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

屈原端午节的传统有什么(端午小知识屈原)(1)

  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以最着名的篇章《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屈原贬后任此职。《史记·屈原列传》裴骃集解中说:“骃案《离骚序》曰: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原(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可见三闾大夫是一种掌管三大姓的宗族事务之官。

  我国的历代文献,从大处看,由三个层次构成:最基础的是家族文献即家谱;比家谱高一个层次的是地方文献,也就是地方志;最高端的是国史。包括公、私两个着述系统。古代家谱是封建王朝选拔任用人才的依据,因此一直是官修。地方志和国史更不用说。也主要是官修。发展到晚唐五代,世家大族的谱牒大多数被战乱所毁,朝廷已经无法主持修谱工作。于是从宋朝开始,国家谱局就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家谱就由各个姓氏自己修纂。地方志和国史则仍旧以官修为主。

屈原端午节的传统有什么(端午小知识屈原)(2)

  晚清以来,中国为自强计,除了政治体制不肯放弃封建专制体制外,其他各方面都开始效法西方。回顾这最近的百年岁月,我们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抛弃了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家族文化。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们传统的修家谱、修地方志和修国史的工作逐步得以恢复开展。现在的问题是,修地方志也好,修国史也好,都是政府行为。有经费,有编制,有学术力量支撑。而家谱呢?则没有那么幸运,这是一块自生自灭的土地。许多人对修家谱,研究族史一脸茫然。好像这个东西跟他八竿子打不着似的。近40年来新修的族谱虽然数量不少,规模不小,很多家族都修了全国甚至全球性质的通谱,互联网上也有成千上万个qq群和微信群在讨论修谱的问题,族史的问题。但毋庸讳言的是,这些行为都是纯民间的行为,很难得到官方的支持和学界的支撑。

  比较地方志研究和国史研究,族史研究虽然热闹非常,但整体水平还有待提升。

  因为我们毕竟连根拔起了家族文化这株古老的文化之树近百年,要它重新生根开花结果,还需要时间培养才能恢复元气。

屈原端午节的传统有什么(端午小知识屈原)(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