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华奋、郑明治

不满的情绪(怒气一种被误解的情绪)(1)

认为人一旦有了怒气就应表达出来,这对于健康和幸福是至关重要的观点,今日已得到通俗心理学界许多人的认可。还有一部分人却走得更远,说什么“把感情发泄出来之后我们便可以消除紧张,征服疼痛,并能使自己同别人的关系变得更有意义。”

上面这个观点有没有道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贝科威茨对一些人寻衅好斗的社会原因作了研究之后发现,用大吵大闹的办法来发泄怒气并不能息怒。他说:“在斥责别人时,我们自己也常常受到刺激,怒气有增无减。”所以,为了区区小事而恶语相斥或大动干戈,只会把事情越闹越大。

不能抽象地谈论怒气及如何表达怒气。在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我们都要慎重考虑、如何行事、何时说话好,是否有必要发脾气等。把怒气都积胸间可能是不好的,因为我们有情绪而没有表露出来,心情就会持续紧张,得不到放松;把怒气发泄出来也可能是不好的,如果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怒气时来一个火上加油,使本来紧张的心情变得更坏。

女演员林恩·芳达有一次说到她自己同艾尔弗雷德·伦特两人婚后生活美满,演出配合默契,其秘密在于他们一直相敬如宾。和气不等于缄口。不吵不闹、相亲相爱的夫妇都懂得如下两点:不为小事而争吵,为了和气,宁可少说两句;重大事情要一起商量,尊重对方的主意,做到集思广益。一些调查研究的材料表明,有时候你生气了,顶好的办法便是什么措施也不采取,任其不了了之,事过境迁,慢慢会淡忘了。先保持沉默,你便有时间变得冷静一些,可好好考虑这事是否值得争议。

对于易怒的人最有益的治疗方法便是要同时考虑自己的身心健康。古时候信奉瑜伽的人就掌握了如何在心神不宁或怒气冲冲的情况下变得心平气和的技巧。现代西方一些心理学家正在仿效此法,例如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雷·诺瓦科就在帮助那些经常要发怒的人学会以下三点:①分析一下自己发怒的因果;②怎样使自己不过分激动;③如何付之于建设性的行动,而别说“他那样对待我,他算老几?”“她这人真卑鄙,真轻率!”一类的话,这种话无助于解决问题,只会火上加油。诺瓦科要正在生气的人设身外地替对方想一想,或许他(或她)有其苦衷:也许他这一天过得不舒畅,受了委屈;或者她这么行事可能是因为她很不幸。

因为人不可能一边蹙眉一边欢笑,一些心理学家就建议容易发怒的人采取“幽默疗法”。我在孩提时期,父亲常对我这么办。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发火,他一定要我陪他去看那天下午上映的一部卓别林主演的影片。在电影院里我明白了,我无论如何不会一边情不由己地纵情大笑,一边仍保持闷闷不乐的心情。

许多人相信把怒气发泄出来就会息怒,或至少会减怒。但是好几项研究证明,泄怒不等于息怒,而事实上可能仅仅是“戏怒”—─因为当你在发泄苦闷时,你的情绪又会激动起来,使你的心情变得象事情发生时那样恶劣。以怒息怒只会引起新的怒气。无疑,它给你带来的不会是风平浪静的生活。

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你生气了,只好永远默默忍受。要懂得,当你把自己的火气表达出来之后会发生什么情况。稍不如意就多费唇舌,还是受了委屈也不吭一声,在这两者之间,我们必须作出折衷选择。有了气同别人商谈可能会导致问题的解决,也可能会毫无用处,甚至扩大事态。所以,要不要表达自己愤怒的心情就要看你准备说些什么话,以及你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怒气烟消云散并同对方保持志趣相投的关系,还是免开尊口为好。但是,假如你想让自已的火气继续燃烧,或者你想利用一下自己的火气,那就尽情发泄吧。

从道德角度来谈论怒气,必须做到有理有节。对于生活中无关大局的事,顶好的制怒办法是去看一场卓别林的电影;对于原则之争,就应该据理还击,但要切记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