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上次见到中国的银行抢劫案是什么时候?上次见到中国银行抢劫案成功,又是什么时候?
对前一个问题来说,可能还有一些人记得不久之前泰安的中国银行抢劫案。但对后一个问题,恐怕就没有几个人能答得上来了。
泰安市中国银行抢劫案警情通报
毕竟,在今天的中国抢银行,不是想不开就是真的傻,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嘛!甚至对很多00后来说,抢银行这种操作,恐怕只在电影里看过了。
中国的治安好到什么程度?对于刑侦剧来说,这是一个很无聊的时代,我们有大数据、有人脸识别、还有痕量鉴定等各种高科技手段,要实现完美犯罪可以说是比登天还难。现在想要设计什么连环杀人案,抢劫案,枪战……只能把时间线往前提个二三十年。
往前二三十年是什么样?很多人的记忆中应该会有风靡一时的港片和独属于那个时代的录像厅,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在那时的录像厅里第一次见识到从未想象过的新世界的?
1990年,录像厅前排长队
录像厅最火的是港片,港片中最火的是黑帮片。
那个时候,香港每拍十部电影就有九部是黑帮题材。《古惑仔》就在这个节点上横空出世,当年总票房就超过了六千万港币,盗版《古惑仔》的传播范围自然更是无可计数。这部电影不仅让郑伊健和陈小春红极一时,也帮王晶、刘伟强、文隽等人找到了新的电影市场,带起了一股黑帮电影的热潮。
当年有多少看过《古惑仔》的小镇青年们,是不想也拥有几个“兄弟”,去过那种“快意恩仇、无拘无束”的生活的?有多少从90年代过来的人,是没有见过几个小年轻学着电影中主角那副做派,开始混社会的?
正因如此,关于这部电影的争议从未停止过。看过电影的少年们争相模仿电影的情节,纹身抽烟、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甚至挨家挨户找人收“保护费”,一度让社会治安案件急速增加。
“古惑仔”火成了一个符号,变成不良群体的象征,当时很多媒体在报道青少年负面事件时,也开始用上“古惑仔”的标签对号入座,这更加深了很多人对电影的既有印象。以至于《古惑仔》的演员们也说说后悔当初演这部电影,因为教坏了很多年轻人。
这确实是实话。《古惑仔》教坏了年轻人,但没有《古惑仔》,90年代就是一个安定的时代了吗?
02
90年代是很多人的童年和青年。有人认为过去总是美好的,却也因此忘记了,当时正好是社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大时代。90年代的种种怪现状,恐怕远非今天的人能够想象的。
那时候,大家不知道未来在哪。社会主义的大锅饭吃不得了,但新的市场秩序又没有建立起来。无数下岗工人们只能守在交不起暖气费的冷屋里,不知道明天能找到什么工作过活。与此同时,下海经商日进斗金的神话刺激着每一个人的神经,小时候就常听人说,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1998年,一位下岗工人在路边等生意
在这样的年代,社会治安跌到谷底,只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而已了。
90年代的特色之一就是“车匪路霸”。当时跑运输的货车司机们,往往都是得结伴出发,而且车座旁边经常得自备一把装了弹的枪。如果碰上劫匪,可以当场射杀,还可以领奖。
1998年湖北省公检法三家甚至专门联合下发了《关于严惩车匪路霸犯罪活动的通告》,明确规定人民群众在面对持械作案的车匪路霸分子可以“采取一切手段进行制服,直至将其打死,不但不负刑事责任,而且还给予表彰、给予奖励”。
又比如,当时的犯罪分子会直接持械抢劫火车,毕竟出远门的人身上多多少少会带着一些路费,而没有枪械的劫匪甚至有的直接使用炸药炸翻路线上的列车再进行抢劫。铁路乘警每年都有大量牺牲,即便如此也难管住。
再比如,尽管枪支在今天中国人的生活中已经几乎找不到踪迹了,但中国全面禁枪的历史是晚到1996年才开始的,彻底完成禁枪甚至要到2000年以后了。在此之前,民间散落的土枪土炮甚至制式枪支数不胜数,以至于很多地方的村级械斗不仅规模宏大、场面劲爆,更可以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
湖南郴州马田“911械斗”事件收缴武器
再到白宝山、张君等“新中国悍匪”的故事,以及刚被判处死刑的劳荣枝,作案也都是在90年代。
法子英与劳荣枝
相比之下,几个青年盲流当了二流子,混上了黑社会,在当时又能算什么呢?
03
这样电影反映历史的例子,不止出现在中国。
比如经典的《教父》三部曲,可以说是美国移民浪潮中历史状况和社会问题的真实反映。
《教父》三部曲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是黑帮在美国的萌芽时期,在那期间,来自意大利、古巴、爱尔兰等国家的大量移民进入美国。由于生活条件和社会治安非常差,很多移民只能选择抱团,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帮派。
《教父》中从西西里来到纽约的柯里昂家族就是是那个年代众多美国黑帮中的一个典型,为了生存,维托·柯里昂利用美国法律体系腐败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借通过利诱或暴力方式垄断各种经济产业,并构建政治利益网络,从这一个家族的发展和转型中,不难看出当时美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的混乱与腐败。
《教父》中的维托·柯里昂
至于1920年的《禁酒令》,更是直接为黑帮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生存空间。《大西洋帝国》最重要的社会大背景,就是美国《禁酒令》的颁布,而《教父》中的柯里昂,也正是从《禁酒令》中发家,通过出租走私酒类的卡车大赚了一笔。
在英国,早在维多利亚时期,曼彻斯特就有“破坏者黑帮”,伯明翰有“浴血黑帮”。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还没有完全从二战的阴影中走出来,社会管理的缺失给了无数投机者和野心家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也给底层群众带来了更加沉重的苦难。那个时代的伦敦东区,在柯南·道尔笔下是“无可比拟的暴力与堕落之地”。
而在这个时期出现的科雷兄弟,不仅统治着整个伦敦东区,从持械抢劫、暴力袭击到走私军火、绑架谋杀无恶不作,还通过经营俱乐部、夜总会等各种娱乐场所和往上流社会疯狂砸钱的方式,结识了众多商界、政界、娱乐界的知名人士。虽然背地里干着黑帮的勾当,在公众面前他们却给自己包装出成功而富有的良好形象,拥有无数忠实“粉丝”,甚至在证据确凿被捕吼,要求释放两人的连署都没有停过。
科雷兄弟
1964年,《星期日镜报》曝光了科雷兄弟中的哥哥雷金纳德·科雷和保守党成员罗伯特·布斯比勋爵的同性恋爱关系,但没过多久,报社就公开道歉并开除了编辑,此后也再没有其他报纸愿意冒险揭露科雷兄弟错综粗杂的关系网和犯罪活动。
他们曾在自己的自传里骄傲地宣称:“60年代,在我们的全盛时期……披头士和滚石统治着流行音乐,Carnaby Street统治着时尚界,而我们两兄弟则统治着伦敦……。”
从学校里的好学生,到逃兵、拳击手,再到黑帮老大,科雷兄弟白手起家创造英国黑帮的传奇经历,直接为《黑道传奇》、《双生杀手》、《白教堂血案》等等作品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灵感。
《黑道传奇》
俄罗斯的黑帮虽然不如意大利黑手党那么出名,但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经历了一段动荡纷乱的时期,社会资源和财富被资本主义世界和本国金融寡头们掠夺殆尽,国内物价飞涨,黄赌毒大行其道,各种黑色势力和地下犯罪活动也随之越来越多,物质的匮乏和精神上的迷茫让无数百姓长期生活在黑暗和痛苦中。
1997年,阿列克谢·巴拉巴诺夫导演的电影《兄弟》,演的就是这样一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兄弟故事。
《兄弟》
主角达尼拉是个来自车臣的退伍军人,他的哥哥是一个黑帮头子兼雇佣杀手,哥哥收留了在都市生活中四处碰壁的达尼拉,并让他帮助自己杀人。
跟其他杀手的凶狠不同,达尼拉身上兼具残酷与温情,影片不断展现着达尼拉极具人性的一面,他喜欢听音乐,会爱上一个底层的汽车女司机、会为流落街头的德国老人抱打不平,会帮助公交车售票员和骨瘦如柴的瘾君子……片中哥哥一次次把他推向死亡边缘,甚至为了活命不惜出卖他,但达尼拉却在可以杀死哥哥的时候选择了原谅。
达尼拉并不是一个天生的杀人狂,他之所以走上杀手之路,完全是个人在急剧变化的转型时代中无可奈何的选择。但即便如此,达尼拉最终走上的也绝不能说是一条正路……
影片上映的1997年,正是俄罗斯社会最痛苦的时期,在前一年的总统大选中,总统叶利钦在七大金融寡头的联合助力下赢得了总统选举,而作为代价,国家资产也进一步被西方国家所瓜分和吞噬,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开始陷入苦难之中。
叶利钦
从上面分享的几个例子中,相信大家能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好的影视作品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或在内容创作上特别注重还原真实的历史背景,所以它们往往能够折射出影片所处时代在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各方面的现实状况。
西方电影大家都喜欢看,但其中暗藏的很多知识点却很容易被人忽略,从影视剧展现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生活中,我们其实能够梳理出很多真实的历史脉络。循规蹈矩的历史叙事已经被说的太多了,传统的学习方法也总是难进脑子,从影视作品中探寻和挖掘西方社会的发展史,不失为一种有趣而又有用的学习方式。
所以我们特别推出了由《洋媒吐气》和《有轶见》栏目主讲人杨晗轶Kris精心制作的《黑帮电影里的西方史》系列课程,本课程将从黑帮电影中常涉及的历史主题切入,结合详实的史料和学术著作,带领大家全面了解1917-1939年战间期的西方历史。以下为课程详情介绍,感兴趣的观众可以点击观课堂链接购买课程视频:
来源|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