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华的文字,博大精深;中华的语言,交流过程中信息含量太大,稍不走心,沟通的双方就明白不了对方的意思。这里研究思考一下力与劲的字源和含义,个人锻炼过程中为了避免落坑,应该注意什么要点。

关于力:

我们先追溯下力字的历史:

锻炼的基本方法和含义(锻炼必备知识-力与劲的理解)(1)

大部人认为,甲骨文力字像个干农活耕地翻地时候用的工具—耒从。字形看,上端像长柄,下端弯曲的部分像用来铲土的犁头,中间加一竖杠是用来踏脚的。不过也有人对“力”字的字形提出不同看法。林义光先生认为力象奋臂(运动手臂)之形,释力为气力。马叙伦认为力为筋字初文,借用为力气之力。这里我赞成林义光老师的看法,甲骨文本意不是翻地农具,描绘的是一个正在用力的手臂。(感兴趣可以查下和手有关的甲骨文:又,爪,手,殳等等)

锻炼的基本方法和含义(锻炼必备知识-力与劲的理解)(2)

越看越觉得力的甲骨文像一个正在做肱二头肌弯举用力的手臂。不过即使像农具也不重要,工具也是人手臂力量的延伸。

关于劲:

我们再追溯下劲字的历史

锻炼的基本方法和含义(锻炼必备知识-力与劲的理解)(3)

字典是这么解释的:

劲字形从力巠(jīng)声。“劲”本义指强有力的,引申指强烈、猛烈。又用作名词,指力量、力气;引申指精神、神情;又引申为兴致、趣味、效力、作用等。“劲”用作名词时今读为jìn。

劲是个形声字,形声字是“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根据同类事情造字,选取一个同音字来譬喻读音)。举几个带“巠”的字词: 茎, 路径,经纶,脖颈,泾河。

发现没?带“巠”的字都有纵向细长的线的那个意思。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同人理解偏差,字意的发展在开枝散叶同时偶尔偏离了它最初的本意。

字典也记录和解释不了所有的字意发展过程。

不过意思偶尔还散落在口语间,比如说打太极拳时候有螺旋劲之说。

个人理解所谓劲就是力的路径,比如内经中说力发于脊,力从身体的中心发出,走到末端就是劲。也可以说力线。

力与劲的关系:

前面说这么多不是学孔乙己瞎显摆,而是觉得,对事情和各种关系要理解透彻,须有一个简单到复杂(过脑),复杂到简单(走心)的一个过程。

力与劲谁都知道,但到锻炼时候好多人只是知道做照猫画虎做几组动作,有几个人知道力从哪里发(怎么发力)?劲从何处走(哪些地方发力)?

想练胸肌拼命推胸,越推越胸闷气短胳膊酸

想练屁股使劲臀桥,屁股没练大腰越来越疼

没有天赋身体功能不好,不动脑子不走心,只能嘲讽一句活该了。

下面再复杂一点点:

古代物理达人墨子的《墨经》把力这个概念总结为“力,形之所以奋也。”就是说,力是使物体奋起运动的原因。

力也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指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或形变的根本原因。

基本上一脉相承。下面开始简单一点:

用左脑总结下三个关键词,形变、作用、运动;

用右脑想象一下一下画面,你和敌人过招,你用力推了他一掌他没倒,结果你使劲推了他一掌,他倒了你赢了。

问问自己:

我为啥用力推不倒,使劲能推倒敌人?

我哪里形变了,哪里作用了,哪里运了,哪里又动了?

希望这篇文章能唤醒您对劲力区别的重视,每次锻炼时候发对力用对劲。

题外:

好的动作一次顶过N次错误的动作,错误的动作甚至会给身体带来伤痛。

张拉结构的特性符合人体运动模式整体特性,也符合传统武术中

“一动皆动,周身相随,如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的理念。

锻炼过程如何“用力” “用劲”至关重要,结合前面写的张拉结构模型的概念,是否若有所悟看机缘。

原创不易,费眼耗神,期望点赞评论加关注,鼓励鼓励继续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