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感恩救助人的辛勤付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感恩救助人的辛勤付出
“我们是怀着感恩的心来的,每天都是决战状态,全力投入。”
说这话的是上海援助四川核酸检测队领队吴栋林,这也是420名上海队员的心声:我有难时,你奋不顾身;而今你需要帮助,我义不容辞。
9月4日,一场紧张的集结发生在海南。当天,支援海南抗疫的100多名上海队员本该乘坐飞机返沪,临时接到支援四川的调度。没有片刻犹豫,飞机满载着迫切的抗“疫”心情飞往成都。
另一边的上海,在支援四川的“集结号”吹响后,各医院、检测机构迅速响应。9月6日凌晨,最后一批180余人的检测队抵达成都,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中。
“我们上海援助四川核酸检测队共420人,共有25万管/日的检测能力,三个检测分队分别在天府新区气膜实验室、四川华西医院温江分院气膜实验室开展工作。”领队吴栋林告诉记者,队员们超负荷运转,实际检测量往往超过原先设计的检测能力。从9月5日到目前,上海援助四川核酸检测队已累计收到核酸样本170余万管,检测1700余万人。
决战状态
全力投入
“一到成都,我们就投入了战斗。”来自上海瑞金医院的戴菁说。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温江院区的一片空地上,11个白色大帐篷排成L形。帐篷外,核酸样本转运、物资调度供应忙忙碌碌;帐篷内,检测人员身着全套防护服端坐如山。加样、提取、扩增……通过紧张的检测,每天都有数万管核酸样本的检测结果从这里传输到“天府通健康码”上。
这就是位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温江院区的气膜舱实验室,来自上海的190位检测人员在这里战斗了10多天。在狭窄封闭的气膜舱里,身着全套防护服,他们的衣服被汗水打湿,雾气模糊了面屏,但每个人都咬紧牙关,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一丝不苟地进行自己的工作。
“没有人喊过一句苦,叫过一声累。”戴菁说。连续数小时的高强度工作,队员们脱下防护服后,工作衣总是被汗水浸湿,口罩在脸上印下的勒痕,都无声地见证了他们的坚守。
中秋节当晚,数十名晚班队员乘坐大巴抵达温江气膜舱准备接班。一轮圆月下,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进入气膜舱前,队员们站在舱前合影,用这张照片记录下奋战在工作岗位上的中秋节,也记录下与远在上海亲人的“天涯共此时”。
两地协作
亲密无间
“上飞机前,我们一直在沟通。”上海援助四川核酸检测一队领队李书杰说。9月3日,一场短兵相接的战役打响,尚在海南的李书杰接到任务,要协助天府新区在最短时间内建起两座共20万管/日能力的气膜实验室。
不断的电话联系,从实验室选址,到实验室规划图的提供……各种细节的叮咛,李书杰把全部精力投放在远在成都的气膜舱实验室新建工作中,直到起飞前一刻才挂断电话。9月4日乘机抵蓉后,李书杰和队员们顾不上休整,立即投入新气膜舱实验室的调试工作。
只花46个小时,两座新的气膜实验室就正式投入使用。9月5日当晚就承接检测了2万管以上的核酸样本。从6日开始一直到现在,上海援助四川核酸检测一队、二队共228名队员在这里开展检测工作。
“实验室是全天24小时检测不停,我们施行的是‘早中晚三班制’的方式,每个人的在岗时间为8至10小时左右,进行交叉滚动进行。”李书杰介绍,在队员们的努力下,两座气膜实验室的平均每天工作量超过原设计的20万管/日的产能。
沪川情深
同心抗疫
9月6日,是上海援助四川核酸检测队队员张艺镜23岁的生日。当天上午,他收到成都市政府部门送来的鲜花与蛋糕。
“没想到会有这样的生日惊喜!来到成都后,当地保障部门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张艺镜说。抵蓉以来,已经有10多名上海队员在生日当天收到了鲜花蛋糕,感受到成都人民的感激和关爱。
这些检测队员中,来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许丹珺是2018年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毕业。“这次一听说支援成都我马上就报名了,而且巧的是,又回到华西医院温江院区工作,这真是一种缘分!”许丹珺说。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徐一鸣,曾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奔赴四川震区从事医疗援助,本次成都疫情发生后他再次主动申请援川。
来自上海解码医学检验所的李怀营和陈格格、龙泺仰和刘艳红是两对夫妻,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最美的爱情是彼此鼓励,最好的相守是并肩作战”。
420人里,还有65位队员是“00后”。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00后杜佳颖说:“实习的时候,在电视上看到医护人员口罩下的脸被勒出一条条红色的勒痕,防护服下的衣服被汗水浸湿。觉得他们很辛苦,也很想出自己的一份力。”作为新人,虽然经验并不丰富,但加样的速度与质量一点不逊于前辈,他们用年轻的身影构筑起了抗击疫情的青春战线。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赵鹏飞 缪英 记者 李娟 王静宇 曹宇阳 赵一 晨迪 陈方耀 粟新林 周滎鸿 陈泳 王丹 海报文字 吴喆 海报设计 赵蕴如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刘永豪 图片由相关受访者及各区(市)县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