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健康梦”,高等医学院校能否发挥主力军作用?培养临床医学生,能否尽量缩短上岗适应期?走上医疗岗位,年轻的医生能否很快赢得老百姓的信赖?,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岗位胜任力实施方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岗位胜任力实施方案(岗位胜任力从更多实践中来)

岗位胜任力实施方案

共筑“健康梦”,高等医学院校能否发挥主力军作用?培养临床医学生,能否尽量缩短上岗适应期?走上医疗岗位,年轻的医生能否很快赢得老百姓的信赖?

近年来,吉林医药学院通过实际行动,给出肯定的回答。肯定的背后,则是源于十年磨一剑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统筹设计——“一中心、四导向”贯穿全过程

“医学工作,直接关系到民众的生命和健康;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是真正意义上的精英教育,丝毫马虎不得。”该校党委书记郑永奎教授说。长期的医学教育实践、民众的普遍期待和国家医改的新需求,让该校领导达成了思想共识,找到了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2007年,该校紧紧围绕“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需求”和“基层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开展了历时半年的专题调研。之后,历经4次全校教育思想大讨论,最终确立了“一中心、四导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体系、“以能力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和“以个性发展为导向”的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

随即,该校推出十大举措,掀起改革旋风:调整课程架构,改革专业核心课程,实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综合性课程模式,实施“三减三增”;打造整合式、模块化教学团队,教学组织基本单位由“教研室”改为“课程组”;改革教学方法,建设“吉医在线学堂”,广泛推行讨论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构建了“三自、六有”自主学习能力培育系统;加强学业指导,建立了基础和临床两阶段学业导师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医学人文教育五年不断线;加强临床教学,建立了“一带、两翼、全覆盖”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形成性评价,改革终结性评价,建立分阶段综合考试制度;优化学分制管理,学生选课实行分类控制、分层控制和流程控制;推行“五统一”“七记录”,强化临床教学同质性。

组建教改班——打造参照样板

2014年7月,该校制订了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试点班(以下简称教改班)课程计划和实施细则,全面开展课程整合工作。同年11月,组织编制教改班学生学习指南,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学生选拔方案、学业导师制实施方案和相关激励政策。次年1月,组建了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教改班,确立整合课程教学团队28个。

该校副校长王柳行教授说,教改班“颠覆”了传统课程体系模式,改由器官、系统为中心,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冗余少、结构精简、整体协调,实现了形态与功能的密切联系、基础与临床的紧密衔接。

“过去是让学生学完知识去解决问题,现在是让学生先找问题再学习。”该校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田洪艳教授说,“通过讨论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大家在理论上思考共性问题,在课堂上体会具体案例。”

“在一次PBL(问题式学习)课上,老师给了一个病例,我们37个人分小组讨论如何确诊、怎样治疗等方案,最后汇总信息,在课堂上与大家交流。”首批教改班学生张婷说,每个小组都有书记员和记录员,大家轮流担任角色。“我们的教室就在图书馆,大家查询资料非常方便,这对学习有很大帮助。”

除了变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临床实践也成了改革的重要阵地。该校教务处处长金连海教授说:“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学校全面推行‘2.5 2.5’培养方式,即前2.5年在校开展基础教学,后2.5年在医院进行临床教学,贯彻‘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理念,注重临床理论教学与课间见习的有机衔接,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43.92%,临床主干课课间见习与理论授课比例为1.1∶1。”

“以往基本采用单一的期末考试来考核学生,根据得分评价学生。而教学改革后,建立了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平时作业、阶段测试、学习记录、PBL、技能操作等的评价和反馈。”该校教务处副处长辛程远副教授说。

铺路搭桥——模拟训练对接临床需求

新手、生手,不能直接在活生生的病号身上“练手”。毕业后,基本的临床技能操作又必须会用。怎么办?临床需要不等人。

该校坚持“能实不虚、虚实结合”的原则,科学利用虚拟仿真技术。2009年建成了吉林省首个省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涵盖外科学、妇产科学、护理学等10类实验室,占地面积7370平方米,仪器设备4100台件,24小时向学生开放,可容纳1000人同时学习。近年来,共投入3000多万元,购置了系列模拟临床教学教具,严格按照临床环境开展模拟教学。

打手术结、心肺复苏、腹腔穿刺、问诊、婴儿喂养……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基地,总能看见学生们娴熟操作的身影。

除了加强模拟训练,学校还大力推行各种技能大赛,强化学生能力素养的“助推器”。尤其是在每年一度的大学生临床技能比赛中,组织低年级学生现场观摩,增加感性认识。

“理论知识是否扎实、技能是否娴熟、沟通是否顺畅,临床技能大赛就是一次检验成果的机会,更是他们走向工作岗位最好的锻炼。”该校教务处副处长王艳春教授说。

今年4月16日,第八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东北赛区比赛在该校举行,13所涉医类高校共派出14支代表队56名选手参赛,经过激烈角逐,该校代表队夺得赛事特别奖,并代表东北赛区参加全国决赛。

该校校长、临床医学学科和临床医学专业带头人蔡建辉教授强调,对临床医生而言,治病救人是神圣职责,细节决定成败。作为“精英教育”的受益者,医学生理应立足临床实际工作需要,牢固树立探究精神,保持平和心态,进一步强化无菌观念、规范医疗操作、彰显人文关怀、体现艺术美感,毕业后争当优秀医务工作者,更好地呵护生命、服务人民、报效祖国。

《中国教育报》2017年10月17日第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