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剑钧

名家散文岁月(周末散文五人行)(1)

1

那里的祁连山脉蜿蜒,那里的瓜州戈壁浩瀚,那里的敦煌石窟迷人,那里的航天之城壮观……酒泉,一个今天耳熟能详的名字,六十五年前,却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

潘颢亦襁褓之年的一天,父亲在他和姐姐、哥哥的面前悄然消失了,谁也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妈妈也只隐隐知道丈夫去了大西北,至于具体地名,干什么去了?军人出身的母亲,懂得部队里的规矩,根本也没想过打听。 “我1957年出生在原沈阳军区总医院,不久,随着父亲调动,全家从沈阳军区搬到了北京的部队大院里。”他那天坐在八达岭脚下,群山环抱的小院子里和我喝着茶,聊着天,一块“红军村”的牌匾就挂在小院墙上,“我刚满周岁,我爸就去了无人知晓的地方,直到我长到四岁,才算见到爸爸一面。”

“你还记得起当年见到爸爸的情景吗?”我好奇地问了一句。

“没印象了,我当年太小了,” 他摇了摇头说,“很多往事都是从妈妈和姐姐、哥哥那里听到的。”他停了一下,又对我说,“我们姐弟五个都是在部队医院出生的,分别生在了五个地方。大姐1950年生在湖南零陵的部队医院,大哥1952年生在广州军区医院,二哥1954年生在福州军区医院,小弟1964年生在北京军区医院。听我大姐说,从她记事的那天起,就在不停地搬着家。”

名家散文岁月(周末散文五人行)(2)

2

我静静地听着,感慨良深。这是一个典型的军人之家。从老一辈起,便行走于大江南北、大漠戈壁,正可谓:头顶边关明月,心系天下安宁。他告诉我,父亲潘忠早年参加革命,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战火洗礼,在他心目中是位英雄的父亲。上世纪五十年代,父亲曾在防空军高级防空学校深造,还担任过沈阳军区防空军司令部参谋长。“由于父亲学习过微积分及高炮理论知识,是当时抢手的军事人才。”他回忆着悠悠往事,充满了回味,“母亲说,南京军事学院要调父亲去当高炮教研室主任,却被当时的0029部队首长抢了去,先后调往西北的第20、第21试验训练基地,参与了我国导弹和原子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潘忠在大西北的几年,都处在绝密环境中,父亲在几个孩子心里,也一直是个谜,看到大院里,别人家孩子都有父亲在身边,他们会问妈妈:“我爸爸他去哪儿了?”母亲无言以对,只是说爸爸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

有一天,家里突然来了一位叔叔,送来了一袋馒头干,说是爸爸捎回来的。”他给我续了一杯茶,眼神流露着一种怀念,“这是父亲在大西北唯一一次给家人捎东西。”母亲和孩子围在一块,惊喜地看着那风干了的馒头干,几个孩子都忍不住,抓起就往嘴里塞。母亲站在一边,知晓了丈夫的用心良苦,眼含泪花,仿佛看到了丈夫在对她微笑。那些吃得津津有味的孩子们却并不知道,这一袋馒头干是父亲日复一日,把从口中省下来的馒头切成了片,在戈壁滩风干了后,托来京战友捎回家的。

“在那个特殊的年月,我们家孩子多,粮食本来就不够吃,还得接济老家的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他还清楚地记得,他们家过得很清苦,母亲为了让孩子们能多吃上一口,常常自己节食,由于营养长期匮乏,她一度双腿都是浮肿的。

名家散文岁月(周末散文五人行)(3)

母亲看着这一袋馒头干出神,竟有点舍不得吃了,可她并不知晓,此时的丈夫已经离开了酒泉,去了另一个神秘的地方马兰。“这是母亲多少年以后,告诉我们几个孩子的。”他停了一下,进房间取出一个小本本,递给我看,只见一页上记录了久远年代的一串串数字。“我父亲是1958年10月进入的酒泉,在第20试验训练基地,担任第三部一处的处长,到了1959年底,又调任到马兰,去第21试验训练基地任职。至今,这段履历也没有留下过任何记录,我们也不知道父亲究竟做的是什么工作。”他想了想,望了望小院外的远山,意味深长地说,“我好想有生之年和爱人一道去甘肃酒泉看一眼祁连山,去新疆马兰看一眼罗布泊,那可都是父亲战斗过的地方啊。”

名家散文岁月(周末散文五人行)(4)

3

他的话语让我一下子想起一首好听的歌《大漠深处》:“有一种花儿,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她,请西出阳关”“有一个地方,名叫酒泉,你要寻找她,请西望阳关”……这首歌原名《马兰谣》,由阎肃、贺东久作词,印青作曲,最令我动情的一句歌词是:“一代代追寻者,青丝化白雪,一辈辈科技人,情铸边关恋”。是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那里的胡杨林有记忆,那里的骆驼刺有记忆,有多少无悔的青春奉献在那里,有多少无怨的生命长眠在那里。而今东风航天城巍然屹立于大漠之中,昔日的马兰试验训练基地也已绿树成荫,湖光粼粼,但后人怎能忘记,那大漠深处曾有的万缕云烟。

我和他对坐着,倾听他那往事并不如烟的讲述。我指着那块书有“红军村”字样的牌匾,问这是怎么回事?他笑了笑说:“我当年住的部队大院,人们称之为‘红军村’,人虽离开了,但情结还在,就刻了块牌匾挂在小院里”他回忆说,“我出生不久,全家从沈阳搬到了北京的部队大院,一开始住的是日伪时期留下的几间旧平房。父亲去了大西北,组织上照顾,为我家在北京大学院内找了一栋小楼,但父亲得知后,托人带话来,“坚决不准搬去住”,换房的事就一直拖了许多年。

名家散文岁月(周末散文五人行)(5)

军人之家的悠悠岁月,总是令人难忘的。从北京到酒泉,再到马兰,这只是军人潘忠戎马生涯的一段短暂经历,却给子女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他谈到,童年印象里,父亲总在不断地调换着工作,从大西北回来后,也四处奔波,一年也见不到几次面。他十一岁那年,身为北京军区野战高炮群主任的父亲又受命担任高炮第68师师长,率领一个高炮加强师进入了越南,参加了抗美援越。

这就是咱当兵的人,为了共和国的安宁,以四海为家,初心不改。父母同为军人,也将这种高风亮节传承给了子女们。潘颢亦引以为豪的是,长大后,他们姐弟五人,都先后走入了绿色军营,成为了一名共和国军人。我凝望着那块“红军村”牌匾,豁然省悟了他的良苦用心:红军精神是人民军队的军魂,中国军人的红色基因早已融入了一代又一代人奔腾的血液中。

原载于2022年11月27日《解放军报》第五版,此文有改动

名家散文岁月(周末散文五人行)(6)

嘉宾有言

名家散文岁月(周末散文五人行)(7)

欧阳青,笔名青铜,解放军贵州省铜仁军分区原司令员,中共铜仁市委原常委,大校军衔。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第五届文学系。曾在《中国作家》《解放军文艺》《作家》《雨花》《大家》《漓江》《中华辞赋》《中华诗词》《作家文摘》《新华文摘》《北京晚报》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评等,著有纪实文学《1955年共和国将帅大授衔》,小说《青苹果》《困惑》,散文《蹲连住班《感受莫言的文学光环》,诗评《陈毅诗词赏析》《鹧鹧意象》《鸿雁意象》等。

《奔腾岁月》读后

欧阳青

剑钧先生善于使用排比句来抒情说理,烘托气氛。在本文开头,一下子用四个“那里的”标明了山脉、戈壁、石窟、城市,让人感到一种自然的震撼,一种纪实的递进,一种抒情的唯美,一种细腻的生动,读起来酣畅淋漓,意韵无穷。

本文采用对话漫忆的方式,展现火红年代的奔腾岁月,有了一种小说的味道。 父亲潘忠戎马一生,为了共和国的安宁,以四海为家,四处奔波,尤其是在大西北酒泉、马兰,直至罗布泊荒漠的绝密环境中,作为军队科技型的领导干部,参与国家顶尖的导弹和原子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抛家舍子,勇于吃苦,甘于奉献,在平凡中做着伟大的事业。

传神动情的细节是,在那个口粮都吃紧的特殊年月,远在大漠深处的父亲省吃俭用,竟给家里挤出来一袋风干的馒头干!多么感人,潸然泪下。而“红军村”的牌匾,又是一个不忘初心的精神传承,儿子潘颢亦等姐弟五人,长大后都成为共和国军人,继续奉献,勇挑重担。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红军精神永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