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丨赵德发作品赏读之五《闲肉》:无知的偏见

李恒昌

墨香书韵作品欣赏(青未了赵德发作品赏读之五闲肉)(1)

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描写了关于爱情的傲慢与偏见;赵德发的短篇小说《闲肉》则描写了关于文化的傲慢与偏见。

《闲肉》创作于1992年初,同年2月发表于《聊斋园》第2期。同年11月,在《春风》第11期发表。1993年2月,被《小说月报》转载。1993年入选《1992年短篇小说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闲肉》在内容上与《蚂蚁爪子》前后联系,应该看作是《蚂蚁爪子》的深化和发展,也可以称为“姊妹篇”。因为,《蚂蚁爪子》讲述的是农民学习文化的故事,而《闲肉》讲述的则是民办老师传授文化的故事。

这样一个故事,来自于赵德发当民办教师的亲身经历,是艺术化形象化了的真实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金囤,是村里的一名普通青年农民,因为村里要开办小学被聘为民办老师,由此发生了一些令他极为尴尬和不解,也值得人们深思的故事。

那是一个格外重视体力劳动者的地方,也是一个格外重视体力劳动者的时代。金囤所在的村子葛子涧,对身体强壮、能出大力的青壮年特别推崇和敬重。金囤本来属于棒劳力中的一员,队里每天给他记十个工分。他和其他青壮年一起,成为葛子涧挣十分的“特殊阶层”,享受极其特殊的待遇。每逢干最累的活儿,向村外山坡送粪时,可以挑村里最水灵的姑娘为他们拉车子,一人配一个。不仅如此,他们还可以随意嘲笑那些因体弱或手拙挣不到十个工分的男人,说他们是“什么黄子,趁早蹲着撒尿吧!”

很显然,这不是一种正常现象。然而,在那个年代,人们都习以为常了,也就好像成了正常现象。

终于有一天,上级要求村里要开办学校。很显然,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个巨大进步。它至少说明,一向只重视体力,只注重培养棒劳力的农村人,也开始重视文化,也想培养有文化的下一代了。

开办学校之初,因为上级暂时派不来老师,让村里自己找。又因为金囤多少读过几年书,所以被队里选定为民办教师。对于这一安排,金囤一开始是不同意的。因为他担心自己根本不能胜任这一工作。“我肚里那几个蚂蚁爪子,早就拉屎拉光了。”后来,在队长齐麻子的嘿唬下,他勉强同意“走马上任”——拾掇拾掇麦场屋子,办起了学校。

金囤当了老师之后,尤其是作为葛子涧村的第一个民办教师,论说应该更受人尊重,人们应该对其高看一眼才是正理。然而,谁曾料想,自从当了民办教师之后,他不仅没有得到人们的更多尊重和善待,相反还脱离了那个挣十分的“特殊阶层”,甚至成了村里人嘲笑和讥讽的对象。

一切都因为,他当了老师,就不出大力了呀!

在村民眼里,只有那些推小车送粪的人,那些下地耕田的人,才是真正出大力的人。至于只动动嘴皮子,教孩子学“蚂蚁爪子”的人,不仅不出大力,而且冬天在屋里,夏天在树下,既冻不着,也热不着,实在是太清闲、太悠闲了。

在他们眼里,给金囤记九分也算他占了便宜。为什么?这些人居然还真的总结出四大理由:

理由之一,蹲在学屋里,风不刮头雨不打脸。

理由之二,不出大力,省饭。

理由之三,不上山干活,省衣裳。

理由之四,连铁锹锄头都省。

这些理由一出,让金囤顿时哑口无言。

不仅如此,人们还给金囤起了一个外号,叫“闲肉”。意即“清闲之肉”、“无用之肉”。

应该说,这个外号,起得很形象,也很有学问。别看乡下人没文化,但在这方面,在讽刺挖苦人方面,却是表现得特别有文化,也特别有水平。愚昧中的智慧,是何等的悲催!

村里人对金囤当教师,瞧不起,起个外号,这都可以理解。起了外号,背后偷偷叫好了,暗暗地平衡一下自己的心理,也就得了。但想不到,这些人居然公开叫出来,而且直接叫到了金囤的面上,自然也就让金囤难以接受。

更为严重的是,他们还编成歌谣,当金囤给孩子们上课的时候,漫山遍野地唱:

金囤唻!

闲肉唻!

坐在阴凉真好受唻!

而且,不止一个人唱,七八个人一起唱!

假期到了,金囤不仅不能休息,而且要重拾棒劳力的活计,而且继续遭到人们的嘲弄。

金囤唻!

闲肉唻!

再推小车难受唻!

金囤听了,又羞又恼。而那些唱歌的人,却躲在一起哈哈大笑。

这是怎样一种奇耻大辱!

在这个问题上,这些人看似嘻嘻哈哈闹着玩儿,实质上采取的是一种极其恶毒的侮辱人的方式。

应该说,金囤是值得肯定的人物。面对人们的无端羞辱,他没有特别放在心上,而是努力学习,刻苦备课,以此弥补自己知识上的不足,真心想把孩子们教好。

然而,金囤的水平和能力毕竟是有限,要想短时间内让他有大的提高也是不现实的。终于,他的真实水平在一次上级的听课中露了馅儿,他不懂装懂,有些不知道的问题,凭自己的理解胡乱讲。结果,惹恼了来听课的慕校长。很快上级便派来了新老师,他被停止当民办教师,重新回生产队参加劳动,他短暂的民办教师生涯结束了。

重新回到生产队里之后,金囤变了。不管干什么活儿,都没有像当老师之前那么出色了。会计的记工薄上他的名字下面是一串“9”字。他从此一蹶不振,每当下地时,总是遭到那些挣十个工分壮汉的嘲笑:“算什么黄子,趁早蹲着撒尿吧!”

好端端一个金囤,好端端一个青壮年,为什么变成了这个样子?因为他的心死了。因为他受的打击太大了。

哀莫大于心死,悲莫过于无声。

人们只看到了他当民办教师的清闲,有谁看到了他肩负的责任,他承担的压力,他所做的努力,他的奉献和付出?

当他遇到困难,遭到非议,甚至遭到嘲笑和侮辱的时候,最终被停止当民办教师的时候,有谁关心过他?有谁关注过他?组织在哪里?公平在哪里?正义又在哪里?

这等状况,大有“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渠沟”的意思,大有“我为教学苦努力,教学置我于不义”的意思。

这是一个巨大的悲剧,是民办教师金囤的悲剧,是文化的一个悲剧,也是时代的一个悲剧。

悲剧的根源在哪里?人们为什么对金囤持如此的偏见?金囤教师生涯为什么会以失败而告终?

一言以蔽之,一切都是因为没有文化或者说缺少文化所导致。

这是没有文化者的短见与偏见;是无知者的傲慢与偏见!

这是缺少文化者的失败和屈辱,也是缺少文化者的妥协和屈服!

问题的症结在这里,关键也在这里。

这就是《闲肉》所表达的深刻主题,也是赵德发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骂人最伤人的方式,不是骂其无法无天,也不是骂其缺乏道德,而是骂其没有文化。

赵德发通过短篇小说《闲肉》,通过对知识者的傲慢与偏见,指陈了没有文化或缺少文化的社会现实,希望能够得到人们的高度警醒。

事实上,不独金囤所处的年代,不独金囤所在的葛子涧村,时至今日,在很多地方很多领域很多方面,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对文化、对知识者的傲慢和偏见。只是与金囤所处的时代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自从不再担任民办教师之后,金囤消沉了,堕落了,不争了。鲁迅通过《狂人日记》发出“谁来救救孩子?”的呐喊;赵德发则通过《闲肉》发出“谁来救救民办教师金囤们?”的呐喊。

有人在评价《傲慢与偏见》时指出,爱是摈弃傲慢与偏见的曙光。我们希望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对文化的傲慢与偏见。

因为,读小说《闲肉》我们还会发现,人们对金囤的傲慢与偏见,除了他们缺乏文化之外,往深处思考和分析,可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有一点对金囤当民办教师的嫉妒,对他过上知识分子生活的嫉妒。

是那颗嫉妒之心,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这些人,最缺少的可能不是文化,而是爱!这是最深层的一点,也是最根本的一点。

(本文摘编自李恒昌著《大地上的歌吟·赵德发创作评传》,时代传媒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安徽文艺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定价:62元。)

作者简介:李恒昌,男,汉族,铁道战备舟桥处党委书记,济南铁路作家协会副主席、济南市签约作家。先后出版文学作品10部。散文随笔集《爱之苍茫》获第八届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文学评论《王小波小说误读》获第八届中国铁路文学奖。近年创作完成并陆续出版“当代作家创作评传系列”之《莫言创作评传》《王蒙创作评传》《铁凝创作评传》《张炜创作评传》《赵德发创作评传》等九部,主持创作大型组诗《泉城九歌:济南之诗》《大地飞歌:中国高铁之诗》、报告文学《1976:铁血舟桥》等。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墨香书韵作品欣赏(青未了赵德发作品赏读之五闲肉)(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