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理论隐喻(知识是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1)

洞穴之喻(Allegory of the Cave)

这是柏拉图在《理想国》514-521中描述的对人类知识的基本想象。

洞穴之喻的内容:

设想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呆在那里,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

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

如果他们中的一个碰巧获释,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他最初会感到眩晕(就像才从电影院走出来一样),但是他会慢慢适应。此时他看到有路可走,便会逐渐走出洞穴,到阳光下的真实世界;

到那时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意识到以前所看到的世界只不过是影像,是不真实的,于是会开始怜悯他的囚徒同伴、他的原来的信仰和生活。

此时,不论出于何种原因,结果就是他选择了返回洞穴,并试图劝说他的同伴,也使他们走出洞穴,但他的同伴根本没有任何经验,故而认为他在胡言乱语,根本不会相信,并且会绑架他,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杀死他。

整个洞喻到此结束。

柏拉图明确声称囚徒与我们相像,即是说他们代表人类的状态;而囚徒被拉出洞穴的过程则类似于通过教育而获得启蒙的过程。而其中转向是个至关重要的举动。

我们可以把上升之途和对上面事物的观照解释成是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而变成哲学家的过程。

洞穴之喻对于后来的政治和教育理论影响甚巨。

那么,真实的世界到底在哪里?“洞穴隐喻”告诉我们,真实的世界在每个人所建构的世界之中。

在洞穴里的人看来,墙上的影子就是这个世界的真实;而在走出了洞穴的人看来,阳光下的世界才是这个世界的真实——每个人总是将其“自以为的真实世界”当作是真实的世界。

其实,不管是洞穴中的人还是走出洞穴的那个人,都是他们的先前经历经验、此时的具体环境以及思维中的所思所想等等具体条件,共同建构了他们“真实的世界”。

建构主义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

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在传统知识观那里,知识应该表征一个现存的、孤立的、独立于认识者的真实世界,而且只有当这种知识正确反映那个真实世界时,才被认为是真实的。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

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具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虽然我们通过语言等符号赋予了知识以一定的外在形式(表层结构),但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更不是机械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抽象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

因此,每个学习者都会而且应该对这些知识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理解,每个个体都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着自己的知识。

进一步说,世界具有无限的复杂性,一千人就有一千个不同的建构,一千个认识过程也会有一千个不同的建构。

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也不是问题的唯一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拓展、认知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