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关于家乡的文章(乡情散文我的家)(1)

乡情散文:我的“家、家乡、故乡”情节

文:辛增

  “家、家乡、故乡”的含义是后来才在我的心里形成的。

  我十五岁离开家念书。十五年的日日夜夜和爹妈形影不离,围着他们身前身后转,从没离开过一步,我就是爹妈的跟屁虫,我就是爹妈的影子。吃着爹面向黄土背朝天一个汗珠子摔八瓣种出的粮食,吃着妈捧着磨棍周而复始地绕着磨道,推着沉重的石磨磨下来的米面和妈做着一日三餐可口的饭菜,睡着妈烧热的土炕,穿着妈在如豆的油灯下一针一线缝制的衣服。看爹,手上的老茧,花白的头发,满脸的皱纹,弓着的腰,在爹的身上凸起家的沧桑,在妈的眼里映着春夏秋冬的风雨雪霜。

  啊,我明白了,爹妈就是家,是爹妈抬起了这根大梁,撑起了这个家,立在天地间,为我们兄妹营造了一个温暖的窝,随意地进进出出,幸福的有说有笑,这里是我们避风的港湾,休闲的乐园。

  我上学以后离开了家,就是离开了爹妈,我想家,其实就是想爹妈,那是由不得人难以控制的感情。后来我的爹妈不在了,家也就塌了,消失了,我们兄妹也没地方去了。不过,还有养育我的那块土地,爹妈的坟墓还在那块土地上。于是我明白了什么是故乡,这故乡,便在我的心里形成了。同时,在我心中,“故乡”的含义便蔓延着扩展开去,那我曾经生活过的山山水水,还有那一草一木和那些有生命的小动物,它们,便成了我乡愁的丰富内容。

  但是故乡的形成和诞生是有个过程的。

  没有故乡的概念之前,在我的心里,开始只是家乡的概念,他是生我的温床,是养我的摇篮。等我离开了家乡,住在了他乡,我成为了游子,于是家乡便成了故乡。

  我的故乡前身,是一个村子,里面住了很多户人家,那时对我来说,应该叫做家乡。而家乡形成之前,这里应该是一块空旷而没有人烟,是獐狍野鹿的乐园,是一个独具慧眼的游子看准了这块风水宝地。他来到这里盖了第一座泥草屋,开荒垦殖住了下来,这时还没有形成村的规模,因为仅住了他一家。后来不管是什么原因吧,又有人来盖房垦殖,生活了下去。就这样,在这块土地上来的人家越来越多,形成了規模,成了好大的村落,于是游子们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了他们儿女的家乡。村的名字,大多都是以这块土地上住的第一家的姓命名,如,赵家堡子,张家村,孙家屯。我们家就是爷爷和奶奶领着我爹从山东逃荒来到了这个村子盖房垦殖住了下来,成了这个村的一户,他们也便成了山东家乡的游子,生了我,我便成了这个家乡的一员,我离开了家乡,这里便是我的故乡了。

  我想,故乡就应该是这样形成的――就是经过这样的事情变化和经过解开了我心中“家、家乡、故乡”的情节,以及他们与我的关系。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愁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