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记忆的技巧和方法(我知道背诵记忆要有方法)(1)

电视剧《对手》截图

上面的视频截图,是前一段时间,郭京飞和谭卓主演的电视剧《对手》里的一个情节。

谭卓饰演的语文女老师,在家里给几个中学生辅导语文:带着学生背课文。

一个女学生课文背不出来,女老师就说:“背诵、记忆这个事儿是这样的,你不能死记硬背,死记硬背你只会事倍功半,你得找到技巧,找到技巧你就省心省力了。所以,不管你什么诗词歌赋,无论你长短,你只要找到技巧,你就都可以记下来。”

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

很多观众都以为,接下来,这位老师会告诉学生背诵、记忆的具体技巧呢!可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在解释课文中每一段话的意思。

视频弹幕里全都在吐槽这位女老师,为什么不说具体的记忆、背诵技巧是什么?(什么技巧你倒是说呀~!哈哈哈~)

背诵记忆的技巧和方法(我知道背诵记忆要有方法)(2)

仔细看这位女老师说的:“你得找到技巧,找到技巧就省心省力了,你只要找到技巧,你就都可以记下来”。

老师的意思是:让学生自己去找关于背诵、记忆的技巧。

也就是说,老师把不知道记忆技巧、不懂学习方法的责任全推到了学生身上。

也就是说,这位老师默认:学习技巧、学习方法不需要老师教,需要学生自己去找;教记忆技巧、学习方法不是语文老师的责任;教语文就是教语文,记忆技巧、学习方法、学习原理不在教语文的范围内。

可是学习技巧、学习方法难倒不应该:老师、家长先教给学生,然后才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这些方法是否有效么?

教学生学习最重要的难倒不是:教学习原理、学习方法么?为什么这些关于学习最重要的东西,老师反而不教,却让学生自己去找?

教语文、教数学、教英语,教一切科目的老师,职责难倒只是教这门科目的具体知识么?

教学的最终目的难倒不是:通过教某一门科目,让学生在学习这门科目的过程中,掌握关于学习的方法、方法背后的原理、关于学习的正确认知等,这些适用于一切科目的通用学习能力么?

可能电视剧中的这一幕,编剧只是为了点明谭卓饰演的是一位语文老师这个设定,学习方法并不是剧情的重点,所以就只是稍微提了一下,一带而过,不需要太具体、详细。

可是,为什么弹幕里有那么多人吐槽、抱怨呢?我想,还是因为这触及了很多人的痛处。

很多人都有同感,上学的时候,或者平时学习的时候,老师、家长总是告诉你:学习要努力、要有方法,要有技巧。

可是,很少有老师、家长能明确告诉你:努力的具体方式是怎样的?学习的具体方法是什么?所谓的技巧,具体又是指什么?

大多数老师、家长辅导学生学习时,只是在教某一门科目的具体知识而已,教数学的只教数学知识,教英语的只教英语知识。

老师、家长们很少、甚至完全不教学生学习原理、学习思维、学习方法等等,这些关于学习的系统认知。

老师、家长全部都默认:这些需要学生自己去搞明白,老师、家长给不了你答案!

而且,这样的老师、家长并不在少数。

比如我:上学的时候,我只记得老师要求我们要背诵什么、记住什么,学会什么,学好什么。

我从来没记得有老师教过我:背诵的具体原理是怎么一回事;记忆的具体方法有哪些;学好、学会一门科目的具体技巧又是什么;不同的学习内容,又对应什么样的学习原理、方法、技巧。

难倒这些,不才是学习的重点么,每一门科目的学习,最终目的:不就是通过学习这门科目,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真正理解学习背后的原理么?

可是,老师、家长们在学生学习这件事上,只是在下达命令、作出指示和要求。很少、甚至完全没有具体方法、原理上的指导。

这就导致,大多数学生采用的都是无效的学习方式,每天都在假装学习、自我感动式的学习。

很少学生会反思:我这种学习方式到底对不对?合不合理?即便有时候,学生能意识到自己学习效率很低,却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又怎么能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呢?

整个求学生涯,学生只能靠自己一点点去领悟学习背后的原理和方法,这中间要经历无数不必要的弯路和挫折。

很多学生就是在这个探索过程中经历了太多迷失、无助,最终对学习失去信心。

有时候,即使学生遇到学习问题,向老师、家长求助,老师、家长也很少会从根源上去分析学生的问题所在。

老师、家长,一般只讲解具体科目的某一道题错在哪里,这样根本解决不了学生的核心问题,学生的核心问题是:对学习这件事缺乏全面、系统的认知。

搞明白每一道题错在哪里,这只是学习上的细节问题,对整体上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全面认知并没有太大作用,这样只会治标不治本,学生表面上在认真搞懂每一道题,看似很努力地学习。

可是整体上的学习能力,却越来越不能应对不断繁重的学习任务,学生慢慢地就赶不上学校统一的学习进度了,自信逐渐被击垮,很可能导致彻底放弃学习。

因为没有首先建立对学习的整体认知,只是在学习细节上无比认真,根本不足以应对复杂的学习任务。

最终,班里学习好的学生,主要是那些天资和智商本来就出众的。

但是,这些学习好的学生,之所以学习好,跟老师、学校的教学能力关系不大。老师和学校的教学能力体现在:能把普通学生培养成优秀学生;而不是,把本来就聪明的学生筛选出来,变成人人羡慕的学霸。

大多数学生都是普通人,既不是天才,也不会太笨。

如果能在学习这件事上,对他们有原理、方法、技巧上的系统指导,大多数学生都是能学会自己想学的知识或技能的。

能在学习原理和方法上对学生作出指导的,主要是老师和家长。可是,如果老师、家长都没有这个能力呢,学生就只能靠自己去摸索。

尤其是三、四线城市以下,以及广大县城、乡镇、农村的中、小学生,在这方面是最吃亏的。

因为学习这件最需要掌握原理和方法的事情,他们的老师、家长却从来不教他们、甚至完全没能力教他们。

我就是在这方面吃过大亏的学生。

作为从乡镇中学、县城高中出来的学生,我对乡镇中学、县城高中的教育还是比较了解的。

我上中学的时候,不管是记单词、还是背课文、或者记数学公式,就一个办法:死记硬背,只会通过低水平的重复达到记住某个知识的目的。

死记硬背在小学阶段还管点用,因为小学知识实在太简单,死记硬背也基本能考个好成绩,老师再严苛一点,班里全是满分也不稀奇。

可是,到了初中、高中,靠死记硬背是完全没可能学好任何一门科目的。这个时候,老师即使再严厉,学生即使很刻苦,该学不好的还是学不好。这时候的学习任务已经不是靠刻苦、靠下笨功夫、靠有好的学习习惯就能搞定的了。

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记忆的第一步是深入的理解要记住的内容,然后才是各种记忆方法和策略。

更没有人给我深入浅出的讲解过:关于学习、记忆背后的原理。

死记硬背,效率虽然非常低下,但这却可能是一个班级里,大多数学生能想到的唯一学习方式。

最终结果,可想而知:即便靠死记硬背暂时记住了,也会很快忘记。又要重新记忆,一遍遍重复背了忘、忘了又得重新背,这个过程。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进入恶性循环。

这种恶性循环,如果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没人帮助学生纠正,学生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原来学习是有科学方法的;原来学习最重要的是:理解学习方法背后的逻辑和原理。

学生可能一辈子都认为:自己学习不好,是自己个人原因,是自己不努力,自己太笨,自己能力不行。

学生可能永远意识不到一个关于学习的核心逻辑:学生努力学习却学不好,主要是老师、家长的教学能力不足。

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老师、家长启蒙;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老师、家长激发;学生的学习方法需要老师、家长正确指导;学习背后的原理需要老师、家长鲜明、生动地举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老师、家长如果不教学生这些事情,那就没有人会教学生这些东西了。

很多老师、家长从来不教学生这些关于学习的整体认知,原因无非三种:

第一,老师也不懂这些关于学习的原理和逻辑,只是偶尔谈到一些方法或技巧,或者只是一知半解。

第二,老师、家长从未意识到会学习是一件需要系统去教的事情,老师、家长默认:学习好不好,主要看天赋和智商。

第三,老师、家长知道学习要讲究原理和方法,但是自己没能力教,或者懒得去教,不过这种可能性很小。

我想,大多数老师和家长应该属于第一种和第二种,也就是说:老师、家长也不懂学习背后的原理和方法;老师、家长也意识不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掌握原理和方法;老师、家长也不知道:原理、方法对所有科目都是通用的,无非是不同科目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而已。

连老师这样的专业教育工作者都不教、都不会教的话,家长这些教育门外汉,就更没能力教学生学习方法,以及方法背后的原理了。

大多数老师、家长,只会跟剧中这位女老师一样,说一些无比正确的废话。

甚至都谈不上是“正确的”废话。因为这位女老师的话本身也谈不上正确。

背诵、记忆这种事,找到技巧就可以了么?技巧背后的原理不需要理解、搞明白么?一种方法或技巧,连原理都不理解,又怎么能正确、高效地应用这种技巧呢?

谁不知道背诵、记忆,要有技巧和方法呀!大家都知道:这世界上做任何事都是要讲方法和技巧的呀!

可是,老师、家长难倒不应该告诉学生,这个具体的技巧是什么吗?

更何况,学习技巧根本不是重点呀!

学习技巧背后的原理才是关键,很多人学是喜欢收集一大堆学习方法、技巧,想要通过不断掌握新的学习方法,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可是最终,往往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因为,方法和技巧只是锦上添花的点缀,深入理解背后的原理才是学习的根本。掌握了原理,技巧和方法很容易理解,应用起来也会更加高效。

但是只知道技巧,却对技巧背后的原理一知半解,甚至不屑一顾。就很难真正领会这个技巧的正确应用方式,也就无法将这种技巧合理、高效的应用到学习上,更别说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了。(原理是电脑的硬件和操作系统,技巧是电脑上安装的各种软件,电脑上所有的软件,要想正常、有效的使用,都要建立在电脑的硬件和操作系统是否优良这个前提条件下。硬件和操作系统不行,安装的软件版本再新,电脑也会非常卡顿,无法使用。)

最终,每一种技巧和方法,都只是草草尝试了一下,觉得效果不理想,就放弃了,继续去寻找下一种所谓的“更好的学习方法”。

学生总是觉得,自己学习效果不理想是因为:没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真正情况很可能是:每一种方法,你都没有在深入理解原理的情况下正确应用,最终当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不理解原理就会产生浅尝辄止、只能看到表面,看不到本质的问题。

学习如果每次都是不求理解方法背后的原理,那么,看清事情本质的能力就得不到锻炼,这种能力就会越来越弱。自然无法应对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很多问题。

相反,学习时就养成思考每一种学习方法背后原理的习惯,久而久之,这种看清本质的能力得到了反复的训练,一个人看清事物本质的能力会越来越强。

任何能力都是用进废退,学习更是如此。

那么老师、家长正确的做法是怎样的呢?

正确的做法是,当学生记忆、背诵出现问题时,老师、家长,不但要告诉他们背诵、记忆是有技巧的。

还要告诉他们,背诵、记忆的具体技巧有哪些。

还要告诉他们,现在要背诵、记忆的内容适合哪一种技巧。

更要告诉他们,这种背诵、记忆技巧背后的学习原理是什么。

提到记忆技巧,老师、或者家长,不但要告诉学生提取策略、艾宾浩斯曲线、间隔记忆与集中记忆、感官记忆、联想记忆、睡眠对记忆的影响等,这些关于记忆的核心概念和方法。

还要告诉他们每一个方法和概念背后的原理是怎么一回事,这样才能根据要背诵、记忆的具体内容,采取不同的记忆技巧和策略。

背古诗词的策略,可能不适合背英语单词,背单词的策略,可能不适合记住数学、物理公式。

技巧有无数种,但一切记忆技巧都建立在:理解技巧背后的原理,这个前提之上。

而且,应该从上小学开始,就开始系统培养学生关于学习的全面认知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从小学到高中这十几年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出适合自己的一套有效学习策略、学习经验。

才能具备应对大学及以后人生中,更复杂、更艰巨学习任务的能力。

学习是一个持续一生的过程,学生越早接受关于学习原理和方法方面的正确教育,越能尽早进入学习的良性循环。

一旦学生进入学习的良性循环,学生每一次遇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时,就有能力、有自信合理应对,不再只是束手无策,只能依靠老师或家长。

学生自己就能解决学习问题的次数越多,学生在学习上体验到的积极反馈就越多,就会激励学生越来越喜欢学习。学生慢慢就会就会觉得,学习是一件虽然会累,但是却很享受这个过程的事情。

相反,没有学习原理和方法上的系统教育,大多数孩子的学习,非常容易进入恶性循环,导致孩子就会越来越排斥学习、最终讨厌学习。

广大三、四线城市以下的学生,县城以下的乡镇、农村中、小学生,尤其要重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很多人有个误区,以为学习就是为了学习知识或技能,或者为了通过考试。

但是,学知识、学技能、通过各种考试,都只是学习的手段而已,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过好自己的生活,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人一辈子会遇到各种千奇百怪的复杂问题,人生就是一个解决成千上万大大小小问题的过程,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很难过好这一生。

学生在学校里刻苦学习、天天做题,同样,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通过学习、做题训练出来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知识会遗忘、会过时,但是通过学习塑造出来的能力永不过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