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前播报红色故事(落红不是无情物)(1)

旦正先生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湟中区文化馆原馆长旦正先生曾在他就任的十多个岁月里,为湟中农民画的诞生和成长、壮大和辉煌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培养和造就了数十位湟中农民画骨干作者,赢得社会各界和专家的翘指赞许和肯定。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的版画作品《人民的重托》就荣获全国美术展览三等奖,并由中国美术馆收藏。他的作品《鱼水情深》《心红羔壮》等也是他的精品力作,屡次入展国内其它美展。2006年,经他亲手扶植起来的湟中农民画就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08年,他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中农民画代表性传承人。

餐前播报红色故事(落红不是无情物)(2)

旦正先生正在点评湟中农民画

1944年,旦正出生在湟中县盘道乡东岔村一户普通的藏族家庭。 1962年他从西北民族学院毕业后,通过刻苦自学和专家指导,成为一位颇有成就的藏族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副研究馆员,他擅长版画和年画创作,他的多幅版画作品曾在全国美展中获奖。也是湟中农民画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餐前播报红色故事(落红不是无情物)(3)

《人民的重托》(版画) 旦正 作

1971年冬,旦正在湟中县文化馆工作,他为了全面了解全县美术工作者的情况,不畏严寒,一个人骑着自行车,从县城鲁沙尔镇出发,一直走到上五庄镇,共走访了4个乡镇(公社),10多个村,特别是对有一定绘画基础的农村画匠,更是仔细了解,掌握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1972年冬,他在湟中县文化馆组织了12位美术爱好者(工农兵学员)召开美术座谈会,其中一位学员(农村画匠)是土门关乡青峰村的,叫孙永祥,还是村里的支部成员。座谈会上,他们认真学习了陕西户县的农民画经验,并再三观摩了户县的农民画作品,他们也第一次知道了"农民画“这个新的美术体裁。座谈会结束时,安排大家回去后认真按照户县的先进做法,我们也尝试农民画的创作。1973年春,青峰村的孙永祥给旦正老师打来电话,说他们组织了一个美术夜校班,请他去辅导与授课。从此,青峰村的农民画一下子红了起来,并逐渐发扬壮大。旦正老师还邀请省文化馆的美术老师给他们上课,这项工作也得到了乡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随着影响的不断扩大,在湟中的小南川片兴起了一股民间绘画热潮。终于,青峰的农民夜校办出了名气,青海日报刊登了他们的20多幅农民画作品。四乡八邻的农牧民纷纷来邀请旦正老师到他们那里教画。旦正老师又相继办起了土门关乡农牧民美术学习班、湟中县农牧民美术学习班等。省文化厅还在青峰村召开了全省农牧区文化工作现场观摩会。同时,湟中的农民画和大通元朔的农民画(当时是全省的典型)联合举办了农民画画展。

餐前播报红色故事(落红不是无情物)(4)

旦正先生正在辅导湟中农民画作者的创作

为了更好地做好湟中农民画的发扬和广大工作,旦正先生坚持不断地四处寻访民间的油漆匠、玻璃画匠、剪纸能手、刺绣能手,经过两年多的调査、摸底,基本摸淸了全县民间艺人和美术人才的各种情况,并放手开办多种形式的美术培训班。

餐前播报红色故事(落红不是无情物)(5)

《高原春播》(湟中农民画) 乔应菊 作

全县业余美术创作学习班和作品展览从1976年开始举办,至1990年才因经费问题而停办,整整坚持了15年,开创了湟中县农民画创作的新局面。20多年来,旦正先生在在职期间,共举办过大大小小美术创作班40多期,培训农民画作者800多人次。旦正先生说,这些学员他们虽然族别不同,阅历各异,年龄悬殊,却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有着直接联系,具有浓厚的民族民间美术功力和各自独特的民族审美观念。在教授和辅导中,旦正先生根据个人的民族、生活阅历以及他们所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熏陶程度的差异形成的不同审美情趣,耐心辅导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艺术想象,努力探索自己的创作路子。要求他们从青藏高原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题材,从当地的刺绣、服饰、剪纸、灯影及编织等民间艺术中吸取养料,从塔尔寺藏传佛教艺术的唐卡、壁画、彩塑、堆绣、酥油花及建筑艺术中寻找启示。在方法上,他严格按艺术规律办事,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不主观,不偏爱,充分尊重民间绘画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个性,从而使民间画家的创作天才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餐前播报红色故事(落红不是无情物)(6)

《下方》(湟中农民画) 党明汉 作

餐前播报红色故事(落红不是无情物)(7)

《刺绣阿姑》(湟中农民画) 韩复兰 作

旦正先生说,湟中农民画在构图上讲究饱满、充实和完整,在色彩处理上运用限色、换色和图案设色法,随类赋彩,以情用色。追求色块对比的反差、色调的明快、布局的均衡和协调统一,打破写实表现法的光源色、条件色、固有色、冷暖色的约束,其用线上力求装饰,线描可繁可简,化繁为简,以及采用色块造型和相对排除线描等形式,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进行大胆地变形和夸张,千方百计达到心境的充分表达,体现出民间艺术对形、色、线等绘画基本表现法的高度概括和精炼,有最大自由和灵活的优势。

餐前播报红色故事(落红不是无情物)(8)

《心红羔壮》(剪纸) 旦正 作

旦正先生还曾发表《艺术的生命在于艺术的特点—湟中现代民间绘画道路的认识与思考》等论文4篇。出版有《湟中民族民间绘画艺术集》。曾受文化部表彰和被授予“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文化馆长”、“民间美术工作开拓者”、“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优秀辅导员”等荣誉称号。同时,并曾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特邀代表和青海省五届人大代表,青海省第二、三、四届文联委员和湟中县第二、三、四、五、六届政协委员等。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员、中国民间美术学会理事,曾任湟中县文化馆馆长、县美协理事长等职。

餐前播报红色故事(落红不是无情物)(9)

《鱼水情深》(年画) 旦正 作

20年笔墨耕耘,他帮助和培养了一大批农民画家,像华生兰、扎西才浪、李宝香、汪国梅、窦玉贵等虽然都是农民,却光荣地跻身于中国画坛,成为在全国甚至在国外也有些影响的人物。湟中县也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1979年,湟中农民画《欢跃的山林》第一次入选参加全国农民画展;1983年,4幅作品入选参加全国农民画展,其中3幅荣获二等奖;1986年,第一次在湟中县城举办了几乎全部作者是以农民身份的《湟中农民画展》,展览特邀原省委副书记马万里为展览题写展览名称,马书记还专程赶来为展览剪彩,展览在当时影响广大,意义深远。展览精选作品70多幅, 深受观摩者好评,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湟中(当年)十大成就之一”。

餐前播报红色故事(落红不是无情物)(10)

《打马球》(湟中农民画) 李宝洲 作

1987年,精选作品100幅赴甘肃展出,博得甘肃美术界专家和各界群众的高度赞誉。

1988年,《青海湟中民族民间绘画艺术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有14幅作品被外国使节和海外侨胞买去。

同年,7幅作品参加《全国农民书画大赛展览》,其中一幅作品获三等奖,另3幅作品由中国对外展览公司选中赴挪威、瑞典、阿根廷、乌拉圭展出;在深圳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上,湟中农民画部分作品获得“全国优秀民间工艺产品奖”。

1989年,又有几幅作品选赴乌拉圭、阿根廷等国展出。1990 年,《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作品邀请展》在吉林省开幕,湟中选送的5幅作品中有3幅作品获奖,其中《千古兴舞》一举摘取了该展的桂冠。湟中农民画27幅作品分别由中国美术馆、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中、英两种文版的彩色画册《湟中民间绘画艺术集》,把农民画家的作品载入历史的史册。

餐前播报红色故事(落红不是无情物)(11)

《草原白衣天使》(湟中农民画) 乔应菊 作

湟中农民画从自发形成、普及、发展至今天,已有50多年的历史了,如今已形成了上百人的创作队伍,先后创作了2000余件作品。有的作品以藏族“唐卡”的装饰风格见长;有的以刺绣剪纸的夸张变形见长;有的以漆画的色彩艳丽见长。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湟中农民画的今日,与旦正先生的谆谆教诲和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图 \ 文 陈生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