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当我看到赵构的一张恶搞照片时,我不小心笑了。我的同事听到了,并与我进行了以下对话:“这谁啊?”“赵构。”“赵构是谁?”“杀了岳飞。”“哦,他呀,不过换成是我也一样要杀了岳飞。”
“岳飞哪招惹你了?”“谁让岳飞硬要把人家爹弄回来当皇帝。”“岳飞已经把提法改了。”“之前喊过心里会怀恨在心。”……这,也许便是为啥子我不愿意主动和人聊历史的原因吧。
一般对话在这——“谁啊?”“赵构”后就接不上了。他很厉害了,还能和我拆五六招。而一般稍有研究的爱好者,在开始聊的一两句话中,就能判断出对方所在的层面,如果不在一个频道,就不会往下说了,免得吵起来。
血淋淋的教训。有一次。大约六七年前,我脑子被夹住了,加入了一个历史群。我刚进群,就听说这群人中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大哥, 通晓“史学”。群中的在线网友全是这位大师的小粉丝哟。
也算我“幸运”。那天晚上,就遇上了大师出来“讲史”,我在旁边是越看越不对劲。大师讲的是朱元璋第八子潭王朱梓其实是陈友谅的遗腹子,他成年后知晓身世谋划反击,而后失败身死的故事。
大师讲得绘声绘色,群众们听得津津有味。我能看见脑子里星星。于是手残列上《太祖实录》中的原文,向大佬解疑。“(洪武二年九月)丁酉皇第八子梓生定妃达氏出也 ——《太祖实录》卷四十五。
朱梓是洪武二年(1369)生人,陈友谅死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都过去七年了,你跟我说这是遗腹子?遗了个七年之痒?大师见我如此不开窍,气得怒斥我“《明实录》里的话能信吗?“
”那都是朱元璋指使手下人写得,他当然不能承认自己被陈友谅戴了绿帽子这种事,所以才故意这么写。这种庙堂文件里的话你居然也信?”“对啊,对啊。这种东西怎么能信呢?”群里一众网友们附和着大师,讥讽我的少见多怪。
我被驳得脸青面黑,只能灰溜溜退了群。时值经年,回而思之,依旧觉得……这太忙真是一群大“聪明”!
驳正史的好像越来越多了,我一直有个疑问实在是想不清楚,如果连正史都不相信,难道该信太忙民间传说?尽是些“上修历史不足信”……这种言论,可是我们几千年文明传承不就是上修的嘛?不信正史信中年人酒后饭桌上抖机灵啊?
我承认有时野史的价值真的比正史强。正史比较全面jpg,例如明史清史讲的东西,呵呵,想都别想,翻本纪中宁战都是一笔带过。
问题是:要怀疑某段史料或某本史书的可靠性不是不可以,但是得在三种情况下才行。第一,这段记载不符合逻辑。第二,这段记载和另一处与之相关的记载矛盾了。第三,这本史料的作者喜欢胡说八道,且书中充斥着大量谣言。
普通历史系本科四年就要学“史料的选择和甄别”,拿来一个东西就说全都信或者全都不信的,多半是傻子。虽然正史里的错讹多了去了,但涉及具体问题的时候,尽可能多搜集资料,去伪存真,大致也可以还原历史上的原貌。
譬如自宋开始,除了《实录》、《明史》,还有大臣们的奏议、墓志铭、地方志、文人笔记等等,再有就是考古发现,东西多着呢。以正史为本,野史杂之,历史就是这么看的。项羽28对几千,两次杀掉数十百人的事可能是假的。
但他的勇猛有多个历史人物的言论佐证,抛去水分,含金量依然很高。总而言之:不是说正史就全对,而是所有观点应该全部以史料为依据,推测的东西一定要讲逻辑性全面性,不能选择性失明。现实逻辑和史料都说得通的观点才能让人信服。
三国区正常:人们在《三国演义》框架下很愉快地交流,间或乱入一位:“颜良、文丑不是关羽杀的,去看看《三国志》!”大家在《三国志》话题下很愉快的交流,间或乱入一位:“赵云是演义虚构人物,历史里只有陈到,多看看《三国志》!”
以及曹操屠人真性情,刘备携民假仁义,奉孝不死平天下,诸葛全凭演义吹一类的经期梗更像麻绳提豆腐——不说了。还有什么郭嘉战略家,十胜十败高级战略指导。荀彧是谁?哦,网搜了一个搞内政的,肯定不如我郭嘉。荀攸是谁?你刚刚不是问过了吗,怎么又问?……
其实这还不算什么,“正史帝”经常告诫人们《三国演义》不可信,多看看史记的……许多地摊史学家最喜欢让别人去看《三国志》,结果自己就压根没看过。宁人吐血的例子:
1、杨坚结束了中国三百年的五胡乱华五代十国的乱世(真是神了,还一副说教的态度。)2、《新三国》是按照历史拍得,不像三国演义瞎编的。3、张飞明明是个小白脸!人家长得帅,书法又好!演义是骗人的!
看看人家张飞打胜仗之后书写的碑文吧!我:???4、曹操屠人没得洗,但同时我也想说陶谦也不是啥好东西,三国本来是个混乱的年代。(那么说是陶谦亲自下手又或命人代办,那陶谦何止不是好东西还是彻头彻尾的蠢。)
5、诸葛军事不行,庙堂方面可以而已。(武庙十哲军事不行,权威辞书定义的军事家说撸就给撸了)。6、史书里面的东西能信吗,可能是真的吗?修史书的人怎么会、怎么敢把真东西写进去呢?都是被改过的,不能信。
7、谁谁谁讲错了又怎样?如果不是他,咋们这样老百姓谁愿去看历史?你们早就没戏了。你们写的专业作品那么难懂,谁喜欢看?高兴你们编不了钱,你们就是怨恨谁谁谁比你们更有名、赚得多。
8、要不就是你们被教科书欺骗了,一群学不会理科只会背书的人,你们怎么会理解谁谁谁的独立思考。9、李谁谁有苦衷,是忠臣,功过参半,《淮军史》不客观。那么4亿两白银,是个什么概念。前年清国生产总值17万亿,一个三公弄了8万亿……
被别人指出自己觉得骄傲的是没有用的。这比指着我的鼻子说我蠢还要糟糕。但在这里,我认为最可恨的挑衅方式是说无关紧要的讽刺。在这方面,即使像我这样有丰富想象力的人也应该愿意低头。
就是在与考古学和历史研究有关的网站上留言,说“研究这个有什么用”“研究这个有助于提高生活水平吗”“这与老百姓有什么关系”“西方发达国家研究未来,我们只会研究过去”。
有趣的是,同样的人可能会看到中国某一种传统逐渐衰落的新闻,又会摆出一份尊重老祖先的模样,说“别人保护XX传统文化做得多么好”之类的。
人最喜欢被表扬,最讨厌被无端指责,承担一类负担,被攻击为某种落后和不进步负责。历史学习和研究就应该摆脱那些不必要的“使命感”,这种所谓的“使命感”将使人们不去交流和学习,而是基于刻板印象输出情绪,并抱怨他人。
就像上面几段一样,当我们以专业人士或爱好者的身份愉快地研究某段历史时,会有人跳出来指责你做了这些陈旧无用的事情,而不是科学研究。当然,这些人也有可能在航天研究的下面说,去吃草,上天又有什么用。
看到别人做什么事,就指责一番这有什么用,这种“功能主义”价值观使很多人即使在这个信息流通极其便利的时代,无法接受别人的知识与善意。我认为没有必要浪费时间与其阐述考古、历史研究存在的必要性。
真诚虚心讨论的人会将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十倍,而不必与通过某种“他者”输出情绪的人争论,因为我们很难做到将自己的智商与良心降低十倍。只有一个只是误解而不怀有恶意的人才能通过交流改变刻板印象。善良的人总是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的感受,他们不喜欢被人这样揣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