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天是2月21日,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我们暂时还开不了学!在结束了必修三第二、三单元古诗文的学习之后,网上直播课程还要进行一段时间。从今天起,转入必修三第一、四单元现代文的学习。由于现代文特别是小说课文篇幅较长,大家手头又没有课本,教师上课又不能将文本完全呈现,所以从今天起,原创文章公众号“剑鸣涛声”在原来推送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课文学习辅导文章时,又有了两大改进:一是提供电子课本本课学习内容截图,按顺序插入指导文章中;二是提供所有课后“思考与练习”的答案截图。在阅读文章时,一定不要认为插图只是陪衬!同时提醒各位:现代文教学更要重视课前的及时预习和课后的复习巩固!因为教师上课时不能完全呈现文本,只能抓住单元教学重点,简明扼要进行点拨;学生听课时师生互动受限,不能像课堂授课那样充分交流。只要您加关注,每天都可以按时收到相关课程的学习指导文章!和二、三单元一样,一天一课,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安排,灵活机动的适时适地学习!——只要您想学,打开手机就能学!课余还可以读一读本号每天都会准时推出的一篇原创文章!

今天推出第一单元第2课:

2.祝福

一.单元学习内容

中外小说

二.单元学习要求

1. 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 品味小说语言,要注意把握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体会不同作者的不同创作风格。

三.本课学习目标:

1.体会社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2.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分析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把握小说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所揭示的主题。

4.探讨“祝福”文题的意蕴,进一步理解鲁迅小说的语言特色。

四.教材课文原貌: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三背诵篇目(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课文学习指导)(1)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三背诵篇目(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课文学习指导)(2)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三背诵篇目(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课文学习指导)(3)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三背诵篇目(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课文学习指导)(4)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三背诵篇目(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课文学习指导)(5)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三背诵篇目(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课文学习指导)(6)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三背诵篇目(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课文学习指导)(7)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三背诵篇目(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课文学习指导)(8)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三背诵篇目(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课文学习指导)(9)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三背诵篇目(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课文学习指导)(10)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三背诵篇目(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课文学习指导)(11)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三背诵篇目(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课文学习指导)(12)

五.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名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新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笔名。《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是他的小说集。代表作依次是《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伤逝》《祝福》;《补天》《奔月》《理水》。本文是《彷徨》第一篇,创作于1924年,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当时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仍严重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本文以小说形式来揭露封建统治和封建礼教迫害农村劳动妇女的凶残本质,反映农村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

“祝福”是旧社会我国江南一带的习俗,在过旧历新年时用酒肉和香火供奉、酬谢祖先和天神,祈求来年的幸福。仪式通常在腊月二十四以后的五六天之内举行。本文以此为题,既突出主题,又使文章结构严谨。“祝福”既是背景,也是情节线索。祥林嫂的悲剧是在鲁镇祝福喧闹的爆竹声中一步步展示出来的。

六.导语设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老杜揭露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诗句!在辛亥革命后的旧中国,这样的现实依然存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看看他是怎样来揭露这种社会现实的。

七.基础知识一览: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三背诵篇目(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课文学习指导)(13)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三背诵篇目(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课文学习指导)(14)

八.问题设计

1. 理清思路,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阶段。

2.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这一形象有何社会意义?

3. 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4. 小说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在文中起何作用?

5. 这篇小说叙写的是祥林嫂的悲剧故事,为什么不以“祥林嫂”为题,却以“祝福”为题?

6.小说中三次写到“祝福”的典型环境,这样描写有何作用?

7.祥林嫂究竟是怎样死的?到底是谁害死了这个善良的女人?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九.主旨点睛

艺术描写祥林嫂不幸遭遇及其周围人物和环境,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对广大群众,特别是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揭示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反映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揭示封建礼教吃人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十.艺术特色

1.典型的环境描写;

2.肖像描写洗练传神,含蓄隽永;

3.巧妙的倒叙。

(要求:你能一一举出实例来吗?)

十一.板书设计和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三背诵篇目(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课文学习指导)(15)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三背诵篇目(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课文学习指导)(16)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三背诵篇目(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课文学习指导)(17)

【附】问题设计参考答案:

1.参见“板书设计”内容,略。

2. 祥林嫂是一位被“病态社会”摧残致死的,勤劳、善良、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一个被毁灭的悲剧形象。其悲剧价值在于对旧中国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有力控诉。

3.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是封建礼教的顽固维护者,是迫害祥林嫂的主要人物。他憎恶、诅咒、迫害祥林嫂,暴露出极端凶残、冷酷、自私的本质。

4.“我”是一个对鲁四老爷充满厌恶,对鲁镇保守、冷漠的社会气氛感到愤懑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虽然无力拯救祥林嫂,却是小说中唯一深切同情祥林嫂悲剧命运的人。深切同情却无力挽救,无法改变她的困境,深刻表现在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禁锢着整个社会思想的情况下,少数觉醒知识分子欲救拔而不能的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

“我”是小说的视角,主人公悲剧故事的见证者,故事唯一的批判者。正是通过“我”的视角,祥林嫂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底层妇女的命运悲剧才得以被关注和审视。

5. 以“祝福”为题,颇富深意:①“祝福”是悲惨故事的情节线索;②“祝福”为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也是人物悲剧性生活的社会环境;③祥林嫂惨死在“祝福”声中,“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形成鲜明对比,增强其悲剧性。

6. 第一次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第二次描写鲁四老爷家“祝福”的场景,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的景象。

第一次属环境描写,显示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现状:阶级关系依旧,即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从而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暗示其悲剧的必然性。第二次描写(祥林嫂照旧积极参与,鲁四老爷嫌弃她,不让参与,捐了门槛也不行,希望破灭,逼上绝路),推动了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第三次描写,祥林嫂惨死和鲁镇人祈求幸福形成鲜明对比、辛辣讽刺,进一步揭露旧社会杀人本质,布局上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7.被鲁四老爷害死;被柳妈害死;被鲁镇人害死;被封建礼教害死(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许寿裳<鲁迅岳父,许广平之父>)

十二.课文个性解读

改编应忠于原著

——影片《祝福》观后

付荣(1999级新安二高二三班学生)

语文课上,观看了夏衍根据鲁迅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祝福》之后,我不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这样改编合适吗?

和原著相比,影片显而易见加进了三个情节:一是鲁四老爷扣发祥林嫂的工钱;二是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直接导致贺老六家破人亡,从而使祥林嫂的命运更惨;三是祥林嫂捐了门槛想“赎罪”,却发现人们还鄙视自己,便愤怒地冲向寺庙砍门槛。此外,影片又删去了鲁镇人嘲笑祥林嫂头上伤疤的情节。

“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这是恩格斯提出的现实主义最基本的创作原则。我不否认改编可以渗入自己的思想,甚至“旧瓶装新酒”。但加进前两个情节,很容易使人误解: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主要原因,就是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赤裸裸的经济剥削。这与作者的本意大相径庭,同时也大大削弱了原著抨击封建礼教的力度!至于加进第三个情节,让祥林嫂抡起菜刀砍门槛,纯属改编者的一厢情愿,因为这严重违背了历史真实。

《祝福》写于1924年,反映的是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但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整个中国仍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反动的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仍然紧紧地桎梏着广大人民,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受害尤为深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祥林嫂”是不可能做出那样的惊人之举的!也许有人会说,从首次逃避被卖再嫁的“出逃”到二次被抢强逼再嫁的“撞案”,祥林嫂不是一直都在“出格”反抗吗?是的,但这反抗愈强烈,愈能表现她的愚昧。因为她嫁给贺老六本可得到较好境遇,只因欲坚守“从一而终”的封建道德,才拒绝走这条路。然而这同样有悖于封建道德,因为违抗“长辈”的意旨,也是“犯上”行为。这两次“反抗”的本质和“砍门槛”截然不同。

同样,影片中删去鲁镇人嘲笑祥林嫂头上伤疤这一情节也是极不恰当的。原作中对此作了细致而又生动的描写,改编也应忠于原作。因为祥林嫂的悲剧不是仅由一两个封建卫道士造成的,而是生活在当时的被封建礼教毒害了思想的所有人都在鄙视、嘲弄她,才使她本已支离破碎的心遭受了更加沉重的打击,把她又往死路上推了一步。这一情节正体现了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祥林嫂的悲剧,不仅是她个人的,更是整个封建社会的!

总之,影片《祝福》中的“三增一删”,转移了一些不该转移的矛盾,在某些方面违背了原著者的初衷,更违背了历史真实和艺术创作规律,纯属败笔,令人遗憾。因此,我认为:改编应尽量忠于原著。若要表现全新的思想内容,还是“另起炉灶”好一些!

(原载2001年1月3日《洛阳日报第12版•新安版•副刊“文艺短评”栏目》,作者系1999级新安二高二三班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