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有啥玩的(青岛港的34)(1)

老青岛,曾经是旧中国文娱业的集中地,可以说仅次于魔都大上海,这里是拥有众多曲艺界名家和拥趸的青岛港大码头。在这片最初由德国打造的胶州湾圣地,聚集了当时国内无数达官显贵、社会名流和前朝遗臣。戏院和茶座的发展,也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茶余饭后品茗听曲的精神需要。青岛港的戏院文化由此而兴。今天说说青岛最大的戏院,永安大戏院。

永安大戏院,修造于1924年,选址在平度路22号,建成时定名为"新舞台",后使用"大舞台"、"新新大舞台"等,至青岛解放前夕的1948年,才使用"永安大戏院"的名字。

永安大戏院由私人出资建造,它的出资人是当时青岛"四大家族"之一,大名鼎鼎的岛上巨富——刘子山。刘子山(1877-1948),原名刘碧云,字紫珊,又作子山,世人多称"刘子山"。他祖籍山东掖县(今山东莱州)湾头村,儿时读过几年私塾,十四岁时(1898年)独自闯荡青岛,给一个德国人当帮佣,由此学会了德语,为他今后的道路助益不少。

青岛港有啥玩的(青岛港的34)(2)

前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刘子山利用德语优势,找到一个为德国建筑师当翻译的工作,同时替人代办建筑材料。两年后的1910年,精明干练的刘子山以"福和永"为字号,独资开设了"木材行",在青岛扎住了根基。次年,他又买下海西的旧窑场,扩建成窑场,专制洋式红色砖瓦。

他的眼光独到长远,产品非常适合当时青岛建筑业的需要,加之他提供的产品质量过硬,因此积累了许多老客户,销售很快,获利不少。他同时还受聘担任德国商人在青岛开设的"礼和洋行"华人经理,经营颜料、花生的进出口贸易,所得佣金颇丰。这也是他积累资本的过程。

一战前夕,他抓住材料短缺的时机,从国外大量进口木材,在战争爆发后高价出售,获得数十倍暴利。1915年,日本出兵占领青岛,在当地官销鸦片烟膏。刘子山借机贩卖日本烟膏,再发横财。

青岛港有啥玩的(青岛港的34)(3)

1918年,刘子山投资二十万元,独资创办东莱银行,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至1923年,他已经在天津、济南和上海拥有三家分行,东莱银行改组为股份公司,增资至三百万元。1926年总行迁至天津,两年后再迁上海。抗战爆发前,刘子山被推举为青岛商会会董、山东旅沪同乡会名誉会长。他多从事慈善事业,个人捐款疏浚河道、修筑公路,创办青岛中学、济南孤儿院。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刘子山避居天津法租界,拒不与日伪合作,并传达至各银行股东,"国难时期,宜闭关自守,紧缩业务。本人自愿不再提取股息,以维同人生计",放弃了个人权益。此后,刘子山身体日衰,将东莱银行业务托付儿子刘少山。1948年春,他因病至上海就医,同年10月不治病逝。

青岛港的永安大戏院,由刘子山倾力打造,被称为"华北第一大剧场",名气仅次于上海的天蟾大舞台。永安以戏曲演出为主,当时梨园界盛传"没到永安唱过,就不算名角"的说法。1924年竣工时,建筑面积近两千四百余平米,双层砖木结构,客座1214个,设置高中低三类席位,算上一层两侧的"码票"(价格最低的站票),可容纳三千人同时观演。因此,没有一定粉丝量的演员,不敢在这里开戏,没有足够的观众,坐席稀稀拉拉,是很跌份的事情。

青岛港有啥玩的(青岛港的34)(4)

由于名角云集,永安大戏院的票价颇高。据1933年《青岛指南》记载,当时的永安特等票七角、头等票四角、二等票二角、包厢一元。,按照当时的物价,一袋面粉不过两元。1952年八九月间,梅兰芳亲率梅兰芳剧团来青,永安大戏院上演梅派名剧 《贵妃醉酒》、《凤还巢》、《宇宙锋》、《霸王别姬》等,剧院的最高票价达28000元,码票也要8000元,那时的30000万元,可以买到30斤大米,那个年月,这口粮还是很珍贵的。即便如此,每天的演出仍是万人空巷,一票难求。

这些名角一般都下榻在永安大戏院附近,曲阜路上的瀛洲旅社,同团的演员就惯例住在戏院宿舍或附近的亚细亚旅馆。瀛洲旅社原先是李鸿章亲外甥张士珩的别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授二品衔、任山东补用道的张士珩避居青岛,就住在这里。民国六年(1917年)张士珩在青病逝。他的住宅遂改建为瀛洲旅社,房间不多,但精致典雅,有中国传统式花园。

据说,当时的永安戏院还设置"案目"。案目,是在戏院中为观众找座位的人,为戏院做宣传拉客户。按照惯例,戏园一般有案目二十人左右,由(案目头)组织。所有的案目,由案目头挑选,都是头脑灵活、善于观色的人,并有各行业头面人物及寓公绅士的关系。

从事案目,每人需交一百元押柜金,存于戏园老板。观众进入戏院时不用买票,而是在落座之后,直接向案目交费,案目在戏园执业不取薪金,在生意做成后,按戏票面值九折计算佣金,另外还有观众的小费补贴。案目也可自行雇佣伙计帮工,每月由案目给工资。抗战爆发,各戏院经营惟艰,逐渐实行定点售票对号入座的制度,由此案目制消失在历史中。

青岛港有啥玩的(青岛港的34)(5)

1927年,大军阀张宗昌为父亲庆寿,邀请到当时最有声望的戏曲艺术家,包括余叔岩、杨小楼、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高庆奎、筱翠花、程继先、王又辰等。刘子山与张宗昌同为掖县老乡,于是便商议请他们到永安大戏院演出。张宗昌也看中了那里的环境和规模,欣然同意。

这是永安大戏院第一次接待如许层次的名伶演员,一时青岛港可谓群星云集,永安无疑是全青岛的目光所聚。这些位京剧界的大腕儿在永安连续上演三天,都是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如《天女散花》、《玉堂春》、《定军山》等,座无虚席,场场爆满,堪称盛会。这样的规模如今在青岛不可想象,也不曾有过。

永安大戏院从此闻名天下,众多京剧大师和名家,包括四大名旦、四小名旦以及四大须生等,只要是在青岛,就一定会选择永安大戏院演出,成为艺术界的盛事。这个盛况,一直延续到解放后,青岛市京剧团成立,永安大戏院成为固定的演出场地,主要演员为著名老生言少朋和张少楼伉俪、著名梅派旦角张春秋、著名武生韩小楼、著名麒派传人董春伯等。

1954年10月25日,中国海军第一支驱逐舰部队成立大会,选在青岛永安大戏院举行。青岛基地政委卢仁灿宣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驱逐舰大队"成立的命令,人民海军第一支驱逐舰部队宣告诞生。次日,中苏双方在青岛军港码头举行驱逐舰交接签字和命名授旗仪式。为永安大戏院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青岛港有啥玩的(青岛港的34)(6)

1960年代,永安大戏院改名为"延安剧院",所用传统剧目停演,能够批准演出的,是一些"革命样板戏",也只是偶尔上演,平时大多空置状态。20世纪80年代后期,"延安剧院"恢复为原名"永安大戏院"。

改革开放后,许多戏曲名家也争相来此演戏,六十个春秋的老戏院重获新生。1981年5月,北京风雷京剧团来青献艺,在永安大戏院连演九天,一票难求。次年8月底,北京的相声名家姜昆、李文华、侯耀文、石富宽、冯巩、刘伟等,在此举办了相声晚会,成为青岛相声艺术的难得场面。

1987年,已是七十四岁高龄的老艺术家何玉蓉,与江西省京剧团来青,选在永安大戏院,演出了汪派名剧《哭祖庙》、《刀劈三关》和《马前泼水》等精品剧目。仍然是座无虚席,场场精彩,在座观众为老艺术家的精神和气质折服,难以置信这位嗓音洪亮高亢的老生艺人竟是古稀老太。

永安大戏院,终于没能度过它的七十岁生日,于1994年拆除,后修建为青岛市群众文化馆。永安的名字,只留在老一辈青岛市民的记忆中。

青岛港有啥玩的(青岛港的34)(7)

(头条号"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原创。限于学识,本篇图文参考资料,均来源互联网公众网络,侵权即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