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最大的障碍(就能明白赵匡胤为何传弟不传子)(1)

自秦汉一统之后,中国的君主传承历来是父死子继,若是君主没有子嗣,才会出现藩王继位的情况。

因此,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驾崩之后,传位给自己的弟弟赵光义,而不是长子赵德昭,历来让人不解。毕竟,当时赵德昭已经25岁,早就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来,为朝廷熟识,按说不会出现“主少国疑”的处境。

这种疑问的解释,主要有“金匮之盟”和“烛影斧声”两说。按照前一说法,这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生母杜太后的主意,赵匡胤传位给光义,由光义传给光美,之后再传德昭;后一说法,则是赵光义利欲熏心,杀害了自己的哥哥。

笔者认为两者的说法都有些道理,思量之后,认为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赵匡胤起初的确是有传位给赵光义的打算,但随着自己儿子成长起来便很是犹豫,赵光义当时羽翼已丰,不甘心被替换掉,于是趁着大军出征北汉,国内空虚,谋杀了赵匡胤!

赵匡胤最大的障碍(就能明白赵匡胤为何传弟不传子)(2)

为何这么说呢?

皇位的传承,首先要保证政权的稳定,选择继承人时也往往以此为出发点,而一个值得信赖的继承人最重要的往往是……年龄!

让我们来看看赵匡胤一家子的年龄分布。

赵匡胤生于921年,卒于976年,而赵光义生于939年,在他继位的时候也才不过37岁,德昭生于951年,当时25岁。

赵匡胤(960-976)在位的大部分时间里,还处于一个王朝的草创期,赵德昭的年纪是从九岁长到二十五岁,而在一个王朝刚刚建立时,继承人选用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是不合适的。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宋朝建立之前50年间中原政权的更迭:

后梁(907-923)

太祖,907-912在位;废帝,912年在位;末帝,913-923在位。

后唐(923-936)

庄宗,923-925在位; 明宗,926-933在位;闵帝,934-934在位;末帝,934-936在位。

后晋(936-947)

高祖,936-941在位;出帝,942-947在位。

后汉(947-950)

高祖,947-948在位;隐帝,948-950在位。

后周(951-960)

太祖,951-953在位;世宗,954-958在位; 恭帝,959-960在位。

之前的朝代都存活时间不长,赵匡胤继位时难道就有把握大宋朝能撑二十年?毕竟,此时天下尚未削平,他周围的邻居和之前的五代没有分别。

这样的局势下,乱世立长,只能先培养时年21岁的赵光义。

具体来说。

太祖即位(960年),以帝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

亲征泽、潞(960年),帝以大内点检留镇,寻领泰宁军节度使。

征李重进(960年),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尹,再加兼中书令。

征太原(969年),改东都留守,别赐门戟,封晋王,序班宰相上。

这是《宋史·太宗本纪》中赵光义的官职变化。赵光义一步步地加强自己的地位,每当自己的大哥出征时,他都是毫无疑问的后方留守,并且他还干得不错。

而随着自己儿子年龄渐长,赵匡胤还是动了心思,毕竟,传位给自己的儿子,既符合传统,又符合人之常情;传位给弟弟的话,他会像自己一样疼爱自己的儿子么?

从赵匡胤最后一两年的活动来看,他是准备把赵光义替换掉的,比如说,安排德芳、德昭参加一些重大场合,准备迁都洛阳,拉近和三弟光美的关系。

从赵光义的角度看,好啊,大哥,栽培了我十几年,我都准备上位了,你居然来这一套!不能这么出尔反尔吧,这又不是一个地瓜,这可是天下啊!

算了!你不想给,我就想办法自己拿!

赵匡胤最大的障碍(就能明白赵匡胤为何传弟不传子)(3)

其实赵匡胤掌握着军队,若是心狠一点,拿下赵光义不过是一句话的事,只可惜他这个做大哥的对臣子兄弟都算厚道,从没打算利用自己在军队中的影响力来以力破巧,最终死得不明不白。

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赵匡胤的三弟、儿子在赵光义即位后都未得善终!

而赵光义登基之后,在当年的十二月,非得把当年的年号改掉,连区区一个月的时间都不等!要知道,在古代,新皇帝即位当年是要沿用先帝的年号,第二年才改成自己的。

试想,这得对他哥哥有多大的怨念啊?

一直觉得他就是“升米恩,斗米仇”活生生的例子,做人不能太赵光义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