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秉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写出《尚书古文疏证》证明经典是假

阎若璩,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考据学家

太原人阎若璩(1638-1704)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庭文化氛围很浓。他小时候资质不高,读书千百遍也记不住。可是他专心又刻苦,下午放学后同学们都回家了,他还在那儿用功,甚至把书一页页地拆开,背会一页烧一页,直到把一整本书都能背下来。

谏太宗十思疏分析(他秉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1)

就这样天天苦读,终于在15岁那年的一个冬夜,突然顿悟,豁然开朗,从此竟成了个聪明绝顶、过目不忘的大才子。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尚书》,相传是由孔子修订的。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到了西汉,《尚书》只留下29篇,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抄写的,称为“今文尚书”。

谏太宗十思疏分析(他秉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2)

汉武帝时,从孔子家的墙里面发现了用战国文字抄写的“古文尚书”,后来在战火中遗失。到了东晋元帝的时候,有个叫梅赜的人,说自己有一部“古文尚书”和孔子第十一代孙孔安国的《尚书传》,一并献给了朝廷。20岁时,阎若球读“古文尚书”,觉得梅赜进献的这书很可疑,应该不是真的。

谏太宗十思疏分析(他秉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3)

其实,最晚从宋代开始,就有包括朱熹在内的不少学者相继提出了质疑,但都没有拿出实在的证据。而阎若球考辨源流、引经据典,写出《尚书古文疏证》,把书里自相矛盾的地方一条一条地列举出来,一共找出128条证据,证明所谓的经典竟是假的。这件事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尚书古文疏证》更被从事考据的学者奉为典范之作。

谏太宗十思疏分析(他秉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4)

​阎若璩一生治学严谨,他的儿子说,他读书的时候,不找到源头绝不罢休,经常因为一句话,翻十本书去找佐证,其他人都因此头晕目眩了,他自己还精神抖擞,目光如炬,废寝忘食,非得弄明白了才行。因为这种读书求甚解,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学者们都把阎若球推举为“清代汉学第一人”。

,