便是无为政治及其必然结果。

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实现太平清静,所以,政治无为社会的并不是无政府状态,他有核心与主宰存在,即圣人。只是圣人为而不恃,功而不居,行不言之教。在普通百姓看来是没有任何主宰的,但实质上是通过无为法则治理后的结果。所以,政治无为不是政治不作为。无为也是政治作为的一种形式。

道无为也要这样来理解。道是万事万物支持者,是万物之所以为是的原因和根据。但是,道没有因为它对万物有莫大功劳而争居万物之前之上,如侯王称王称帝,自称孤寡,反而隐没于万物之下之后,以至于万物都无知于它的存在和功劳。道支持着万物,为而不恃,功而不居,可类比于百姓无知于无为的圣人。

老子是如何讲述道的(老子讲域中有四大)(3)

道是万事万物的实质上的“主宰”或“统治者”,只是因为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所以万物无知于它。理解的圣人治理天下,使得天下太平清静,反而功成身退,以至于百姓无知于他,反而认为天下的秩序本应如此。他们不会想到这是圣人以无为法则治理天下的结果。

在老子的哲学中,“道”是宇宙万物之母,是宇宙万物之至大。所以“道”的德行便成为宇宙中的最高原理。侯王是社会秩序的制定者,是万民之主。如果侯王能够守道的德行治理天下,就是圣人,就是无为法则治理天下。侯王若能实践无为政治,必然使天下长治久安,不会再出现治乱更替的怪现象了。

老子讲域中有四大,依次是道大,天大,地大,王大。老子假设自然界有道存在,并宣称它具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的玄德,从而使自然和社会统一在无为这一最高的原理之下。所以,“道”无为万物治,“王”无为天下治。侯王所以不能实现天下长治久安的原因,就在于不能效法道之玄德、不能无为。

老子是如何讲述道的(老子讲域中有四大)(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