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号是母亲节,这是一个值得每个人都关注的节日。无论母亲还健在,还是母亲已去天国,想起母亲,每个人都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诗,诗的题目为《燕诗示刘叟》,这首诗虽然不是名篇,但在母亲节期间认真品读一番,还真是足能令人心动,让人对母爱有一个更深切的感悟。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品读白居易的燕诗示刘叟一诗)(1)

原诗是: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诗题开明宗义,一位姓刘的老人,对儿子非常溺爱,但当儿子长大之后,却扔下老人不管,独自在外生活。老人很伤心,向白居易诉说起心中的委屈。白居易很同情老人的遭遇,以燕子为例,讲道理给老人听。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品读白居易的燕诗示刘叟一诗)(2)

诗的大意是:

房梁上有两只燕子,一只是雌性,一只是雄性。两只燕子不辞辛劳,衔泥在梁上两椽间筑起巢穴,一巢共生下四个儿女。小燕子日夜不停地生长,它们的食量很大,总是叽叽地叫着,不断索要食物。

燕子吃青虫,但青虫是很不容易捕捉到的。黄嘴丫的小燕子太能吃了,象是总也吃不饱似的。燕子父母的嘴和爪没有闲时,为捕食它们全然看不出疲惫的样子。一会儿功夫,燕子便来往十几次,不断衔回食物喂养乳燕,唯恐饿着巢中的乳燕。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品读白居易的燕诗示刘叟一诗)(3)

三十天了,燕子父母累瘦了,而巢中的小燕子却长肥了。燕子父母喃喃地叫着,那是在教小燕子在学说话。闲时,还会用嘴为小燕子梳理羽毛,就象人类父母为孩子整理衣服一样。一旦小燕子羽翼丰满,它们便飞出巢穴,在燕子父母的引导下,出飞了。

小燕子一旦飞出巢,就永远不再回到原来的巢穴,飞到四面八方,母燕再也见不到它们了。燕子们飞走了,平时热热闹闹的巢穴,此刻一片寂静。燕子父母,冷不丁的还真不适应这种静,心中,不免会产生一种空落落的感觉。但小燕子们毕竟飞走了,任凭燕子父母在空中怎么鸣叫,小燕子也终不回来。无奈,燕子父母只好回到巢内,整夜都悲伤地叫着。

燕子啊,你不必悲伤!你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在你还是雏燕的时候,长大后,不也是背离母亲远飞了吗?当初你们的父母想念你们,同你们此刻的思念不是一样的吗?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品读白居易的燕诗示刘叟一诗)(4)

白居易的这首《燕诗示刘叟》,写的清新自然,语言十分质朴。这是他“老妪能解”一贯的诗风。所谓“老妪能解”,是说诗写得不朦胧,连不识字的老太太都能听得懂。这首诗禀承了他这一贯倡导的诗风,读起来明白晓畅,象是在唠家常嗑。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却很深刻。

全诗以燕喻人,诗人通过细腻观察到的生活现象,用燕子父母辛勤的育雏经历,对人世间最伟大的母爱作出最形象的诠释。

雏燕长大飞离巢穴后,任凭父母再三呼唤也不会再回来,白居易诗中举出这一鸟类自然现象,有两层含义: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品读白居易的燕诗示刘叟一诗)(5)

一、劝慰刘姓老人:“儿大不由爷”,孩子大了,有他自己的生活,应该让他们到外面去闯荡自己的人生。白居易以燕子为例,并通过燕子的口吻,说明燕子长大后背离父母,既是一种客观现象,也是一种客观规律。因此,大可不必为此伤心。

二、强调父母“言传身教”的作用。白居易在诗中有“尔当返自思”之句,此句极有警示意义。他以燕子的口吻说:想想当初的你们自己,不也是离巢之后便不再想起父母了吗?白居易这里,强调的便是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示范作用。如果把乳燕的离巢看作是不孝行为,那么,这种不孝的根源在父母,是父母没有做好言传身教,子女才会这样的。

“母亲节”,品读白居易的《燕诗示刘叟》,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让“孝”成为一棵常青树,世代繁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