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邓稼先,两位天才,可称得上国士无双!一个成为了和爱因斯坦一个梯队的世界伟大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一个成为了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核物理学家。

邓稼先对杨振宁有怎样的感情(杨振宁和邓稼先的世纪友谊)(1)

两人看似走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但却有着相互交错的命运,以及以他们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所经历的选择,波折和坚持。

他们内心所共有的,是内心的一片赤诚!

他们各自登山,终在山顶相见!


从少年到青年,相识相知

邓稼先对杨振宁有怎样的感情(杨振宁和邓稼先的世纪友谊)(2)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的合肥县。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柔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两人仅仅相差2岁。

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是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当时任职清华大学,担任哲学系教授。杨振宁父亲杨武之也是清华的数学教授。

两人都住在清华园,也都是同乡,兼同事,自然而然成为了至交好友。

从小学到高中,邓稼先和杨振宁,杨振平两兄弟关系都极好,三人经常一起打弹珠,打球,甚至比赛爬树。

杨振宁机智灵巧,性格活泼,而邓稼先相较之下则是忠厚老实。两个人性格的差异性,多少影响了他们最后走的不同的道路。

邓稼先对杨振宁有怎样的感情(杨振宁和邓稼先的世纪友谊)(3)

两人在西南联大时,就经常一起交流心得。邓稼先在数学和物理等方面都受到了杨具体指导,邓稼先当时回忆说“振宁兄,是我的课外老师

一次,日军轰炸学校,杨振宁已经跑入防空洞,邓稼先藏在教室附近。情急之下,杨振宁冒险找到邓稼先,将其带到防空洞。轰炸结束,刚才邓躲藏之地,已经是一片废墟。

两人留学期间,也是相伴而行。

留学期间,杨振宁在芝加哥读书。2年后,邓稼先也考取了留学资格。邓写信向杨寻求学校建议,杨了解到普渡大学理工水平高且收费低,于是回信“此校离芝加哥很近,我们两人可以经常见面”

事实上,在留学期间,邓稼先是自费生,经济很拮据,杨振宁也多次给予慷慨解囊,还和邓一起同住。邓稼先也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奖学金。


各自为王,开挂人生

两人自1950年邓稼先回国开始,就是21年的分别。但两人之间的友谊,并没有因为时间和地理原因而冲淡,他们都在为各自的目标奋勇前进!

邓稼先对杨振宁有怎样的感情(杨振宁和邓稼先的世纪友谊)(4)

1945年,23岁杨振宁获得庚子赔款奖金赴美留学,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26岁,获得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27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是理论物理。同年和恩里克费米,提出了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

1952年,杨振林30岁,在完成“统计力学”论文后,爱因斯坦很是欣赏。后来爱因斯坦也曾邀请他去办公室面对面交谈。

1954年,32岁的他和米尔斯一起提出了杨·米尔斯理论,也就是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结构

该理论有多牛?

物理学界有各种各样的定律。比如光学,热学,电磁学,声学等等。但有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把所有东西容纳进去?

牛顿之所以牛,是因为他把宏观力统一到了引力下面。

麦克斯韦在微观下面,又将分子间作用力统一到了电磁力下。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又提出新理论来描述引力。狭义相对论又征服了电磁力。

但是随着科技进步,人们把原子核打开一看,又发现了两种力,分别为“强力”和“弱力”,而描述这两种力,都是用杨米尔斯理论来描述的。

所以我们经常说杨振宁和牛顿,爱因斯坦等伟大物理学家是属于同一个梯队的牛人!

而且,该理论太超前,当时提出来,并没有在学术界引起波澜。直到20世纪的末期,物理学界才后知后觉,提出杨振宁应该再获得一次诺贝尔物理学奖!

邓稼先对杨振宁有怎样的感情(杨振宁和邓稼先的世纪友谊)(5)

1956年,34岁,杨振宁和李振道一起提出了宇称不守恒

1957年,36岁的他就凭借该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邓稼先对杨振宁有怎样的感情(杨振宁和邓稼先的世纪友谊)(6)

该理论又有多牛

借助该理论,十多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6位数学家获得了菲尔茨奖

自此,杨振宁走入了物理学世界大舞台,大展拳脚,各种名誉接踵而来,他也继续高歌猛进。

1964年,42岁,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

1965年,43岁,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6年,44岁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讲座教授,并担任新成立的理论物理研究所的所长

1971年,他看到中美关系有复苏的征兆,申请同美国乒乓队一起,回国看望重病父亲!


邓稼先对杨振宁有怎样的感情(杨振宁和邓稼先的世纪友谊)(7)

1950年,普渡大学博士毕业后,26岁邓稼先毅然决然回到祖国,兑现自己报效祖国的承诺。

远在大洋彼岸的另一头,邓回国相对平静些。他在近代物理研究所担任研究员,生活回归平常。

1958年,迎来了他的人生转折点。

34岁的邓稼先,接到了来自钱三强的交代的一个绝密任务。该秘密任务,将让他从此在中国”人间蒸发“。

当时,中国原子弹事业进入一个艰难状态。苏联单方面终止两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导致中国站在“一片废墟之上”。

邓稼先接到来自上级的任务,要他带领一些大学生,和部分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一起,制造中国自己的原子弹。这就意味着他要在人间消失了,不能发表论文,不能公开报道,不能和朋友来往,甚至和自己的妻儿都不能保持通信!

邓稼先对杨振宁有怎样的感情(杨振宁和邓稼先的世纪友谊)(8)

他不停地来往于在四川和青海的研制基地,当时资料少,设备差,时间短,环境还特别恶劣,拿着一个简陋的计算尺,在帐篷里计算着各项公式,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的漫长核武器研制道路!

现在人可能很难想象,国家核武器的起点是从一穷二白开始的,是从一帮科学家砍高粱,挑土,砌墙开始的。

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腹地的天空,成功爆炸了第一颗中国自己的原子弹

邓稼先对杨振宁有怎样的感情(杨振宁和邓稼先的世纪友谊)(9)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6年时间,邓稼先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 当时苏联科学家离开前说,你们至少要花20年时间才可能完成原子弹的制造。

而就在1964年的9月15日,美国的卫星侦测到我国核武器,美国当时国务卿和当时的苏联驻美大使密谋,意图想炸毁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基地。可见外部局势有多严峻。

邓稼先他们继续紧锣密鼓,马不停蹄,在随后2年实验后,再次成功研制出氢弹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邓稼先40岁。全国上下并不知道他的功劳。紧随其后的氢弹爆炸时,邓稼先42岁,他已和妻儿断联8年。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邓稼先已经完成第二阶段实验,正准备开始第三阶段实验,却被拉去“学习班”进行批斗。

1971年,那个远在美国的兄长无形中,再一次救了他一命

原来在1971年,乒乓外交,中美关系破冰,当时49岁的杨振宁,随美国乒乓球队一道访华。作为此次访问的第一位华人,中央领导问他想见谁,他的会见名单,榜首就是邓稼先。

所以上级速速召邓稼先进京,从而包括邓稼先在内的那个学习班的众多科学家,才被拖出了泥潭!

21的分别,两位老友,都已经是不惑之年,终是相见!

一个得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出众多超前理论,为整个世界贡献了重要礼物!

一位带领一批中国科学家,走在中国核武器的前线,制造了中国自己的核武装力量,为中国不再被欺负撑起了脊梁!

他们终是在各自领域称王,旗鼓相当,不相上下!

两人互相欣赏,钦佩,互相理解,支持!


高山流水一知己

1971年,杨振宁多次在美国进行演讲,告诉他们如今的中国,鼓励他们回国发展事业。

在中美关系还没有解冻的情况下,多次去往欧洲,南美洲,东南亚进行讲学,并且多次回国给中国教育给予建议,很多科学家,就是因为他的建议才真正被给予了更多的机会。

每次返回美国,都会被CIA轮番调查询问!

此时,邓稼先也脱离了“学习班”,担任核工业第九院的副院长,继续开展研究工作!

以后,每次回国,杨振宁总会去找邓稼先叙旧聊天,聊学术,聊以往的生活,聊留学时期的回忆。

两个人都到了花甲之年,友谊就像陈年佳酿一般,时间越久,越醇香!

阴阳相隔,友谊长存

邓稼先对杨振宁有怎样的感情(杨振宁和邓稼先的世纪友谊)(10)

回到北京后,邓稼先继续投身于核武器研制工作。

1979年,邓稼先55岁。在一次氢弹空投实验中,降落伞发生故障,氢弹重重摔在地上,没有爆炸,派了200多号人去找也没有找到,邓稼先不顾劝阻,执意前往,因为辐射大,不找到对当地影响是极其严重,但他却近距离接触辐射源。

邓稼先对杨振宁有怎样的感情(杨振宁和邓稼先的世纪友谊)(11)

长期在这种环境下,1985年,邓稼先61岁,被诊断为直肠癌,他在这一年和自己的妻子许鹿希终于见面了,不过是在医院重病房,医生问是什么毒素导致你这样,邓稼先对妻子说,不能说

邓稼先对杨振宁有怎样的感情(杨振宁和邓稼先的世纪友谊)(12)

收到好友邓稼先病危消息,远在美国的杨振宁急忙回国探望,看着病床上的邓稼先,他止不住震颤,昔日好友,比自己还小两岁的好友,如今已经嘴角带血,身体羸弱,站不能立!

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稼先,你搞两弹,国家给了你多少奖金啊?”

邓稼先躺在病床上,神秘地伸出两根手指头:“20块,原子弹10块,氢弹10块。”

杨振宁听了,眼里饱含热泪,久久不能自拔!他在28年前,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学金就有7万块。而他的好友28年隐姓埋名,两弹元勋,奖金只有20块。

足以看出当时的新中国是多么的贫困。当时国家对于科研奖励,是原子弹1万块,氢弹1万块,组织按人头分下去,到邓稼先手上就是20块!

邓稼先对杨振宁有怎样的感情(杨振宁和邓稼先的世纪友谊)(13)

1986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才刊登头条“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报道,全国上下才知道了邓稼先的名字和事迹!

1986年7月29,他永远的去世了,享年62岁

老一辈的科学家,就像中国的老黄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砥砺前行,舍己报国,毫无怨言!

1987年10月,杨振宁特意回北京为老友扫墓,邓稼先妻子许鹿希将邓弥留之际叮嘱的礼物送给杨振宁。一盒文房四宝,蓝色盒子上写着“振宁,致礼存念”六个字。


后记

两位伟人半个世纪的友谊,让人动容!两位堪称国士无双!

老一辈的科学为祖国奉献了自己一生。他们的纯碎,赤诚,让我们热泪盈眶,热血沸腾!

在好友去世后50年,杨振宁也一直奔波与大洋之间,捐钱,讲学,建实验室,为中国科技和教育做了很多事情!

82岁的他,也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实现了和好友“千里共同途”的期望!

邓稼先对杨振宁有怎样的感情(杨振宁和邓稼先的世纪友谊)(14)

#创作挑战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