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百科中将成语定义为:“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实际上,成语还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古人对大千世界的所见所闻,有形容动物的——狐假虎威、有记录历史的——三顾茅庐、有描写美景的——重峦叠嶂。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每个成语似乎都有它所要表达的故事,可能是古人的见闻,也可能是对生活的艺术渲染。

狈是真实存在的吗?狼狈为奸中的狈(1)

正如“狼狈为奸”这则成语,一直以来都有人对其广泛讨论,从字面意思来解读:狈是一种前腿特别短的动物,它需要趴在狼身上来完成狩猎,后又用来比喻坏人勾结在一起干坏事。

这里就有个明显的问题,在我们的认知中,狼的身上根本没有出现过别的什么动物,我们也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什么动物名字叫作狈,那么这个成语又是怎么来的呢?古人又怎会无端杜撰出一种子虚乌有的生物呢,这个“狈”是否真的存在呢?

狈是真实存在的吗?狼狈为奸中的狈(2)

狈的传说广为流传

关于狈的传说我们在一些非正式历史文献中总能找到几则出处,有记载说狈就像是狼群的王者,约1000头狼中才会产生一只狈,狈的智商极高,狼群在狈的指挥下完成群体狩猎。不过狈有着天然的身体缺陷,后腿过短使它根本没办法正常行走,外出捕猎时也只能依附在狼身上。

从成语“狼狈为奸”中我们可以解读到:有狼的地方未必有狈,但有狈的地方一定有狼,二者勾结在一起总是在密谋坏事。

狈是真实存在的吗?狼狈为奸中的狈(3)

当然如果以狼的眼光看来,那不过是维持其族群生存的必要捕猎手段罢了。狼作为群居生物,势必需要一位领袖才能带领族群生存下去。

很多人认为这是头狼分内的事儿,但实际上,头狼在狼群中更多发挥的管理秩序、标记领地以及带头冲锋的关键作用,头狼未必是狼群中最聪明的那个,很可能狼群真正的大脑,是狈

狈是真实存在的吗?狼狈为奸中的狈(4)

狈就像是为弥补狼群缺点的最优化机能,普通狼的前腿是短于后腿的,但狈确实后腿明显短于前腿,如果它能和狼搭配起来,那就能在捕猎中发挥头狼的最大能力,弥补狼群的缺陷。

而且狈的智商往往能在困境中带领狼群成功突围,食物短缺时狈能轻松侦查到人类生存的痕迹,在它的指挥下狼群潜入人类领地偷鸡偷羊。

狈是真实存在的吗?狼狈为奸中的狈(5)

狈很聪明,它似乎知道狼群是无法与人类为敌的,所以每次行动总是在暗中进行,通常是头狼拖着狈前来侦查,后续狼群会在夜里时大举进攻,带走它们过冬必要的食物。

狈是真实存在的吗?狼狈为奸中的狈(6)

狈真的存在吗?

不过或许是狈的传说太过于神乎其技,以至于大家在现实生活中从未看到过这种特殊的生物,这倒也不难理解,在人类的生活区域连狼群都极难见到,更不要提传说中的狈了,不过《酉阳杂俎》中曾记载过这样一则小故事:

说有个过路的男人在途径齐郡西边时曾遇到了外出捕猎的狼群,狼群规模不多,大约有30只左右。

男子看眼狼群越来越近,这荒郊野外怕是难有人来救自己,情急之下他看到有个约2米高的草垛,男子使出九牛二虎之力赶紧爬上去。

狈是真实存在的吗?狼狈为奸中的狈(7)

狼群本身的缺陷让其很难去往高处攀爬,它们逐渐围在草垛四周,似乎正在想如何将到嘴的食物带回巢穴。不管狼群们怎么努力,都没办法爬上高于它们数倍的草垛。

正当男人欣欣自喜时,突然发现有头狼从暗处跃出,这狼的模样尤为特殊,它的后脚小的可怜,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

狈是真实存在的吗?狼狈为奸中的狈(8)

这头狼直直来到草垛下,张嘴就开始把草垛的草往外衔,其他狼看完后纷纷学习,不一会儿数米的草垛就开始明显下降。男人只能看着自己一步步陷入险境,而这一切的转变都是因为那头特殊的狼出现。

好在后来有猎人被这边的声音吸引,并躲在暗处伏击狼群,狼群被未知的危险吓走,男人也得救了。

抛开其他的不说,这则小说记录中的那头特殊的狼,很可能就是大家一直在找的狈。

狈是真实存在的吗?狼狈为奸中的狈(9)

獾或许是狈的现实模样

但狈这种传说中的生物真的存在现实吗?

我们并不能以肯定的语气去回答这个问题,可如果我们翻阅古籍查阅就会发现,成语“狼狈为奸”中真正形容的并非是狼与狈这两种生物。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曾记录过“狼跋其胡”这句话,后来随着朝代更替,狼跋一词又逐渐演变成“狼”,或许后世的狼狈为奸一词因此演变而来,但值得一提的是,“狼”最早在诗经中并非是形容动物的,而是对世族权贵的讥讽之语。

狈是真实存在的吗?狼狈为奸中的狈(10)

而后世有人说亲眼看到的狈,很可能是幼时的狼獾。

獾在体型上与幼狼高度相似,其表皮毛发呈灰色,前爪长于后爪,而且嗅觉极为灵敏。但獾从不会像狼群那般捕食,它们大都以泥土中的蚯蚓为食,更不会去帮狼出谋划策。

狈是真实存在的吗?狼狈为奸中的狈(11)

结语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成语的魅力不仅仅局限于其外部具象化形容的含义,更重要的是成语背后那富有神秘性色彩的动人故事。

就像我们在探索狼狈为奸这则成语的历史渊源时,总会以主观思维将其编撰成一个个故事,故事中包含着我们对成语的全部期待,这里真实与虚幻的界限全部消失,答案或许并没有过程更有意义。

狈是真实存在的吗?狼狈为奸中的狈(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