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在岁月和文明的浸泡下,方言展示着当地的社会图景,承载着当地的文化特色,它既是一种生活韵味,更是一种文化底蕴。然而,无可否认的是,有些“乡音”,我们再也听不到了,它渐渐地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成了这座城市的一部分,成了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的记忆。

泰州方言经典大全(泰州方言曾是古代吴语)(1)

泰州方言的灵魂——没得命

江苏13市方言大PK,还是家乡话最亲切

两亲家谈彩礼(泰兴方言版)

泰州方言是怎么形成的

“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虽然,我们每天都在说着方言,但是或许很多人对泰州方言还所知甚少。它的历史有多久?它的起源是什么?后来又经过怎样的变迁?

地方文史专家、泰州方言研究专家俞扬介绍,从《左传》、《吕氏春秋》、《史记》等书的记载,可以初步推定出:在周秦两汉时代,今泰州地区的方言是古代吴语。经过一定时代的发展,泰州地区的方言逐步从古代吴语向江淮方言转变,这是泰州方言史上的重大变化。这主要是来自于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迁徙——永嘉南渡。

据史料记载,在永嘉之前,中原地区曾发生过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这次变乱直接招致了永嘉时期的民族斗争。晋朝的官民实在无法忍受,大量南逃,史称“永嘉南渡”。

在永嘉南渡时,北方的许多士族、大地主携眷南逃,随同南逃的还有他们的宗族、宾客等等,同乡同里的人也往往随着大户南逃。随从一户大地主南逃的往往有千余家,人口达到数万之多。有的逃到广陵(今扬州),有的逃到京口(今镇江)以南。

其中泰州地区也有很多移民过来,由于人数比较多,而且比较聚集,所以当时本地的吴语渐渐被外来的语言所影响,从而逐渐向江淮方言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江淮方言。

俞扬说,现在的泰州话保存了很多江淮方言的特点,但并不是直接保存,在后期的发展中,它还有它自己的变化,慢慢形成了现在的泰州方言。

泰州方言经典大全(泰州方言曾是古代吴语)(2)

听发音人用泰州话讲故事

早在2008年,国家语委就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建设工作,由我省独家承担该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全省设70个调查点,用5年时间,在全社会遴选近500名发音合作人,采录了时长超过320小时、数据容量超过830GB的方言和地方普通话有声数据,以及时长近7小时的地方戏曲、童谣吆喝、民歌等方言文化有声视频资料,而最新出炉的这本《江苏语言资源资料汇编》则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完整记录江苏语言实态的资料平台。

记者从泰州市语委办获悉,2009年,我市与南京、南通、扬州一道,成为第二批试点城市,在三市三区共设立6个调查点,公开征集了26名方言发音人,开始泰州方言的录入与资料收集工作。

泰州话,究竟谁说得最能代表泰州的调调、最有发言权呢?据了解,“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中,海陵区调查点共征集了7名发音人,其中,1941年至1950年间出生的老年男、女发音人各1名,1971至1980年间出生的青年男、女发音人各1名,另外3人为普通话水平在三级甲等左右的地方普通话发音人。

登录开通后的“语言文化资源库”,记者看到,资源库分字库、词库、句库、话语库、地方普通话库和地方口头文化库六大板块。记者先点开了话语库,选择泰州市区录入点,听到了发音人用泰州话讲《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在地方口头文化库中,则包含了地方戏曲、民歌、童谣、吟诵四个部分。记者注意到,每个板块下有许多视频,所有视频中,发音人并未露真容,我们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泰州方言经典大全(泰州方言曾是古代吴语)(3)

有些泰州话再也听不到了

今年67岁的戴德祥是海陵区入选的7位发音人之一,一次又一次的录音工作也让戴德祥重新与“方言”这个有点“熟悉的陌生人”进行了一次回顾与梳理。“现在想想,好多泰州话,我们现在都很少说了,年轻一代的孩子们就更不知道了。”

戴德祥给我们讲了许多现在已经不怎么能够听到的泰州话。比如,以前城区北边有个韩桥,祖辈时泰州话读(hun)桥,而现在基本都直接说韩桥了;比如以前给人家指路说“向南”一般说向(nuo);把这根竹竿(chuan)在那儿实际上就是把竹竿靠在那的意思;还有养蚕,以前都说养(cun),现在都是说养(can);

比如,泰州话中,以前把“自行车”叫作“钢丝车”或者“脚踏车”,把火柴叫作“洋火”,“缝纫机”叫作“洋机”,“葎葎藤”中的“葎”,普通话读作“lǜ”,泰州话读作“nǔ”。泰州话中“无二六煞”中的“六”,普通话读liù,泰州话读时与泰州话“绿”读音相同。煞,普通话读shà,泰州话读sān,读时与泰州话“三”读音相同。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句中所描绘的这个场景,曾让无数游子潸然泪下。这乡音即是方言,它是融化在我们每个人血液里的文化印记,是牙牙学语时的第一句呢喃,是游子心中那一缕魂牵的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