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游井冈山(游井冈山随想)(1)

九十五年前的一个晚,一群穿着破烂的衣服,头上戴着一顶有红角星的帽子,脚上有的穿着一双草鞋、有的赤着脚,风尘仆仆、满身疲惫的从远方赶来,这些人当中有一位稍微年长的中年人正抽着烟,坚定的眼神凝望着眼前崇山峻岭的高山,思索着这支队伍、这个党、这个国家的出路在何方。这个人就是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的毛泽东;他所带领的部队就是著名的秋收起义的大部分红军战士,而他的所凝望的地方就是后来被喻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的井冈山。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勒 小心路上就有石头 碰到阿哥的脚指头 疼在老妹的心里头、、、、、、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勒 革命胜利呦你回头 老妹等你呦长相守 老妹等你呦到白头”这首歌产生于井冈山斗争时一名红军战士所做,几十年一直在江西传唱,后来被用作电视剧《井冈山》插曲。原唱为此红军烈士后代江满凤。不知为什么以前听这首歌并不会让我产生多少共鸣,但当上了井冈山后,这首歌从当地一名导游的口中传去,我深深的为之动容。回来后我常想,只要是有血有肉的人,亲身体验了当年井冈山红军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深入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干群关系之后,再听上这首歌,谁又不会为之动容呢!

我是一名退伍军人,在部队的时候我时常想,当年朱毛红军凭什么能打败几十、甚至几百倍的敌人;凭什么能在井冈山站稳脚跟;凭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上井冈山后当我看到“黄洋界保卫战” 的遗址。红军们舍生忘死,用大刀、长矛等简陋武器,用仅有三发炮弹,而最后只炸响了一发炮弹的迫击炮,用不到1个营的兵力打退了敌军4个团兵力的疯狂进攻的场景,我深深的震撼和敬畏;当我看到“小井红军医院”遗址。因叛徒的出卖,国民党军将一百多名来不及转移的红军重伤病员,全部赶到旁边的水稻田中,危逼他说出红军主力的下落,但听到是风的呼鸣和山的沉默,以及红军战士高呼“打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口号,因而全部壮烈牺牲,我深深的悲痛和感伤。当我看到“大井毛泽东旧居”。了解到毛泽东率领冲国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首先就到达这里。并且领导红军深入群众,向群众宣传革命真理,帮助群众进行生产劳动,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在这里还设立了红军医务所,兔费给当地群众看病、治疗。还有自己所住的简陋住房以及与红军同吃同住的场景。我内心澎湃,也许这就是所要找寻的真正答案。虽然有些沉重,虽然有些惨痛,但只有经过血与火洗礼、经得起历史挑选的答案才是经得起考验的答案。

听导游讲,当年毛泽东同志三十八年后重上井冈山时,在黄洋界保卫战的地方待了四十多分,而且频繁凝神面前的崇山峻岭,抚摸着一石一树,无限感慨。也许他正在回想当年因获悉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喜讯,诗兴骤起,欣然命笔,写下了具有重要的军事、政治和历史意义的史诗《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也许他正在想当年的红米饭、南瓜汤。当年由于湘赣两省敌军的严密封锁,根据地军民生活十分困难,所需要的食盐、棉花、布匹、药材以及粮食奇缺,为了解决眼前的吃饭和储备粮食问题,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经常和战士一起,一天要往返五十多公里,从宁冈的大陇挑粮,并且留下“朱德扁担,不准乱拿”的佳话;也许他正在回想当年峥嵘岁月,多少人为了革命理想,志同道合走在一起,同样为了革命理想和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而牺牲的红军烈士。红军在井冈山斗争了两年零四个月,共有五万多红军战士长眠与此,其中只有两万多人留下姓名。也许、、、、、、

此时此刻,我为我能诞生在这美丽的国度而感到自豪;我为我的祖国能有这么多英雄烈士而感到骄傲;我更为我们的母亲能培养这么多的优秀儿女而感到无比的伟大。同时,我想我们理应献也战场的一部分土地,给那些为了争取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而英勇献身的红军战士,作为他们最终的安息场所。

“四面重峦障,五溪曲水萦。红根已深植,今日正繁荣”。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1960年访问井冈山时所作。在这里我深情的缅怀革命先烈的同时,也祝愿井冈山今日正繁荣,像山上开满杜鹃花一样,花儿正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