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峰

欧洲贵族起源于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最初,骑士或贵族归属于国家的“武装力量”,他们效忠于自己国家的主权,通过与诸国之战来换取自己的土地。但在国家形成之后,既有暴力机关应用而生,贵族这一群体就逐步失去丧失了指挥调配军队的权力。

欧洲中世纪尊贵的礼仪(欧洲贵族礼仪)(1)

中世纪欧洲贵族雏形

在许多欧洲国家,贵族都留下了重要的文化影响力,这主要表现在传统礼仪的遵守上。直到19世纪中叶,英国政府一直由贵族操持。即使是后来的“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王国”,也较为原始地保留“君主立宪制”,让贵族的地位和力量超越时空,焕发神奇。

欧洲中世纪尊贵的礼仪(欧洲贵族礼仪)(2)

欧洲封建社会等级图表

文艺复兴以后,商业阶级的力量、资本主义的思潮方兴未艾,阶级的裂变更是让封建王朝特有的“贵族阶层”撤离了历史的舞台。但这些欧洲贵族,还顽强地保留着自身的身份文化和生活方式,这被视为“欧洲贵族”区分与“庶民”的重要标尺。

礼仪的“贵族化”

每个欧洲贵族都想让自身成为“根正苗红“的文化传承的“始祖”,于是他们就开始了“严于律己”的自我素养修炼之路。从奥黛丽·赫本所演绎的《罗马假日》《蒂凡尼的早餐》等影视作品就知道,欧洲贵族们运用事无巨细的礼节来锻造自己,并非源于对个体自律的”要求“,而是为了让个体的出类拔萃带动整个贵族阶层的生存动能。

欧洲中世纪尊贵的礼仪(欧洲贵族礼仪)(3)

《罗马假日》电影海报

其实,这也是贵族阶层在工业文明最早兴起于欧洲大陆时,适应贵族群体没落历史大势的反应,是一种功利主义式的时代抉择。

在欧洲贵族看来,个人的优秀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自身素质本身的优秀,比如一位贵族小姐既能在钢琴的黑白键中演绎经典旋律,又有熟知多国语言的才华,可以和多国青年才俊谈天说地,这属于个人层面上的优秀。

欧洲中世纪尊贵的礼仪(欧洲贵族礼仪)(4)

欧洲贵族的“宫廷风”

另一种优秀是跳出自身标准,巧妙地融入其他国家、其他人群的优秀。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优秀”其实更难实现。“好”与“坏”一旦进入到主观主义评判的体系中,就容易沦为没有固定标准的偏见和成见。

欧洲人想到了一个规范和约束不同群体、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软性“规则体系,它就是“礼仪”。

通行证

英文中的“礼仪”一词有四种常用的表达:courtesy、portocal、rite、etiquette。courtesy,强调人们言谈举止的“温良恭俭让”,类似于英国绅士表现出来的那种感觉。portocal,类似于国家间外交、国际法、军事领域中的“国际惯例”。rite,可直译为汉语的“仪式”,我们现在所说的“生活需要仪式感”中的“仪式”便可用该词来形容。

欧洲中世纪尊贵的礼仪(欧洲贵族礼仪)(5)

欧式宫廷下午茶

etiquette一词则侧重一整套礼仪和礼节的渊源和体系。etiquette,来源于法语,愿意为“法庭上的通行证”,也就是说进入法庭的人会持有一张通行证,在这张证件上写满进入法庭时应遵守的纪律和规范。久而久之,etiquette就演变为“国家之间乃至人际之间的通行证”。欧洲历史上所演化的一整套“礼仪规制”,就是etiquette一词中所蕴藏的内涵。

如果说个人的优质是一种因人而异的偏见,那么贵族所拥有的礼仪,就是人人必须遵从的标准。虽然这种“标准”并不像法律条文那般极具硬性约束力,却以另外一种无可取代的形式衡量和规范着贵族群体间的关系,成为贵族由个人融入社会的“通行证”。

走入寻常百姓家

欧洲贵族的自我修炼和自我认知,很大程度地表现在其对“礼”的营建和遵从,这逐渐影响到每个普通人,促使他们展现出对“礼仪”所展现出的超越中世纪的热忱。礼仪这一“通行证”也得以跨越贵族群体,走向芸芸众生。

欧洲中世纪尊贵的礼仪(欧洲贵族礼仪)(6)

《欧洲贵族:1400—1800》

美国文化学者罗杰·阿克斯特尔在其《世界礼仪大观》中提到,“礼仪可以使我们作为个人在为自己营造的生活中,能够和平地、有成效地与他人共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借助欧洲贵族所倡导的礼仪规制,在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散发出巨大的魅力。”欧洲贵族在历史的互动中所形成的极为考究的“用餐礼仪”,也成为人们请客、做客的基本遵循,在以下几个方面便可窥探一二。

●在选取赠送主人礼物方面,花是一个“禁忌”。因为每个欧洲国家对于花的理解,不尽相同。做工精良的巧克力和优质陈酿的葡萄酒,被视为“最佳礼物”。

●在进入或离开房间的时候,客人要与每个人(包括儿童)握手,以示足够的尊敬。

●进入房屋后,一定要问一下主人,是否应该脱鞋。

●男性客人要等待女主人先伸出手,才能握手。

●在看到最资深的人就餐之前,不要开始吃任何东西。

●就餐前,通常以类似法语“Bon appétit”(好胃口)开头。这个礼仪所传达的意义,类似于日语中的“いただきます”(我要开动了)。

●在大多数国家,用餐时不要将食物放在盘子上。例外情况一般发生在克罗地亚、意大利、葡萄牙和瑞典等国家。

●就餐时,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已是众所周知之事。很多人不知的是,就餐之后,客人还要将刀叉放置在盘子上,而叉子要放在刀上。

从敬重到功利

礼仪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最早是基于人类与天地之间的宗法关系而产生。《说文解字》中,“礼”被定位为“礼者,所以敬神致福也”。生产力的低下,让人类最先理解到的“礼仪”呈现出几分以崇敬而置换“福分”的宗教色彩,也从侧面反射出原始人类对“礼”朴素而功利的态度。

礼仪不仅是营造私人生活的调节剂,还在人类整个文明史中发挥着塑造文化、规范行为、教育感化的功用。

和原始社会的“礼”比起来,欧洲贵族之间的礼仪少了宗教色彩,多的是社会性的功能。欧洲贵族“礼仪”的繁复和杂冗显然不再彰显出人类对神的敬重,而演变为欧洲贵族群体自我构筑和自我识别的重要标尺。

欧洲中世纪尊贵的礼仪(欧洲贵族礼仪)(7)

《蒙娜丽莎》的原型,是一位欧洲“新贵族”

这意味着,欧洲贵族将“礼”从宗教层面上的神坛拉下,促使其融入百姓家。礼数不是束之高阁的金科玉律,它具有时代的解释权和领导权,是可以规范个人、群体和国家的宝藏秘籍。

欧洲贵族礼仪的不断丰富,使不同群体融合在一起的“门槛”被无形中提升。“通行证”的功用督促着人们跳出个人动物性的趣味尽快社会化的同时,也让礼仪的功利性特征更为凸显。

礼仪在某种程度上充当着与原始社会一样的社交角色,只是社交的对象从“天”变为了“人”。进入到21世纪的贵族已“稳住脚跟”,他们成为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符号。

那些曾引以为傲的“宫廷礼仪”早已摆脱了全盛时期的“繁复之美”,而简化为一个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从宗教式的“崇敬”到群体式的“遵循”,再到世俗化的解构,欧洲贵族一手打造的礼仪虽然极具优雅,却始终体现着礼仪亘古未变的固定属性——生存、适应与功利。


视野 · 深度 · 新识

带你发现“新大陆”,先点关注哦。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若有问题请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