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什么陈桥兵变会成功(陈桥兵变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兵变)(1)

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是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兵变,免了喋血宫门,浮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祸连结,几乎达到了“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胜利,不但完成了以和平的方式交接政权,更是对后世的政体和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陈桥兵变对北宋统一的影响尤为突出。陈桥兵变与北宋统一主要讲述了周世宗驾崩后,赵匡胤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发动兵变,并完成建立宋朝一统华夏的事情。

屡建战功,掌握军政大权,逐渐成了皇帝的亲信将领之一

公元927年,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他的父亲赵弘殷先后任护圣都指挥使,后周龙捷左厢都指挥使、岳州团练使,赵匡胤从小耳濡目染,成就了他有勇有谋的将士风范。公元948年,22岁的赵匡胤报名参军,成为后汉枢密使郭威的部下,从底层校尉一步步做起,跟着郭威驰骋沙场,屡立战功,成为一名能征惯战的战将!从此郭威对其刮目相看,相当器重,将他视为自己的心腹爱将,不断受升迁和重用。

赵匡胤在军营中头脑聪明,有勇有谋,特别善于交际,为人也很大方,经常与郭威麾下的一批年轻将领称兄道弟,同石守信、杨光义、刘守忠、王审琦等十人结为异性兄弟,史称“义社十兄弟”。赵匡胤是个典型的武将,能打,心大,号称“一条哨棒等身齐,打下四百座军州都姓赵”。而且赵匡胤本身武功高强,平时义气豪爽,军营将士对他都很佩服敬重,凭借着出色的才干,他进入了将来的皇位继承人柴荣的门下,后来当了个开封府马直军使的官。

在广顺元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与此同时,赵匡胤也受到提拔,成为了后周威望很大的将军,同时也掌握了军事大权,具有一定的实力,直到公元954年,后周第二位皇帝柴荣即位。

不久后参加了高平之战,是周世宗柴荣刚刚登基之时领导的后周大军和刘崇带领的北汉和契丹联合大军在高平一带的一次战争。这场战争是后汉皇帝刘崇为了给儿子报仇,趁郭威病死,柴荣刚刚登基不久,后周基业尚未稳固之时联合一直觊觎中原的契丹带领五万大军进攻后周的战争。

双方交战后,在后周右路军遇到北汉猛将的打击后全线崩溃,士兵将领纷纷向北汉军投降,争着向刘崇高呼“万岁”,后周侍卫司将领何徽、樊爱能等人的临阵脱逃,后周军马上要全线崩溃的时候,赵匡胤一看,这样不行,于是个人挺身而出,喊道:“国家生死存亡,就在于此!主上如此危险,我等岂能不卖命!”然后带着自己麾下的一千铁骑力挽狂澜,经过拼死冲杀,把刘崇吓得直往后退落荒而逃,扭转了战争的局势,最终让柴荣带领的后周军取得了胜利。可以说高平之战中赵匡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帮助柴荣击退了敌人,战后被擢升为殿前都虞侯。

经此一战,周世宗柴荣决心整顿军队,大力培养皇帝私人卫队性质的“殿前诸班”。整军行动由殿前都虞候赵匡胤实施。在改革过程中,赵匡胤亲自选拔武艺高超的猛士强将,裁汰老弱,并将控鹤、散员、散指挥使、铁骑、内殿直等部队划归“殿前诸班”,极大提升了殿前军的战斗力。

殿前司和六军、侍卫司一样,都是后周禁军的部门,而此时六军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侍卫司是三个部门中最强的,柴荣为了防止其兵变,命令赵匡胤整顿和扩充殿前司诸班,作为自己的亲信部队。在赵匡胤数年的精心打磨下,殿前司实力已经和侍卫司相当,他在部队中的威信也树立起来了。

在周世宗三征南唐时,赵匡胤驰马冲锋,勇冠三军,立下汗马功劳,被提升为忠武军节度使兼领殿前都指挥使,逐渐成了皇帝的亲信将领之一,位于权力中心,一跃成为后周禁军中仅次于李重进和张永德的三号人物。

赵匡胤依靠出众的才干和显赫的战功,确立了殿前军中的实际统帅地位,顺利在基层士兵和指挥系统中树立了崇高的威信,掌握了后周禁军精锐殿前军。

从朱温(梁朝的开国君主)开始,大家都有意识地加强中央军队建设,不断削弱藩镇军力,到了后周的时候,唐朝末年那种强枝弱干的趋势已经被彻底的扭转了过来有了这支战斗力彪悍的殿前军,中央禁军成为了中原王朝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各地藩镇节度使的队伍反而成了二三线部队。然而五代时期那种骄兵悍将飞扬跋扈、大部分士兵依然奉行“有奶便是娘”的理念,而将领们更是把军队看成是自己的私人财富,周世宗几次试图整顿这种情况,然而没等他真正找到什么行之有效的办法就驾鹤西游了。他死时,赵匡胤正是殿前都点检,用今天的话来讲,相当于中央禁军总司令。

后周末期,周世宗柴荣因病早年英逝,立年幼的儿子柴宗训为皇帝,而柴荣把皇位之所以传给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纯粹是无奈之举,自古以来年纪较小的皇帝都很难坐稳江山之位,即使有忠臣良将辅佐也未必长久,更何况在五代十国那个乱世之秋,其实英明一世的柴荣又何尝不知年幼的儿子是无法掌控整个王朝大局呢?

所以在他离世之前他也尽量为幼子铺好接下来的路,对有可能威胁政权的朝臣做了防范,笼络了朝堂上的地方实力派,以防不测可以救援。还有重点预防武将谋反将军队一分为三,这样彼此互相牵制对方。柴荣千防万想,却唯独遗漏了自己身边的臣子,可见周世宗对赵匡胤太过信任,最终赵匡胤篡了位。年幼的柴宗训当然也没法与掌握兵权的赵匡胤抵抗,且当时主政的太后也是完全没有政治经验,毕竟是一介女流之辈,再者辅佐皇帝的宰相也只是泛泛之辈。所以即使没有赵匡胤,还会有别人。综合各种条件,赵匡胤陈桥兵变也注定将会成功。

赵匡胤为什么陈桥兵变会成功(陈桥兵变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兵变)(2)

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是历史上有名的事件,它兵不血刃的完成一次王朝的更迭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幼子即位,符太后执政,但是符太后缺少主见,政治上软弱,听到辽兵南下的消息时就慌了分寸。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命赵匡胤出战时,赵匡胤欲擒故纵,推说北汉和契丹兵力强盛,难以抵抗。太后只好将后周兵权一股脑交给赵匡胤调度。

赵匡胤在获得最高兵权后,就立即对出征人员作出了部署。慕容延钊、高怀德、石守信、王审琦等等这些人无一不是他的左膀右臂和心腹。在正月初二的这一天,开封城内谣言四起,百姓们纷纷相传:"大军出征之日,当立点检赵匡胤为天子。"整个开封城都传遍了,但是皇宫里依旧风平浪静,没啥变化。赵匡胤因为谣言的话题也有点害怕,便跑回家里琢磨,问了他老母亲,"外面都在传我要造反,全城沸腾,我该怎么办啊?"可是还没能老母亲回话,他的妹妹便将他狠狠地骂了一顿,骂他懦弱无能,反而跑回来吓唬我们这些妇人,你还能干什么事。

赵匡胤被家人这么一骂立马清醒了,也不担心家里,第二天便带着大军出征了。大军出城之后,行军速度非常慢,一点不着急的样子,一直到了太阳下山的时候,大军才走了40里的路,在一个叫陈桥驿(今河南封丘县东南)的地方扎营过夜。

赵匡胤为什么陈桥兵变会成功(陈桥兵变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兵变)(3)

赵匡胤

赵匡胤晚上因为无聊便饮了一点酒然后便来到自己的谋士赵普那里去,然后谦虚地对赵普说道,自己有一个问题一直想不明白,赵匡胤就问道:刘邦乃一介平民出身卑贱,是如何成为一统天下的皇帝的,赵普回答,刘邦虽然没有特别才能,但是他身边全部都是能人,他善于发掘人才,运用人才,赵匡胤诧异道,哦?那你说刘邦手下有哪些人呢,请大人赐教。赵普说,那还用说嘛,文有萧何,武有韩信啊。如果没有这些人才在背后的鼎力支持出谋划策也没有刘邦后来的成就,所谓得人才者得天下。赵匡胤这时候若有所思啊,说了一句,我觉得赵大人就挺像萧何的啊,然后微微一笑就走了。

夜里赵普及赵匡义等亲信将领开始议论纷纷,认为皇帝年幼无知,并没有能力能够掌管朝堂之事,就算是自己为国征战破敌也无人知晓,不如先拥护赵匡胤为皇上,然后一路北上再前往战场杀敌。

此言论一出,立刻得到了众多士兵的响应,众将十分认同这种观点,整个军中造反情绪开始沸腾起来。

第二天天还没有亮,赵匡胤还在大账睡梦中时,突然被外面一声声"万岁"的呼声吵醒。随后弟弟赵匡义进入军帐中告诉赵匡胤,全军将士在外面呆了一夜,大家准备立点检为天子。"

赵匡胤惊慌失措,"开什么玩笑,这怎么能行啊。"于是便走出帐外。结果刚一出去,大将高怀德手捧一袭黄袍,迅速披在了赵匡胤身上,众将士一看全部跪倒高呼万岁。

赵匡胤再三推辞啊,"你们这是陷我于不义啊,我受先帝恩泽,怎么能做这种不仁不义之事呢,"随后赵普便说,"点检为天子,这是天命所归,人心所向,将军可不能违背天命,辜负百姓啊。以后善待周室宗族,给百姓一个安定的国家,这才是您该做的。

赵匡胤此时还是拒绝,众将士便以死相胁。赵匡胤无奈,"真是拿你们没办法啊,我当皇帝也可以,但是你们都得听我的啊。"众将便伏地高呼,愿追随陛下。

赵匡胤为什么陈桥兵变会成功(陈桥兵变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兵变)(4)

黄袍加身

戏做完之后,也没有人再提前线打仗的事了,前线的战报应该都不是真的。大军便开始班师回朝了。兵变的消息传回来之后,朝廷上下乱作一团。这时候,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以前是郭威的亲信,柴荣对他也非常信任,当时陈桥兵变的消息传回来之后,他就跑到城门那准备防御,但还没有等他召集军队,就被身旁军校王彦升杀死。结果城门守将都是赵匡胤的亲信,看到赵匡胤带领大军回来,立马就开门了。

此时朝廷早朝未散,得知消息,百官推举宰相范质、王溥面见赵匡胤。这二人见到赵匡胤首先是痛哭流涕,悔恨仓促派兵,然后二人抹抹眼泪跪地山呼万岁。

赵匡胤安排二人回宫,一方面安抚百官,另一方面安排禅让事宜。禅让仪式复杂,但二人却在极短的时间内安排妥当,并派礼官前来迎请赵匡胤,赵匡胤刚走到大殿的台基上,众大臣一见,立刻集体下跪,齐呼万岁,现场无一人反抗。

这两位宰相深受先帝恩宠,面对要夺取后周江山的赵匡胤,没有大义凛然的质问赵匡胤,只是假惺惺地说了几句后悔的话,便去安排禅让的事情了。从这两人的反应来看,他们两人即便不是同谋,也是知情者。

还有一位大臣很重要,翰林学士陶谷。禅让仪式由当时的朝廷最高礼官——宣徽南院史昝居润主持。禅让仪式将要开始时,大家忽然发现,少了一样重要的东西 ,没有准备禅位诏书。大家正在担心,翰林学士陶谷得意地从袖管里掏出了私下里代替八岁的小皇帝写好了的禅位诏书。宰相宣读,赵匡胤接诏。这是文臣的表现。

有人认为文臣手中无兵,形势所迫,不得不屈服,武将必然不同。但在这场兵变中手握重兵的可不止赵匡胤一人。符彦卿是后周摄政的太后符氏的父亲,不仅是太尉,还兼着中书令、节度使,麾下天雄军,手握重兵,还是后周封的魏王,地位尊贵无比。

还有张永德,他虽然不是柴荣的至亲,但却是后周太祖郭威的驸马,身上还有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依然是宰相级干部,并担任着忠武军节度使,手上同样握有兵权。这二人听到赵匡胤当了皇帝,他不仅没有感到意外,而且马上上表称“万岁”,表达拥戴的忠心。

回到京城的赵匡胤就在太后面前痛哭流涕啊,"我真不想当皇帝啊,是他们以死相逼的,我也没办法啊。"那孤儿寡母的能怎么办呢,随后大家掏出事先准备好的禅位诏书火急火燎地为赵匡胤办理了入职手续,因为赵匡胤任节度使的地方是宋州,所以国号就定了宋。

初三发兵,初四兵变回京,初五后周就变成大宋了,一切发生得太快,无数的疑点证明,陈桥兵变就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政变。

赵匡胤被逼无奈赶鸭子上架,还是预谋已久后顺理成章莅祚九五。

赵匡胤为什么陈桥兵变会成功(陈桥兵变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兵变)(5)

赵匡胤

尽管赵匡胤在周太祖、世宗两朝表现得十分忠心,登基之后他又一再表示自己当皇帝是迫于形势、自己的皇位受之有愧,而且史书上也都如此记载。但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赵匡胤的“司马昭之心”尽管隐藏得很深,但却仍然被至少三个人察觉到了。

首先怀疑赵匡胤的,是后周大臣杨徽之,他曾“言于世宗,以为上有人望,不宜典禁兵”(《续资治通鉴长编》)。紧接着,周臣郑起也曾对宰相范质说过同样的话。但是,周世宗也好、范质也好都没有记在心上。值得注意的是,赵匡胤登基后,便将二人贬往边远州县,且史籍上并未记录贬谪的原因。此外,韩通的儿子韩微也劝父亲要及早防范赵匡胤,但韩通同样未能听从,结果父子都在兵变后不久被杀。

大家还记得赵匡胤为什么率大军出征吗?史书对这件事是这样描述的:“七年春,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之。”

这是最初出兵的理由,等到政变发生之后,大宋朝已经建立,又说:“镇州郭崇报:契丹与北汉军皆退。”这是《宋史•太祖本纪》的说法。这里的“七年”,指的是后周显德七年。仅仅四天,辽国大军便撤退了,是畏惧赵匡胤的能力吗?显然不是。

尽管宋人都盛传契丹在正月初一大举入寇,但是《辽史•穆宗本纪》,还有这一时期与后周接境的辽国州郡长官与将军们的传记,都没有记载这个事实。

其实这一年年初,契丹根本就没有出兵攻打后周的事实,甚至连这样的意图都没有。非常明显,这是为了给赵匡胤发动兵变,故意制造出来的虚假军事情报。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应该能够下结论了:尽管“陈桥兵变”的整个过程十分完美,赵匡胤和手下诸将的表现也很到位,史籍上对此也是尽力美化,但这些都掩盖不了兵变其实就是赵匡胤集团进行的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改朝换代之举。

但为了减轻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取江山的道德负罪感,为了减小舆论压力,为了安抚诸臣以便顺利接手后周江山,赵匡胤不得不、也只能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迫于无奈的被动上位者。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陈桥兵变”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阴谋,但历史的决定并没有错:它选择了赵匡胤、选择了宋朝,使古代中国有幸迎来了一个空前发达的文治时代,为饱受五代战火荼毒的百姓营造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给中国经济文化的进步打牢了根基。

陈桥兵变既是后周大厦将倾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一幕活剧。

从唐朝末年到五代时期,中原军阀混战,大大小小的藩镇割据,从汉魏以来影响数百年的名族门阀政治彻底的终结,《少室山房笔丛》上说:“五季以来,取士不问门第,婚姻不问阀阅”。也就是说随着门阀制度的衰退和终结以往由世家大族垄断的局面彻底终结了,在这种背景下,一般的庶族阶层甚至是社会的底层也有了能够提升的机会。和汉魏隋唐时期,很多的乱世英雄出自名门豪强不同,而这个时期的乱世英雄多出身贫寒,多是社会底层的成员。例如后梁建立者朱温、后唐建立者李存勖、后晋建立者石敬瑭、后周建立者郭威等这些人,都是出身低微,低微到有些人甚至连自己的姓氏都不知道。是小人物崛起的时代,当时”十国“的统治者也是大致如此。

这些人没有家世背景,他们大多白手起家,性格活跃而且善于投机,有冒险精神,不甘心平庸,这样的总体特征也就到导致了五代时期纷乱的政治局面和政权的频繁更迭。比如后周开国皇帝郭威,从普通士兵开始做起,经历多年做到了节度使,再变成了开国皇帝,这就不难看出赵匡胤的黄袍加身类似的事件,在当时也是屡见不鲜。忠于一家的观念淡化,随之而来的就是五代时期”称王称帝“变得非常随便,导致了五代十国时期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君不君,臣不臣“的时期,这就不难理解“陈桥兵变”的发生为什么能够“兵不血刃天时因素方面。

赵匡胤为什么陈桥兵变会成功(陈桥兵变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兵变)(6)

宋太祖赵匡胤

同时,这场兵变虽然也是“枪杆子里出政权”,却成为罕见的没有流血的改朝换代。即便是最大的失意者,后周的柴氏皇族不仅保全了性命,更得到了相当的优待,这无疑成为中国古代政治走向理性的开始,为两宋三百年的繁荣奠定了开明、和谐、宽容的政治基调,其对于历史的积极影响是怎么形容也不过分的。这场兵不血刃的变革,从此开创宋朝三百余年的江山国祚,同时也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经济和生产力最为强盛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