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甘谷(远方的甘谷家乡)(1)


人类似乎有一种天性,总是想要去探索群山与海洋的彼端,向着地平线的尽头前进,去寻找和征服每个未知世界的尽头。

时间的轨迹不断前行,古老的文明尘封已久,强盛的帝国绵绵若存,只留下他们的故事横亘千年,从未停歇。在这些故事的蛛丝马迹中,往往孕育着真象,它能和时间抗衡,为我们揭示往日的辉煌,指明未来的方向。


这是个关于梦想和荣耀的故事,关于两个古老的文明和两个辽阔的帝国,也关于我未能到达的甘谷老家和遥不可及的祖先们。


历史上的甘谷(远方的甘谷家乡)(2)

在很久很久以前,地中海地区沿海遍地都是大大小小的城邦,就像中国的东周列国一样,这些城邦的日常工作就是打打杀杀。混战持续了三百多年后,公元前五世纪时,希腊地区的雅典城邦和斯巴达城邦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地中海沿岸的两大强者。

公元前449年,中亚地区强大的波斯帝国开始入侵希腊。外敌当前,雅典和斯巴达这两个冤家总算是联合起来,他们多次以少胜多,揍跑了波斯侵略者,保住了希腊地区的自由。我们熟悉的斯巴达三百勇士,以及马拉松起源的故事,就都发生在这次战争期间。

打退波斯帝国的入侵后不久,为争夺希腊地区的霸主之位,雅典和斯巴达接茬再战。这次战乱持续了二十七年,地中海沿岸鸡飞狗跳,再无宁日。

结果是雅典和斯巴达两败俱伤,希腊北部地区非主流的马其顿王国渔翁得利,国王腓力二世横空出世,统一了整个希腊。


历史上的甘谷(远方的甘谷家乡)(3)

公元前356年,志得意满的腓力二世喜获贵子,他为这个注定不凡的男孩起了个意味深长的名字:亚历山大,在古希腊语中的意思是人民的保护者。

亚历山大的母亲奥林匹亚丝王后曾经骄傲的宣称:我的儿子带着闪电与火降生,他是神王宙斯的儿子。腓力二世也对亚历山大寄予厚望,他说:我儿!去找一个配得上你的王国吧!马其顿对你而言实在太小了。

腓力二世邀请来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当家教,亚里士多德告诉亚历山大,传说中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曾被囚禁在北高加索山脉的悬崖峭壁上,而高加索山脉则是当时希腊人已知世界的尽头。


历史上的甘谷(远方的甘谷家乡)(4)

亚历山大二十岁时,腓力二世在一次庆典中遇刺身亡。他在暴怒中平息了内乱,并且继承了父亲留下的马其顿王国。彼时,四周强敌环伺,希腊、斯巴达以及波斯都在蠢蠢欲动。有人建议亚历山大应该广结盟友,休养生息。

亚历山大断然拒绝,他率领三万多士兵,带着不足一个月的补给,义无反顾的踏上了传奇般的东征之路。而他要面对的第一个敌人就是希腊人的世仇,强大的波斯帝国。


公元前331年,波斯帝国皇帝大流士三世,点起十五万大军,在今天的伊拉克西部地区严阵以待。一时间,库尔德荒漠上枪林箭雨,军号长鸣,若探漫天黄沙中,似有锥墙矗立。当马其顿步兵方阵整齐的步伐震动大地之时,亚历山大亲率骑兵从侧翼迂回突破,瞬间杀到波斯中军帐前。大流士三世惊慌失措间抱头鼠窜,波斯大军瞬间土崩瓦解。


历史上的甘谷(远方的甘谷家乡)(5)

稍作休整后,亚历山大马不停蹄,乘势南下古巴比伦地区,征服了现在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远征军横冲直撞,一路杀到埃及,埃及自动投降,亚历山大被奉为法老。他在埃及建立了著名的亚历山大港,这时,他二十四岁。

在埃及补充兵员后,他又杀回波斯进行清算。庞大而古老的波斯帝国一击即溃,亚力山大花了三年时间,攻克了整个伊朗东部地区。


历史上的甘谷(远方的甘谷家乡)(6)

在古巴比伦城空中花园的天台上,亚历山大向自己最好的朋友吐露了心声:

看看我们征服的人,他们只会敲碎敌人的头颅,茹毛饮血。他们目不识丁,怎么阅读、思想、写作?但作为我的军队,他们既可征战四方,也可以在城里工作。从埃及到外海,有很多亚历山大港,我们可以把这些土地、人民连接起来,我要解放全天下的人,超越阿克琉斯与赫拉克勒斯的荣耀,我要像普罗米修斯那样,拯救全人类。

而他的朋友只是淡淡的回答:别忘了这些英雄的命运,全都苦不堪言。

亚历山大继续东征,最终到达印度河流域。在这里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坚决抵抗,他的士兵们再也不想前进一步。


历史上的甘谷(远方的甘谷家乡)(7)

亚历山大悲愤的说:你们回去吧!告诉你们的亲人,你们的国王带着你们征服了所有的土地。最后,你们把国王一个人扔在蛮族当中,自己带着战利品回来了。

他的朋友安慰他说:你走的太远了,别人不再了解你。

亚历山大的远征最终止步于印度半岛,他把忠于自己的士兵分编成若干五十人的探险小队,继续前进,去寻找世界的尽头和传说中的东方国度。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返程中死于巴比伦城,时年三十三岁。


历史上的甘谷(远方的甘谷家乡)(8)

亚历山大只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就建立了一个西起希腊本土,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方和中亚诸多游牧民族接界的庞大帝国。古希腊,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除了战国时代的中国之外,有史以来人类所建立的文明古国几乎全部都臣服在亚历山大的铁蹄之下。

亚历山大时期的马其顿王国的扩张达到极盛,势力范围达520万平方公里,成为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之一。希腊文明、两河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河文明、甚至华夏文明第一次被联系起来。这样的丰功伟业,从此再也没人能够超越。

亚历山大临死前,命令部下在自己的棺材两侧留上孔将他的两只手伸出,以示后人:我虽一生奋战,最终仍是两手空空离去。


历史上的甘谷(远方的甘谷家乡)(9)

他建立的帝国在他逝世的一刻轰然倒塌,他作为征服者而来,而他梦想的却是更遥远的远方。亚历山大的伟大令一切评价都黯然失色,他象征着人类天性中永恒的主题:探索,探索所有未知世界的尽头。

亚历山大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他派出的探险队还在向东方进发,传奇还在继续。

当时从印度到中国,只有三条路上通道。第一条是走中路青藏高原线,就算探险队员们都是吴京那样的攀登者,能够翻越喜马拉雅山脉,那么前面还有冈底斯山脉、唐古拉山脉、昆仑山脉、巴颜喀拉山脉,没有卫星地图的话,不迷路的可能性为零。


历史上的甘谷(远方的甘谷家乡)(10)

第二条是走南路东南亚线,探险队首先得打穿中南半岛孟加拉地区的一大堆部落联盟,深入虫蟒横行的热带雨林后还要翻越横断山脉,最后是在楚怀王和屈原领导下全盛时期的楚国都搞不定的西南少数民族百越在等着他们。就算有卫星地图,这个可能性也为零。


历史上的甘谷(远方的甘谷家乡)(11)

第三条是从沿着印度河流域北上到达阿富汗,穿过瓦罕走廊,翻越平均海拔超过五千米的帕米尔高原,通过阿拉山口进入西域,经过天山北麓横穿一千六百公里的塔里木盆地,向东进入河西走廊,再走九百公里后就能到达甘肃南部,全程六千公里以上。

这条路实际上是远古的玉石之路和未来的丝绸之路,还有唐玄奘取经之路的总和,亚历山大派出的某支探险队当年就是沿着这条路前进,最终到达了秦国。

当时的秦国国君,是和亚历山大同年的秦惠文王,没错就是芈月她老公。彼时秦国刚刚经过商鞅变法,征服了巴蜀,成为单一集权制的国家,甚至颇有点军国主义的风范,占据着中国西部的半壁江山。此时距离秦惠文王的孙子的孙子嬴政统一六国,还要一百多年。

甘肃陇东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自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接收西方先进技术的桥头堡。比如黄帝部落,就在这里抢先接收到从苏美尔文明传播过来的高科技车轮技术。他自称轩辕氏,推着时髦的小推车,从甘肃清水出发,走向全国。

这次也不例外,亚历山大探险队为秦国带来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马其顿重步兵方阵战术和伙伴骑兵战术。

马其顿重步兵方阵战术,是人类军事史上最原始的步兵方阵。


历史上的甘谷(远方的甘谷家乡)(12)

方阵战术的原理非常简单,首先是士兵站成整齐的阵形,然后举起五六米长的长矛齐步走就得了。这种战术对人员配合要求很低,只要能一起做动作就行,很好练。中学生军训都能训练出合格的马其顿重步兵,一个月成军,两个月形成战斗力。这种方阵只有一个目的:突破,也就是说在战斗中战士们就干一个活,齐步走前进!


历史上的甘谷(远方的甘谷家乡)(13)

在沙场上,庞大的方阵军容严整,步伐整齐,担任军队中的中坚力量。他们用密集的长枪方阵拖住敌人的主力,在战场上摆出坚不可摧的防线,吸引敌人主力部队前来进攻。然后,他们利用数不胜数的长矛迫使敌人与之缠斗,为军团中的伺机而动的铁锤创造战机。当敌人被纠缠在这枪林之中时,这把铁锤便狠狠砸下,把面前的敌人打得首位难顾,狼狈不堪。这把铁锤,就是军中另一重要力量:伙伴骑兵。


历史上的甘谷(远方的甘谷家乡)(14)

早在春秋战国的时代,马镫还没有被发明出来,所以没有重骑兵。当时的主要战斗力是战车,所谓的千乘之国就是衡量一个诸侯国强盛的标志。


历史上的甘谷(远方的甘谷家乡)(15)

英国科技史学家怀特曾总结过马镫的意义:很少有发明像马镫那样简单(一对铜环和两根绳索),而且很少有发明具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马镫把畜力应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让骑兵与马结为一体。

而且农耕民族没有骑射的传统,骑兵主要作用是侦查、骚扰,表现出的更多是机动性而不是强大的作战能力,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是这样的轻骑兵。

恩格斯《论骑兵》:我们发现,在多次(中世纪)大会战中,参战的骑士不到800—1000名。但是,他们只要将敌人的重装骑士逐出战场,通常足以对付任何数量的步兵。

亚历山大在马镫发明前,就率先使用了重骑兵集团冲锋的战斗方式。他独创的伙伴骑兵战术并不是象后来那样把骑枪夹在腋下冲锋,而是冲锋后双手高举长枪向下刺。骑兵的冲击力是有的,但威力与后世相比肯定有所缺陷。


历史上的甘谷(远方的甘谷家乡)(16)

说句题外话,腓力二世创造的步兵方阵战术,经亚历山大改良后,在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一直是全世界通用的主流战术。包括在早期的火枪阶段,方阵都还是很有用的,士兵可以尽可能的保证密集连续的射击。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索姆河战役中马克沁机枪登场,步兵方阵技术才彻底被淘汰。


历史上的甘谷(远方的甘谷家乡)(17)

凭借着这些先进的战术,马其顿方阵所到之处,只要是有平原可以施展开的地区,皆攻无不克。而现在,这种先进的战术在东方,被秦国完美复制并且加以改良。

在战国群雄中,秦国人率先使用重步兵方阵正面推进、重骑兵侧翼迂回攻击的战术,在当时具有相当的先进性,属于一招鲜吃遍天。

再加上秦国攻占巴蜀后就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青铜铸造技术,他们改良了马其顿步兵使用的木质长枪,取而代之的是枪锋更长、枪杆也更长的青铜头长枪。又为重骑兵配备了长达一米的青铜长刀便于近身搏杀。配合本来就很先进的弓弩技术,秦国很快就在后来争霸天下的历次战争中取得了绝对优势。

历史上的甘谷(远方的甘谷家乡)(18)

公元前280年,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司马错奉命调动陇西军队,从蜀地进攻楚国的黔中郡(今湖南西部、贵州东北部),几十万秦军重步兵兵团穿插包围,最终击败楚军,夺取楚国黔中郡。迫使楚国割让出汉水以北和上庸(今湖北西北部)之地给秦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力与秦国争霸。

长平之战中,也有“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的记载,重步兵兵团正面推进,重骑兵迂回攻击的马其顿战法,最终为秦帝国吞并六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历史上的甘谷(远方的甘谷家乡)(19)

作为回报,这些亚历山大探险队的外教们,被安置或者说禁锢在秦国的腹地陇东南一带,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礼县和庆阳一带。

其实古希腊人并不是金发碧眼,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黑眼睛黑头发。他们的后代往往也保留着与当地人不同的相貌,身材高大,头发自来卷,高鼻深目。比如天水甘谷毛家坪,再比如永昌县的一些村落,至今仍然生活着亚历山大探险队的后裔们。

秦历二世而终,这些秦帝国的希腊盟友的后代们,带着对故乡残存的记忆,开始踏上了漫漫的归途。


历史上的甘谷(远方的甘谷家乡)(20)

公元前36年,汉元帝建昭三年,西域都护甘延寿与副校尉陈汤,集合西域十五国联军共同远征中亚,讨伐北匈奴郅支单于。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经万里跋涉,汉朝大军终于抵达康居,逼近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南部江布尔州江布尔市),大战一触即发。

在郅支城下,陈汤注意到一支奇特的步兵兵团,他们以百余人组成夹门鱼鳞阵,排着整齐的队列,举着长枪开始向汉军进攻。

《汉书》中关于这支奇怪步兵只有一句话的记载: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讲习用兵。


历史上的甘谷(远方的甘谷家乡)(21)

从任何史书的记载来看,匈奴人向来都是使用轻骑兵作战,从来没有使用过步兵。而且这支步兵还结成了规整的阵型,这不是他们的作风。很显然,这些步兵根本不是匈奴人。

陈汤将其俘获后得知,他们来自骊靬县,今天甘肃永昌县境内。

据《后汉书》记载:汉初设骊靬县,取国名为县。“骊”是一个带有军事色彩的词语,也是当时中国人对罗马的称谓。从《汉书》到《隋书》,“骊靬县”都有准确无误的记载。

至今,永昌县城周围的者来寨、杏花村、焦家庄等,至今还有十几户人具有典型的地中海人的外貌特征,包括高鼻梁、深眼窝、头发自然卷曲,发须呈金黄色,身材魁伟粗壮,皮肤发红或白皙。另外,他们也保持着与当地人不同的习俗,如安葬死者时,不论地形如何,一律头朝西方。

历史上的甘谷(远方的甘谷家乡)(22)

考古学家又陆续发现了古罗马人的遗物与墓葬,经过DNA测定还发现了不少碧眼金发的古罗马人的后裔,于是不靠谱的专家们就开始瞎猜。

话说在公元前54年,罗马帝国叙利亚总督克拉苏镇压完斯巴达克斯起义后,曾率领军队远征安息。安息古国,领有全部伊朗高原及两河流域,是当时西亚最大的国家。罗马大军被安息人击败后,有一支六千多人的军团突出了重围,不过这支军团并没有返回罗马,他们被称为消失的军团,成为历史的悬案。


历史上的甘谷(远方的甘谷家乡)(23)

于是专家们据此推测,这支消失的罗马军团就是陈汤见到的奇特军团。这下大家都乐坏了,历史大发现啊!东西方文明的历史交汇点提前了一千多年啊,马可波罗的棺材板都快压不住了。

出于各种目的,媒体开始疯狂炒作,央视还据此拍了个纪录片叫《消失的军团》。再后来,成龙也跟风拍了一部贺岁片《天将雄师》。

永昌县里大兴土木,建起大量古罗马建筑,村民们穿着古罗马战士的戏服到处去表演。他们信誓旦旦的说自己就是罗马人的后代,正准备回意大利寻根呢!

问题是这些专家们集体选择性失明,《汉书》的后文明确记载,陈汤把郅支城的所有战俘都赠送给了西域诸王为奴,并没有带回来安置在汉朝境内。而且根据汉简的记载,这座所谓的骊轩城,其实早在公元前60年,汉神爵二年之前,就已经作为一个地名存在。

所以事实很清楚,永昌县是丝绸之路的要道,那些挖掘出的古罗马遗物,应该是商队带来的贸易品,没啥大惊小怪,这出闹剧最终草草收场。

这座骊轩城,其实是亚历山大探险队的后代们归途中的定居点,和罗马消失的军团一点关系都没有。

骊轩的说法最早出自《史记》,也写作犁轩、犁健。骊轩是埃及亚历山大港的音译,因为在印度的记载中,亚历山大港被称为阿荔散。


历史上的甘谷(远方的甘谷家乡)(24)

这些要回家的人们,从此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了无生息。没人知道他们是否回到了温暖的地中海老家,只知道在二百多年后,在亚历山大启程的地方,有了一个崭新的大秦国,那里的人称自己是秦人,他们的相貌和衣着用度都和我们一样!

《魏略》记载了大秦国的地理位置,原文是这么说的:大秦国一号犁靬,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从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遇风利二月到,风迟或一岁,无风或三岁。其国在海西,故俗谓之海西。其人端正长大,衣服车旗拟仪中国,故外域谓之大秦。说的很明白,大秦国在地中海附近,安古城就是埃及的亚历山大港。

《后汉书·西域传》也有同样的记载: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大秦就是海西、犁健,没有异议。

到了唐代,大秦这个名字再出现在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碑》中,此碑原来立在西安大秦寺中,现保存在西安碑林。不靠谱的专家们再次指出,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而基督教又是罗马的国教,那么这个大秦就是指罗马。

其实景教是叙利亚地区基督教派之一的聂斯脱利派,并非罗马的国教。而且大秦寺原来叫波斯寺,最早的传教士阿罗本也是波斯人。所以唐代的这个大秦指的并不是罗马或者拜占庭帝国,而是波斯帝国或者叙利亚地区。

可见大秦既不是罗马、也不是埃及,而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地中海沿岸国家的概念。

关于亚历山大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还有很多的有意思的故事。

最初的佛教,是没有佛像的。和伊斯兰教一样,当时佛教是圣迹崇拜而非偶像崇拜,所以当时佛教徒们崇拜的是释迦摩尼的脚印。但是,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在西亚、中亚、南亚建立一系列的希腊化国家后,这一切都改变了。


历史上的甘谷(远方的甘谷家乡)(25)

亚历山大东征为南亚次大陆带来了古希腊的造像艺术,面对犍陀罗风格的佛教艺术,两者一拍即合,从此,佛教造像艺术迅猛发展。后来这些希腊化的佛教造像也是跟随亚历山大探险队的脚步,翻过帕米尔高原,辗转西域来到河西走廊,最后直抵中原。


历史上的甘谷(远方的甘谷家乡)(26)

另外说个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常识:成吉思汗死于公元1227年,而金国亡于公元1234年。亚历山大帝国只存在了13年,而汉帝国持续了整整400年。

成吉思汗和亚历山大所建立的帝国,与其说是扩张,倒不如说是为了证明自己,四处征战,去战胜世界尽头的所有男人。中国人的扩张,则纯粹就是为了土地,人口的膨胀和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着中国向周边不断的殖民。


历史上的甘谷(远方的甘谷家乡)(27)

其实自秦汉之后,我国领土基本就达到了所能扩张的极限。东部、南部已经到大海了,西南是连绵不绝的大山脉。北部和西北则是大片气候条件恶劣、不利于生存的荒漠,燕云十六州和长城抵挡着游牧民族的长驱直入,是保障汉民族生存的生命线。


历史上的甘谷(远方的甘谷家乡)(28)

换个角度说,从长安到岭南番禺是1350公里,到辽东沈阳有1500公里,到西域轮台古城所在地的乌鲁木齐有2200公里。古代行军打战都靠两条腿,穿着盔甲带着武器背点粮食还得保持队型。大军开拔一天能走个40公里已经相当不错的速度了。你算算,从长安出发去以上三个地方镇压叛乱需要走多久?


历史上的甘谷(远方的甘谷家乡)(29)

就这还是理想状态,大军出征只是运输粮食这项就能让后勤补给忙死。事实上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对古代运输民夫的用量有过一个很细致而且很有趣的计算:平均每个民夫只能背六斗米,自己每天要消耗二升,返程再二升,实际每天在途中要消耗粮食四升。用牲口的话,可能多运一些,但赶牲口的人要消耗粮食,牲口也要耗费饲料。如果牲口在途中死亡,损失就更大。如果民夫每天能走四十公里,如果他的行程达到十五天,即六百公里,他正好将自己背的粮食全部吃完。如果他走十四天,就只能在目的地留下四升粮食,只能供应一个士兵吃两天,有效率只有6.7%。要维持一个人全年的粮食就得有一百八十人次来保证。假定由专人负责,至少需要十五个人。

简单说,某雄才大略的君王想要开疆拓土,要在北部边疆维持一支十万人的军队,那么最少就要动员一百五十万人专门从事后勤保障。这真的是已经走到了农耕文明的极限,再也无法扩张了。


历史上的甘谷(远方的甘谷家乡)(30)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士。

这也就是我们总感觉自己爱好和平,从不侵略扩张的原因。随着秦汉时代中国人已经征服了所有的已知世界,我们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国天下的概念。目之所及,都是中国的领土。

其它国家、民族归降我们,是理所当然的。不归顺我们,就是叛乱。大汉民族从来没有考虑那些蛮夷小国的感受,不曾理会过他们也有自己的家园。记载历史的时候,我们不会书写那些弱小国家亡国灭种的悲惨结局,只会记载声名显赫的名将们消灭了多少国家、占领了多少土地、斩下了多少首级、俘获了多少人口牲畜。

所以,当你要为大国崛起欢呼的时候,别忘了那些伟大的帝国和文明都是经过了无数战争和冲突才取得辉煌的。而通往辉煌的道路上满是鲜血和污秽,嚎啕的母亲和孤儿的眼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