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高考以前,是比成绩的年代。那么高考以后,就是除了学习成绩,什么都比的年代。

我第一次感受到与别人的差距,是刚入大学的时候。我和我妹都来自于中部的一个小县城,我大学来了北京,她大学去了上海。

她曾经和我描述过,她那第一个学期的感受:室友们每天都在讨论,要买阿迪、耐克新出的哪个款式。而且,互相都约定买同一个款式的不同颜色,买回来大家一起穿起来拍照。

而这些,原本都是她不敢进的店。后来,看到室友们穿上这些新鞋的时候,她才发现,原来在自家地摊上卖的那些好看的鞋,都是仿的这些品牌。不同的是,有的是两条杠,有的是划歪了的对勾,有的是少了一个角的“N”。

阿迪达斯联名鞋子推荐(为了能和室友们一起拍照)(1)

她那时候,最爱的就是刷淘宝,因为里面的东西,和家乡杂货店里的一样便宜!每次都按照价格排序,然后在前几个当中去选,挑包邮的。有一次她看到一双阿迪达斯的高仿鞋,只要60块钱,她高兴地不得了,说终于可以买回来和室友一起拍照了。

看出来你是个有钱人可能不太容易,但是看出来你没钱却一点都不难。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没有见过世面。

《欢乐颂》里面有一个情节,安迪为了让樊胜美开心,特意咨询关关她们,问樊胜美都喜欢什么。关关她们说,樊姐特别爱去那些高级的商务酒会,喜欢高级的点心还有红酒。安迪很是疑惑,因为在她看来,参加酒会不仅很累,而且需要刻意迎合很多人的笑脸。但是,对于樊胜美来说,她出身农村,沪漂多年,红酒、名牌和西装,就是她眼中的稀有品。对于安迪,她生长在美国,年纪轻轻就是公司CFO,酒会这些,她大概早就腻了。

我们,都会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感到陌生,都会因为尝试一件新的事情,而感到紧张和害怕。

我大二那年,为了买一件自己看中已久的衣服,花了400块钱。当时付款的时候,我异常地紧张,刷卡的时候,整个人都在抖。那是我第一次买这么贵的衣服,是我接近半个月的生活费。


鸡汤里面说,看世界的方式有两类,一类是读书,一类是行路。

贫穷家庭的孩子可以通过教育致富。所以,俞敏洪经历三次高考,终于圆了北大梦。大学苦读800本书,创立新东方。

而如今的现实是,俞敏洪之后再难出第二个俞敏洪。随着社会阶级逐渐饱和,教育流动越来越青睐于有丰富稳定的社会资源的群体。

2017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当媒体问到他成功的秘诀时,他的回答是:“我父母是外交官,从小就给我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对我学习习惯、性格上的培养,都是潜移默化的......"

18岁的男孩,道出了许多我们都不愿意承认的事实:我们一直认为,勤奋是改变命运的成功之路。所以,为了高考,我们熬夜、早起,施行题海战术。但是真正的教育,绝不仅是读书,而是见识 格局 世面。

我们从小上的是县城里的小学校。而他们,触手可及就是清华附中和人大附小,平时和父母参加各种讲座,暑假飞往世界各地参加夏令营。

当我们花时间,去追赶他们的资源时。他们已经脚踏那部分资源,摆脱低水平的勤奋,去培养思维和格局。


而现实就是,生活终归是生活。高考之后,我们的生活不再只有【读书】这两个字,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在职场上游刃有余,需要培养自己的心胸,需要塑造自己的性格,需要踏出书本、认识世界。而这些读书之外,我们所补的课,恰是那些孩子们自出生起,就耳濡目染的东西。

我有一个朋友,毕业进入私募基金,成天和政府机构的人打交道。年纪轻轻就拥有非常老练的社交技巧,而且丝毫不怯场。他说,自己的父亲是市委书记,从小他就见过了各种政府机关的人,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第74届雨果奖的获奖作品《北京折叠》。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硕大的北京城被分为三层空间,故事的主人公,老刀,是生活在第三空间的垃圾工人。为了给自己的女儿赚足上幼儿园的钱,冒着巨大的风险,跨越时空障碍,帮助生活在第二空间的大学生,秦天,给生活在第一空间的富家小姐送告白信。

故事中的三层空间,象征着现实世界中的三层阶级。

阿迪达斯联名鞋子推荐(为了能和室友们一起拍照)(2)

家庭的差异,所造就的教育资源上的不平等,影响着个人认知和能力上的不同,进而才会造成个人事业和发展上的不同,最后造成社会阶层的不同。故事中的第一空间的人,掌握着最多的社会资源。而下面的空间,由于天生不具备这些资源,就需要花长时间来汲取。所以才有了:“我花了10年时间才坐在这里和你喝咖啡”的故事。


英国曾经拍过一部纪录片,记录14个来自英国不同阶级的孩子,长达50年的人生轨迹。遗憾的是,它最终还是证明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优良的社会资源早已经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尽,从父母辈一直承传到子女辈。

那些来自精英阶层的孩子,按照既定的路线上了牛津大学,当上了律师,继续过着精英阶层的生活。中产家庭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当上老师或是公务员,有一个美满的家庭。而那些来自底层阶级的孩子,很早就当上了爷爷,而他们的孩子继续做着修理工、保安这样的工作。

阿迪达斯联名鞋子推荐(为了能和室友们一起拍照)(3)

很多人说,随着国家的发展,阶层的逐渐饱和,如今的社会流动,已经不再被教育左右。

但是,努力,真的就没有用吗?

答案当然是:一定有!

在这个纪录片里,有一位叫做Nick的男孩脱颖而出,他出身农村,却凭借自身的努力考入牛津大学物理系,后成为美国著名大学的教授,娶了一位美丽的美国妻子。他,是众多孩子中,唯一一个成功晋级精英阶层的人。


我们一味地抱怨社会的不公平。凭什么自己努力了一辈子,也只是别人的起点。

但是,我们只看到了王思聪这么有钱,却没有人看到,他爸王健林当年创业时候的艰难。你或许看到了存在你身边的不公平,但是在50年前,高考制度刚刚恢复的时候,人人都是一样的。那时候,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要想出人头地,必须靠自己的勤奋努力。

阿迪达斯联名鞋子推荐(为了能和室友们一起拍照)(4)

如今,这样的逻辑依然没有变。马云在成功前,也只是个英语老师。马化腾,也并不出身清北复交。

创业也不再成为唯一的致富方式。张小龙凭借自己对产品的执念,开发出微信。李明远从百度的一名实习生到副总裁,29岁成为百度副总裁。对于职业的专注与付出,也是成功的途径。

有人说,晋升精英阶层的通道越来越窄。但实际是,它可能更宽了。只是,阶层流动不再只有读书能够实现,万千变化的信息科技,给我们带来了更多发挥自己的空间。

成长的标志之一,就是接受世界的不平等,之后继续坚持努力下去。

因为不能拼爹,所以,我们必须拼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